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这个晦涩的理论折磨过许多新闻传播学生,但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对这个理论忽然有了这样一层理解——从中国这20年传统媒体的死亡和新媒体的诞生来看,这些媒体本身就携带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信息,
互联网的诞生,新技术的入侵。
好奇心日报写到,2005 年左右,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一次媒体人聚会的场合里感慨,单个纸媒的投入其实都远远比不上新浪在新闻上的投入。那个时候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正是这些纸媒们既爱又恨的对象,
很多报纸都会把是否进入“新浪首页”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和考核标准
,但这些知识分子又清楚,他们的势力在被新浪盘剥。
我们想描写这个传统媒体生死时间轴的两端,不费过多笔墨描写其中十多年的鼎盛和衰退。
将时钟拨到2009年,这是对于新闻行业发出最致命的一击的年份,新浪上线“微博”,那是一个人人为媒体的时代,记者的专业生产力遭到瓦解,同时,
读者们也逐渐接受那种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方式。
新媒体在当时成了媒体人口里一个模糊的词,什么是新媒体,怎么做新媒体?没有人有答案。
传统媒体不是没有考虑向新媒体转型,但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对互联网免费阅读的方式蒙着眼睛抵制,对于新媒体一只脚迈入的姿态,注定他们不可能成功。
《新京报》2009年推出名为“即时新闻”的互联网产品,逻辑并不复杂,记者将所撰写的新闻第一时间录入素材库,编辑实时选稿并刊登在网站上。好奇心日报采访当年的记者说,“没有什么人愿意参与这一项目,它被视为一个负担,新项目最后只好用抓阄的模式来决定谁是编辑”。
与此同时,南方系的《南方都市报》也在向新媒体靠近,但核心问题是,
这种内部的衍生出来的新媒体项目和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是矛盾的
,一名当年《南方都市报》的新媒体人向我们描述了当年的尴尬境地——新媒体的主办人是报纸出来的人,他们担心这些新媒体会影响报纸销量。
但自己不做会有别人做,影响更深远的、改变中国新闻业格局的产品随后诞生——2012年3月,今日头条出现,微信平台也在这一年出现。
从今日来看,你可以把今日头条的诞生看作是掠夺式的,它掠夺了所有传统新闻机构的平台地位,大多数机构沦为今日头条的内容生产商。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自然是悲剧式的。
如果以互联网思维来看,任何一个厂商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靠近消费者,而今日头条的诞生让原本和读者直接接触的传统媒体中间有了它们这个中介,传统媒体被硬生生逼退了一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政府力量之外的市场资本力量介入了这个行业,是好事。
让人欣喜的是,传统媒体内部也在革命。
不得不提到上海报业集团的诞生,2013年10月28日,原有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挂牌成立上海报业集团,到了2014 年 7 月,旗下《东方早报》迎来了声势浩大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总编辑邱兵还在当时写下创刊辞《我心澎湃如昨》。
这是迄今为止传统媒体最成功的转型项目。
公开信息显示澎湃新闻在初创时拿到来自政府及财团的“3 至 4 亿元投资”,2017年年初,它又宣布引进6.1亿元投资,全部来自上海当地的国有资本。上海报业集团自己主导的这一项目,代表的是传统媒体的自我革新的使命感。
邱兵原本是这个集团下面《东方早报》的掌门人,《东方早报》同样是传统媒体的一颗明珠,2008年对于三聚氰胺奶粉问题的报道,揭开了全国媒体对这个事件报道的序幕。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东方早报》又充满了知识分子气质和精英式敏感——2008年,它创办子刊物,《上海书评》执行主编张明扬的记忆里。好奇心日报在那篇报道中写到,《上海书评》历来没有背负什么广告压力,他们当时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做一份读书刊物,“让别人觉得《东方早报》是个很美的报纸,最起码很有文化格调的报纸。”
有句话时常伴随这份特刊,“纽约有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伦敦有 London Review of Books,上海怎能没有 Shanghai Review of Books?”这句话如今出现在《上海书评》的主页上,张明扬说,它“算是个非官方Slogan”。
到2013年年底的时候,邱兵对于新媒体的态度还非常犹豫。《第一财经周刊》在那一年年底采访了邱兵,记者写到,邱兵不愿意多谈新媒体项目的进展,包括商业模式—他目前能想到的也只有卖广告。“现在整个社会的心态都很糟糕,其实要谈转型谈何容易啊!移动是现在最热门的,互联网媒体也都在移动里做文章,但移动要产生利润,跟报纸差不多吧,都是凤毛麟角。”
当时邱兵做新媒体的逻辑是,打算把碎片化的信息从《东方早报》上撤去,放到新媒体上,在《东方早报》上做深度报道。
在2013年10月9日出版的《东方早报》头版上,邱兵用了1/4的版面放上了下一年的报纸征订广告—“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这是邱兵自己写的广告词,那段时间他正在做新媒体项目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