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云仙院
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白云仙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龙网  ·  哇~DeepSeek,你是懂重庆的! ·  12 小时前  
华龙网  ·  哇~DeepSeek,你是懂重庆的! ·  12 小时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今年春节泼天的流量,重庆接住了! ·  昨天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今年春节泼天的流量,重庆接住了! ·  昨天  
重庆日报  ·  重庆楼市迎来“开门红”! ·  2 天前  
重庆日报  ·  重庆楼市迎来“开门红”! ·  2 天前  
重庆日报  ·  创意视频|新春第一会 绘出新重庆新篇章 ·  2 天前  
重庆日报  ·  创意视频|新春第一会 绘出新重庆新篇章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白云仙院

《易经》发展出的四大法门、两大学派:象数学派、义理学派!

白云仙院  · 公众号  ·  · 2025-01-19 07:36

正文



《易经》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古代,《易经》被视为帮助人们预测未来、解读事物变化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易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汉朝时期,《易经》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正式的政治和官僚制度中的一部分,汉朝皇帝通常会派遣专业的《易经》学家为政治和军事决策提供建议。


到了唐代,《易经》被广泛用于文学和艺术创作中,诗人和画家借助《易经》中的象征意义和变化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宋代,《易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在政治、文化、商业还是个人生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易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


有些人认为,《易经》已经过时,无法应对现代的挑战和需求,但也有很多人坚信,《易经》所倡导的反思、平衡和变通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一、 《易经》四大法门



1. 悟道法门


通过学习《易经》的理论和实践,帮助人们了解宇宙气运和人生命运的运转规律,以达到悟道、明道和悟性的境界。


2. 推演法门


通过对八卦图形的推演和分析,来探寻事物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计划。


3. 卜筮法门


通过卜卦或者使用筮杯、筹码等工具,来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吉凶祸福,帮助人们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提高自己的心灵修养和人际关系。


4. 风水法门


通过研究环境的风水,来调整和改善住宅或者办公环境的气场和布局,以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财运、事业和家庭和睦的目的。


二、《易经》两大派的出现



古人将易象、易数、易义、易理称为“易之四德”。


简单地说,“象”是卦及“义”表达了伦理道义的思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数”反映卦象中的数理关系,“理”是对万物的规律所做的探讨。


六十四卦最初没有文字说明,孔子注《易传》,从象数角度解释卦爻辞,赋予其据理。


在孔子之后,易学发展出“象数”、“义理”两大学派。


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易经》研究者分为四大派:象、数、义、理;而象与数、义与理又可分别归为一类。


有人认为,象数派接近自然科学,义理派接近社会科学,象数讲的是事实的“必然”性,义理则着重讲为何会“必然”,象数是《易经》的基础,《易传》的义理由象数变化而出。


易学从产生至今,其两大学派“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然而,这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它们的对立与互补就如同太极图中的两条“阴阳鱼”。


三、象,数,义,理,占



1. 象


体现《易经》符号能象征的事物及时间方位关系,含有现象、意象、法象等含义,是宇宙统一理论模式,除卦象、爻象外,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等都为象。


2. 数


《易经》占求卦的基础,是《易经》的数理表达,是对“象”的定量研究,除筮 数、爻象外,还有阴阳数、大衍数、天地数、卦数、河图数、洛书数等。


3. 义


体现《易经》的原意,有学者认为,卦辞、爻辞为第一意义系统,《彖》《象》、《文言》为第二意义系统,《说卦》、《序卦》、《杂卦》、《系辞》为第三意义系统。


4. 理


体现《易经》的哲学思想,包括天道观、人道观、天人观、辩证法等。


5. 占


象、数、义、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其分支众多。


四、 象数学派



《易经》中的“象”有三种含义:


一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状,二是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三是卦辞和爻辞中提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


“数”也有三种含义:


一是表示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二是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三是占卜过程中的一种计算方法。


两汉时期,《易经》被尊为儒家五经之首,成为显学,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两汉易学家认为,《易经》中最重要的是象,一切卦辞和爻辞都是以象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从象数角度解释《易经》。


经过一段时间的衰落,北宋时期的华山道士陈抟重新振兴了象数学派。


陈抟创制了包括太极图在内的各种图式,用以解说《易经》卦象爻辞,他的继承者邵雍则以创制的“皇极经世”图取代汉朝的“天人感应”说。


五、 义理学派



汉末儒生以象数解《易经》,过于追求卦辞、爻辞与卦象的一一对应,这使得他义理学派的体系变得非常复杂。


孔子写易传时就出现了义理派,但成体系的义理派开始于三国的少年天才王粥。


王粥针对当时象数学派的弊病,提出了“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驳斥汉儒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的方法,主张着重领会和把握《易经》的根本义理。


北宋王安石等人则从历史角度解《易经》,不追究卦象本身的意义,而是引用历史事实证明《易经》理论的正确性。


后来,人们又戏把《易经》分为学者派和江湖派,突出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异。


江湖派利用《易经》衍生出的众多占卜术谋生,虽然略显低俗,但在群众中影响力很大;学者派则探究《易经》中的高深哲理,对预测生活琐事不感兴趣。


六、“象数”与“义理”的核心



在汉代,孟喜、焦延寿、京房、郑玄等人以象数解易,创立卦气、纳甲、爻辰、互体等学说,“象数学”由此产生。


北宋邵雍又创“先天学”,使象数的含义不断扩展,演变成包含天文、历法、乐律、养生在内的庞杂的象数体系,与“术数”难以划分清晰的界限。


一般以“象数”为探究宇宙生成秩序的自然哲学,而以“术数”为占测人事祸福的方法,对于象数之学,后世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象数学丰富了易学,不仅与《易经》吻合,也与天地万物之理相符,实用而科学。


否定者认为象数背离《易经》原意不是易学正宗,与哲学毫不相干,走上“存象忘意”的歧途,甚至有些学者把某些“象数”派分支斥之为“下里巴人”。


与象数不同,“义理”体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刚柔相推而变在其中”、“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关于宇宙根本规律的命题,认为人应该待时而动、自强不息,要有忧患意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