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办公室主任
服务全中国公务人员、文职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4 天前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办公室主任

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

办公室主任  · 公众号  ·  · 2024-10-13 11:22

正文

来源:出彩写作

源自豆瓣 刘与奚读书

编者按:偶然间看到许多书评,备受鼓励! 知音难觅! 今天推荐刘与奚老师的一篇书评,分享给大家。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公文写作实战》读后感

刘与奚


一本脉络非常清晰的书,从基础、实战、素材三个篇目回答了书名提出的问题: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 基础篇 围绕文稿起草的初心展开,重点是厘清初心与激起决心。 实战篇 从“磨刀子”开始,依次讲解 “定盘子”“搭架子”“敲键子” 的要诀,以 “收果子” 结束,全面介绍了写材料平时出力、战时出彩的方法。 素材篇 是机关公文常用词语集锦,按字数分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词语或短语,按词性分了常用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大类。
从读第一大篇的第一小章起,我就已经得到了“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问题的答案 :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用功用功再用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再多再快的捷径也休想省去努力用功的步骤,再好再妙的方法最多也只能充当努力用功的状语 。因此,比起作者总结归纳的那些写出好材料的方法,更打动我的是以下三个点:

01 大胆展现了材料写作者在体制内单位的境遇


材料写作者群体中,写得好的叫“笔杆子”,写得一般的叫“材料狗”。可无论“笔杆子”还是“材料狗”,普遍都有无力感。作者从体制内单位缺写手的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了无力感产生的原因。
体制内很多单位都缺写手,按照供求规律类推,紧俏对材料岗的影响应该是待遇好、地位高、话语权大,妥妥的美差、肥差啊。可事实上,愿写能写的,逐渐转化为能写却不愿写的;不愿写不能写的,乐于在跑跑颠颠中坐等退休;愿写不能写的,因缺乏指导和锻炼而工作激情式微,逐渐转化为不愿写不能写的。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有材料写作者自身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单位大环境的影响,况且影响非常深刻:
从单位宏观层面看,主要是缺乏支持深度思考的激励手段,缺乏深度思考的氛围和价值追求。谁愿写能写就统统让其写,谁愿写不能写、能写不愿写或不愿写不能写就放任自流,存在着严重的‘年轻人’依赖症、‘骨干’依赖症、‘政研室’依赖症、‘办公室’依赖症、‘文字综合’依赖症。
作者称这种管理模式为“鞭打快牛”。愿写能写的就是“快牛”,5个“依赖症”则是频繁举起落下的“鞭子”,导致“快牛们”成为急难险重任务的先锋,也充当杂七杂八任务的清道夫,长期透支体力、脑力、精力和心力,补给的草料往往只有一句“能者多劳”。他用“不疼不痒”来形容“能者多劳”,进一步说出了广大写材料的“老黄牛”的心声:
短短几个字,风轻云淡间,就把应该业务处室干的全面梳理上情、下情、内情、外情及工作谋划、设计、推进、落实推得干干净净。
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牛到一定程度之前,全是‘态度问题’。
够直接也够辛辣,对问题不遮不避,相信能引起很多材料工作者的共鸣。

02  原生态式的材料写作复盘


实战篇中,每一章都有专门的“实战复盘”部分,复盘内容贯穿材料写作的各个环节,真实还原了好材料诞生的全流程。中央机关某部研究室原主任雄文这样评价:“这本书贵在原生态式的复盘……原汁原味重现了一个省直机关的笔杆子从调情况、定盘子、列提纲到具体成稿的全过程。”
比如针对“如何精读”的问题,他复盘了自己精读******会议上的讲话的具体过程及方法。精读前,定好原则和思路:学习讲话中关于***工作、***工作的新论断和新表述,研究思维逻辑,做到“上情与技法兼得、内情随上情而思”。精读中大致分三步曲: 第一步, 扫总导语,找准主题——“******”。 第二步, 扫一级标题、标题后导语和二级标题,研究逻辑框架,提炼出整体思路并研究各部分如何为主题服务。具体操作是,梳理出讲话的整体思路:***是什么—为什么要***—如何***。从中发现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技法:拟的各级标题,从形式上看“大象无形”,从内容上看能完美概括提炼段落主旨。 第三步, 逐字逐句精读,前后反复对照精读。要精到分析出一级小标题如何服务于讲话主题、各级小标题如何服务于上级标题,精到分析出起承转合的手法,精到找出好观点和好词句并标记、批注和摘录,做到精读留痕。
这些原生态式的复盘,让人有听老师讲解材料分析题的感觉,学生最想看的不是成文答案,而是老师对材料进行抽丝剥茧、去粗取精、语言组织的完整过程、详细步骤和具体方法,学会这些才是学到了“神”。 代入感强,便于学习者在效仿中习得、内化。

3.介绍了一个青年干部自强不息、厚积薄发的励志故事


作者李永新的笔名叫“愚拙小儿”“愚拙”,名字取得非常谦虚。他毕业于清华大学,任职于某省直机关政策研究室,代拟过***讲话稿,起草过***报告,曾在一个月写出过20多篇大小汇报材料。说他聪明绝顶不一定,“拙”则一定不。不仅不拙,又有上进、刻苦的优良品质。***醒客评价这本书:“不仅介绍公文写作技巧,还介绍了一个青年干部自强不息、厚积薄发的励志故事。”
李永新在书中复盘了自己读一份《人民日报》的全过程,报纸是2018年8月16日的电子版——
头版,逐篇认真看:《***》,文章中论述的8个专题名称摘录在词句集锦里,方便反复揣摩及备用,将书名记录在笔记本里以便尽早买来研读;《中国经济——形隐 质优 势好》,属于经济类通讯消息,被他归入需要详读细研的文章类别,因此从形式到内容不放过任何精华;《创业热土充满活力》,时间紧张只能略读,发现了其中有特色的标题,做了记录。第二版和第三版,快速浏览标题,没有***、业务相关内容和触及兴奋点的文章,跳过。到第四版,《人民论坛》是必读栏目,根据文章内容同时结合实际工作,选择或精读或粗读。此时,他的身体开始感到疲乏,于是采取先复制粘贴到文档中的办法,把值得品味的地方标黑,留待翌日细品。第五版是评论版,篇篇必看。依然采取先copy下来的办法,把重点、亮点、启发点标黑。读到第六版,他的身体已经很疲乏,加上没有找到兴趣点,跳过。第七版是理论版,每篇至少要点开。他从中发现了关于经济形势分析的理论文章《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想细读深读,奈何状态不佳,还是copy下来并做好标记,打算第二天重点研读。剩下的版面快速浏览,记下取得不错的标题。整个读报过程,他像榨汁机一样榨取读物中的精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