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5日,2017年杜塞尔多夫世乒赛落幕。本次世乒赛期间国际乒联还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就是国际乒联主席托马斯-维克特获得连任。托马斯-维克特在过去几年执政期间表现得比较亲近日本乒协,如今他又在积极推行国际乒联新的积分规则和排名方式改革,这些都是日本乒协提出的议案,而且已经确定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世乒赛期间到现场访问,并表示国际奥委会将在6月9日讨论奥运会乒乓球是否增设混双项目一事。
乒联主席亲日国乒已经吃过亏
去年的里约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官方比赛球桌和用球都是中国器材商的商品。里约奥运会一结束,日本器材商就早早骄傲地宣布自己拿到了国际乒联的授权,成为新奥运周期国际乒联正式比赛的器材商。国乒首先在乒乓球比赛用球上面,在无锡亚锦赛上栽了一跟头。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乒乓球正式比赛用球就由38毫米直径的球就改成40毫米的,这直接导致刘国梁等一批非常优秀的乒乓球巨星在巅峰期退役。去年年初的吉隆坡世乒赛期间,国际乒联又正式通过了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现在的比赛用球是40+,准确地说是40.3毫米直径的更大的球。而且现在乒乓球比赛用球的器材商是日本企业,比赛用球的直径变大,对球员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现在直径增到40.3毫米,器材商在正负差方面客观上说也有了更多的做手脚的空间。
今年4月的亚锦赛,丁宁、马龙两位大满贯双双输球,日本17岁小将平野美宇还拿到女单冠军。赛后国乒主力纷纷表示对现在最新的这种大球感到很不适应,以往中国球员最大的旋转优势根本体现不出来,比赛中对球的控制减弱。总教练刘国梁也在赛后说,其实我们在备战亚锦赛的时候已经购进了这种新球。但为什么,我们的球员还是不适应,而日本球员显得对新球很适应呢?亚锦赛女队遭遇失利后,国乒上下在世乒赛前的封闭集训中继续下大功夫攻克对新球不适应的难题,这才有了国乒杜塞世乒赛大打翻身仗的一幕。
改积分规则,扬日抑中?
托马斯-维克特已经公开宣布,明年1月起国际乒联就将实施新的积分规则和排名方式,而这套改革措施是由日本乒协整体提出来的。目前的积分系统主要依靠球员在比赛中对对手的胜负情况计算积分,新系统则完全不同,将按照球员所能达到的比赛轮次以及比赛本身的赛事级别来计算计积分。
两个月前,国际乒联已经按照拟定的新排名系统,对目前男子球员进行测试版的排名,当时世界排名第10的方博按照新排名将掉到第24位,当时世界排名第16位的闫安将掉到148位。而当时排名世界男单第12位的德国名将波尔,则将跌落到第44位。新的积分规则就是要求排名高的球员尽量多地参加国际乒联组织的大型赛事,只有多参赛才能多拿积分。这对伤病较多的老将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如日本女乒那样17、8岁的主力居多的队伍,则非常有利。
日本乒协提出这样的改革方案,就是希望在积分排名方面挑战中国队,抢占更多的更有力的签位。日本队备战大赛的方式是以赛代练,而国乒习惯封闭集训集中讨论解决问题。新积分政策实施后,中国队的主力要想持续保持比较高的世界排名,就得更多的外出参赛。老将参赛频繁、旅途劳顿,又更容易引发伤病。总之,新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想从规则上帮助乒坛新兴力量,打破原有的国乒一家独大的传统格局。
托马斯-维克特继续着前任主席沙拉拉的改革风格个力度,从乒联高层管理者的角度他们希望用这些改革让乒乓球这项运动更吸引观众,更具有越来越高的商业价值。但永远站在国乒对立面的改革,是否能最终收到预想的效果,这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混双入奥 已箭在弦上
今年1月1日,托马斯-维克特在国际乒联官网上发表的官方新年献词里,就重点提到国际乒联正积极推进混双项目进入奥运会。当时他说:“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可以在2020东京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加上第5个项目—混合双打。巴赫主席说我们已经非常有优势了,因为在里约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社交网络和电视转播数据都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说,在东京这个优势可能会更大,我们都希望可以在日本举行混双比赛。”
就在这次世乒赛举行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德国人巴赫来到现场,并观看了世乒赛混双比赛。他当时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6月9日国际奥委会将举行执行委员会会议,讨论是否在东京奥运会上增设一枚乒乓球混双金牌的的事。这次世乒赛,中国队派遣方博和冯亚兰,分别与德国女将索尔佳、丹麦帅哥格罗斯配对,这种安排本身就体现了国乒的大度——牺牲争夺冠军的机会,促进乒坛交流与合作。冯亚兰与格罗斯早早出局,而方博与索尔佳止步混双四强未能如愿争冠。日本组合吉村真晴/石川佳纯最终获得本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混双入奥,背后也是日本乒协积极在推进的大工程。男女单打、男女团体,短期内国乒在世界乒坛的优势地位没有对手能撼动。东道主日本队要想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拿乒乓球金牌,设法增设一个混双项目,显然是一个捷径。一旦混双入奥的事情被确定下来,国乒会采取继续有意回避的政策,还是会组织力量去争夺这枚新增的奥运金牌?这非常值得关注。
订 阅 乒乓球技术教学与器材研究
版权声明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