揭示社会化计划对新人保留的影响:对现场实验的元分析回顾
经过几十年的田野实验和准实验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关于不同情境下新员工入职培训和社会化程序(SPs)有效性的因果证据,这些情境包括就业、高等教育和军事服务等。然而,现有文献中缺乏一个集成的概念框架以及一个定量评估这些社会化程序在降低新员工流失率及其边界条件效果的综述。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配置方法对社会化程序的战略组件进行分类,基于现有的社会化理论提出这些组件的组合,并检验这些组合在保留新员工效益上的调节作用。我们的元分析结合了83个田野实验中的168个效应大小,揭示了显著的总体效应大小为OR = 1.46,这表明参加社会化程序的新员工与对照组新员工相比,其保留的机率平均高出1.46倍。我们的结果还表明,当社会化程序包含识别有效任务行为、鼓励主动性和促进社会融合等组件时,对新员工保留的有益影响更大,这些组件的组合旨在满足自决理论所识别的关键心理需求。我们进一步展示了当社会化程序以面对面和分阶段方式交付时,与新员工保留相关的益处增加,但在不同的样本类型和研究设计特征中保持不变。我们最后讨论了我们的研究如何扩展和发展社会化文献中的理论理解,并为管理新员工保留提供了超出现有知识的实际应用。
Liu, S., Watts, D., Feng, J., Wu, Y., & Yin, J. (2024). Unpack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ization programs on newcomer reten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field experimen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1), 1–26.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22
共情、同情和情绪调节:一项元分析综述
同理心、同情心以及情绪调节是社会情感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人们认为,调节通过他人引起的负面情绪有助于对有需要的人产生同理心和同情心,但对这种效果的实证证据却是好坏参半。此外,尽管同理心和同情心之间长期以来存在概念上的区分,大多数研究者却交替使用并测量这两个概念。本元分析检查了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情绪调节与同理心/同情心之间的关联,以及可能的方法论、研究和样本调节因素。分析涵盖了58项研究(75个效应大小;样本总数为25,831)。结果显示情绪调节与同理心/同情心之间存在显著且正向的整体关联(相关系数r = .19,p < .001);然而,评估同理心的大多数量表与其他概念混淆。考虑到这种混淆,情绪调节与同情心相关(相关系数r = .24,p < .001),但与同理心无关(相关系数r = .04,p = .38)。此外,当作为情绪调节代理的基线呼吸性窦性心律变异(RSA)及RSA反应性被检验时,情绪调节与同理心/同情心之间的关联并不显著。结果在样本特征(如年龄组、性别和文化)上大致相似。文章讨论了区分同理心和同情心的概念意义以及为了提高情绪调节、同理心和同情心研究的质量和清晰度的方法论考虑。
Yavuz, H. M., Colasante, T., Galarneau, E., & Malti, T. (2024). Empathy, sympathy,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1), 27–44.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26
情绪调节在自杀倾向中的多面作用:系统综述和元分析
尽管关于情绪调节(ER)策略在自杀行为中的作用这一主题的实证研究数量众多,科学家们对适应性与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此外,自杀尝试和自杀意念很可能与单一的情绪调节策略有不同的关联。为了提供更系统的知识,以便得出可靠的结论和制定临床指导,我们按照系统评价和元分析的优选报告项目(PRISMA)标准(Moher 等人,2009年)开展了系统评价和元分析。从初步检索到的16,530篇文章中,我们从科学数据库(APA PsycInfo、APA PsycArticles、Medline、Scopus、Web of Science 和 PubMed)及灰色文献中筛选出226篇文章进行了15项元分析。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元回归分析,以测试包括调查的自杀类型在内的一系列调节变量。在适应性策略中,结果表明重新评价、正念和多种问题解决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我们的假设相反,反思态度与自杀行为呈正相关,这使得传统区分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策略的界限受到质疑。关于非适应性ER策略,压抑、回避、反刍、沉思、消极的问题取向以及冲动和回避性问题解决策略被证实与自杀行为显著相关。最后,观察到涉及年龄、性别构成和自杀类型的几种调节效应,支持在处理这一主题时采用复杂视角的重要性。尽管初步结果有趣,但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自杀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开发有效的干预协议。
Rogier, G., Chiorri, C., Beomonte Zobel, S., Muzi, S., Pace, C. S., Cheung, M. W. -L., & Velotti, P. (2024). The multifaceted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suicidality: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tic evid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1), 45–81.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15
赌博问题个体的自杀倾向:一项元分析综述
赌博问题与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尝试和完成自杀)之间的关联一直以来都非常明显,但不同研究中这种关系的强度差异很大,目前赌博问题与自杀行为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仍不明确。为了综合赌博问题个体中自杀行为的汇总患病率,确定赌博问题个体是否比无赌博问题个体更可能报告自杀行为,以及审查因果关系和方向性的证据,我们进行了一项元分析文献综述。通过在Web of Science、APA PsycInfo、APA PsycNet、Medline、CINAHL、ProQuest、Embase 和 Google Scholar 电子数据库中的搜索,共识别出107项独立研究(样本总数为4,691,899),并纳入评审。纳入的研究需使用任何欧洲语言发布并提供足够数据以计算患病率或效应大小。两位研究人员使用预定义的编码方案独立提取数据,其中包括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随机效应元分析显示,终生自杀意念的汇总患病率为31.6%(95%置信区间[29.1%,34.3%]),终生自杀尝试的汇总患病率为13.2%(95%置信区间[11.3%,15.5%])。与无赌博问题个体相比,有赌博问题的个体报告终生自杀意念的机率显著增加(比值比OR = 2.17,95%置信区间[1.90, 2.48]),报告终生自杀尝试的机率也显著增加(比值比OR = 2.81,95%置信区间[2.23, 3.54])。两项研究报告称,病理性赌博个体自杀死亡的风险增加。元回归分析表明,研究偏差的风险与自杀意念的患病率正相关。性别比例被发现能调节自杀意念的机率,但效应方向不一致。对于自杀尝试,精神病合并症和样本大小分别与患病率正向和反向相关。这一综合结果表明,自杀行为在有赌博问题的个体中很常见,因此应由帮助机构予以关注。由于缺乏纵向研究,对因果关系和方向性的推断受到限制。
Kristensen, J. H., Pallesen, S., Bauer, J., Leino, T., Griffiths, M. D., & Erevik, E. K. (2024). Suicida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gambling problems: A meta-analytic literatur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1), 82–106.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11
歧视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对因果证据的元分析
本元分析综合了有关歧视对心理健康即时影响的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范式和歧视类型对心理健康多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分析了通过系统文献搜索获得的数据(73项研究;12,097名参与者;245个效应大小),这些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其中歧视被操纵作为预测因子,心理健康作为结果,使用三级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实验操纵的歧视导致心理健康恶化(g = -0.30),即使在控制了发表年份、地区、教育水平和方法学质量后也是如此。调节分析显示,普遍性歧视的影响更强(g = -0.55)与单一事件操纵相比(g = -0.25),而对于非边缘化身份的样本,歧视的影响趋向于较弱(g = -0.16),与边缘化身份的样本相比(g = -0.34)。性别和年龄未对效应产生调节作用。歧视对外化(g = -0.66)和困扰相关结果(g = -0.41)的影响最大;性别歧视(g = -0.66)、种族歧视(g = -0.32)和性别歧视(g = -0.30)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便利抽样限制了研究结果对亚组和普通人群的普遍性,降低了所包括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在解释这些发现时,需要考虑选择性样本(通常是受过较高教育的年轻女性成年人)、生态效度通常有限以及实验室引发的歧视的伦理限制。这些限制可能导致了本元分析中对歧视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保守估计。未来研究应调查更多样化的样本,进一步解释发现的异质性,并探索歧视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保护因素。
Emmer, C., Dorn, J., & Mata, J. (2024). The immediate effect of discrimination on mental health: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causal evid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3), 215–252.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19
关于人格、智力和体型与社会地位关联的元分析
理论提出了多种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个体差异,如性格特质,会导致面对面群体中的社会地位获得。我们将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整合到一个模型中,该模型从个体差异到地位包含四条路径:支配路径、能力路径、美德路径和微政治路径。为了研究这些路径,我们对过去100多年关于性格特质、认知能力和体型与面对面群体中地位相关结果获得的双变量关联进行了元分析(来自276个样本的1,064个效应,包括56,153名参与者)。地位相关的结果变量包括赢得尊重、社会影响力、受欢迎度(即被他人喜欢)、领导力的显现以及一系列混合结果变量。我们发现的元分析相关性大体符合微政治路径,初步符合能力和美德路径,但只部分符合支配路径。这些发现表明,地位的获得不仅取决于个体的能力和美德,还取决于个体如何通过自信行为、外向或自我监控来增强其明显的能力或美德。我们还研究了个体差异与地位相关结果之间的关系如何受到地位相关结果的类型、群体任务的性质、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相识长度的调节。调节分析的结果是混合的,没有明确的结论。本综述以研究方向结束,比如需要分别评估和研究不同的地位相关结果。
Grosz, M. P., van Aert, R. C. M., & Back, M. D. (2024).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s of personality, intelligence, and physical size with social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3), 253–283.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16
虔诚度预测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在以自我报告为测量标准时:对近60年研究的元分析
本元分析探讨了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宗教信仰是否与个体层面的利他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相关。在分析了237个样本中的701个效应,涵盖了811,663名参与者后,发现宗教信仰与利他行为(以及作为其反面的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13。然而,效应大小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并探讨了几个潜在的调节因素。测量方式对效应的调节作用最为显著。宗教信仰与自我报告的利他行为的相关性(r = .15)比直接测量的利他行为(r = .06)更强。讨论了这种调节的三种可能解释:(a)实验室方法可能无法准确或完全捕捉到真实的宗教利他性;(b)自我报告效应可以通过宗教自我增强解释,可能高估了实际的利他行为;或(c)宗教信仰和自我报告的利他行为都可以用自我增强来解释。同时也探讨了宗教信仰是更强烈地正向预测利他行为还是负向预测反社会行为的问题。这种调节作用至多是弱的。我们测试了其他潜在的调节因素,包括宗教信仰的方面、测量的行为类型、接受者是内群体还是外群体的性质,以及研究特征。最后,我们建议研究者在未来研究宗教信仰与利他行为的问题时应改变方法。
Kelly, J. M., Kramer, S. R., & Shariff, A. F. (2024). Religiosity predicts prosociality, especially when measured by self-report: A meta-analysis of almost 60 years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3), 284–318.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13
和谐计划:针对同时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酒精及其他药物使用障碍的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系统综述和网络荟萃分析
我们对同时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酒精或其他药物使用障碍(AOD)的个体进行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分析(NMA)。这项涵盖1995年至2019年的全面搜索共收集了39项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其中包括24项随机对照试验用于网络荟萃分析。研究干预措施按治疗目标(PTSD + AOD、仅PTSD和仅AOD)和方法(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进行了分类。网络荟萃分析的标准化均值差(SMD)显示,在治疗结束时,针对PTSD + AOD的综合创伤聚焦治疗比综合非创伤聚焦治疗(SMD = -0.30)、AOD聚焦心理治疗(SMD = -0.29)和其他对照心理治疗(SMD = -0.43)更有效地减少了PTSD症状。治疗结束时,酒精使用严重程度对于AOD药物治疗较安慰剂(SMD = -0.36)、创伤聚焦治疗+安慰剂(SMD = -0.67)来说更低;对于创伤聚焦心理治疗+ AOD药物治疗较PTSD药物治疗(SMD = -0.53)、安慰剂(SMD = -0.50)和创伤聚焦心理治疗+安慰剂(SMD = -0.81)来说也更低。主要局限性包括药物治疗研究数量少,现有文献中缺乏人口多样性。这些发现表明,新的研究有空间来解决样本组成、样本量、保留率的局限性,并应用新技术来进行PTSD + AOD治疗的比较效果研究。
Hien, D. A., Papini, S., Saavedra, L. M., Bauer, A. G., Ruglass, L. M., Ebrahimi, C. T., Fitzpatrick, S., López-Castro, T., Norman, S. B., Killeen, T. K., Back, S. E., & Morgan-López, A. A. (2024). Project harmon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and pharmacologic trials for comorbid posttraumatic stress, alcohol, and other drug use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50(3), 319–353.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