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头,金老先生给我们描绘了,大侠张无忌打通经脉的情景:
“便在这顷刻之间,张无忌所练的九阳神功已然大功告成,水火相济,龙虎交会。要知大布袋内真气充沛,等于数十位高手各出真力,同时按摩挤逼他周身数百处穴道,他内内外外的真气激荡,身上数十处玄关一一冲破,只觉全身脉络之中,有如一条条水银在到处流转,舒适无比。这等机缘自来无人能遇,而这宝袋一碎,此后也再无人有此巧遇。”
这一段武侠小说中的精彩的文字,即是打通经脉时的情形。
在武侠小说里,经常有打通经络,尤其是打通任督二脉的描写,任督二脉一通,神功即成,功力数倍于前,自当所向无敌了。
那么,在现实里任督二脉究竟为何,任督二脉可否能打通,也许需要好好的探讨一下。
武当祖师张三丰真人,声名遐迩,是隐仙派的代表人物,在金庸老爷子快意江湖之中,亦是个显要人物,我们便即向张真人学习一下他的打通任督的方法。
首先任督二脉是真正存在的,在丹道学的修炼中,任督二脉占有重要的地位。许旌阳许真君曰:“关未开,休打坐,如无麦子空挨磨;开得关,透得锁,六道轮回可躲过。”足见经脉开通是丹功一个关键环节。
丹道南宗祖师张紫阳《八脉经》上论述奇经八脉时说,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紫阳真人又指出任督等奇经八脉,都闭塞而不开通的。
张伯端,张紫阳真人道:“这八条经脉,惟有神仙能以阳气冲开,也便因此能得道成仙。”
张紫阳,名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为北宋时期著名高道。著有《悟真篇》,为丹道南派开山祖师。既然祖师爷,张真人即如是说,足见包括任督二脉的奇经八脉,在丹道学上,其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在求教张三丰真人之前,我们对北宋高道张紫阳祖师的论著要重点关注,因为张真人是权威,是前辈,紫阳真人指出,八脉是闭塞不通的,如何使之通畅而不闭塞,唯有神仙以阳气才能冲开闭塞的任督。
祖师张真人告诉了我们,打通任督需要之物,即是阳气。且又补充说道:“先天大道的根本,一元之祖气,采之惟在阴跷为先……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大地逐日所生,为产生真气之根,为产真气之地,医家不知道这些的。”
在此紫阳真人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关键词:
其一、阴跷;其二、坤地。阴跷,则是采集阳气之地,坤地,为产生阳气之地。
其实紫阳真人不过告诉我们,要采集阳气,积累阳气,才可以打通闭塞的任督,也即积精累气的功夫。
我国古代重要的道教典籍,《黄庭经内景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
足见积精累气之重要性,《黄庭经内景经》认为神仙便是凭了它,才得以成仙登圣。
宋元间,王重阳祖师的大弟子,邱祖的师兄,马丹阳真人也曾言:“学道,并没有其他的要做,只在养气罢了。”
马钰,全真派第二代掌门,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其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世称马丹阳,为王重阳大弟子。山东宁海即今山东牟平人。马钰与孙不二乃夫妇,于大定十年,即1170年,王重阳祖师仙逝之后,马钰成为全真派第二任掌教,为“北七真”之一。著有《洞玄金玉集》传世。
在道学中,积精累气,终是何意呢?
以道学之眼光看去,积精累气,即积蓄元精元气,精气,此二者,乃道家内丹法,必备原材料,必须通过不断地做功夫,使之积蓄,日积月累,丹功方可有成就之可能,如不然,则断无可能。
话说当日王重阳祖师于终南山活死人墓,了道成仙,驾鹤而去。马丹阳为其师王重阳祖师守墓十年,马钰,马丹阳之说,当甚为靠得住。
那么,马钰所说的养气,它的方法又当为何呢?
马钰,马丹阳主要的法子是“炼气”,其给妻子孙不二真人的《炼丹砂》词,内里透漏了炼气的秘密。
其词云:“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予,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免三途。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行动,得赴仙都。”
既然马钰以为成仙在于养气,词内透漏当是养气之法,马钰与结发夫妻孙不二透漏的当然是最核心的东西,如假包换,以此可知,调息确为丹家炼气之要诀,而炼气即是养气核心之核心。
武当三丰派开山立教祖师张三丰,于《道言浅近》里曾,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即便是丹法要诀。炼气,端底乃重要法门。
然而,调息不过是积精累气一个方面,所谓开源节流,调息重在于开源,使真气产生,弥补吾人体内原阳不足,除开源外,尚需节流。
何为节流?乃防止元气走失是也。我们再努力开源,而不知去防止元阳之气漏失 ,如何积得精,累得气。是以,当于调息炼气之时,保精勒关,调其真气,勿令元阳走失,收而使之回,日积月累,聚少成多,直至阳气足,则自然撞关,任督自开,经脉流通。
如不然,只知炼气,不知节流防漏失元阳,也是枉费心力,非但于己无补,甚或反有害身心了,因此保持身心无漏,便也是积精累气的关键。
张三丰祖师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意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
这是张三丰祖师交给我们的调息之法。其分两个要点:
其一、静心自然随意于呼吸;其二、内守坤腹,即内视下丹田之部位。
三丰真人于《玄机直讲》中,言道:“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雪紫注:此处心下恐为脐下之误)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
这已说的极明白了。
张三丰祖师,可谓大名鼎鼎,他乃武当派的创始祖师,是元明间著名道教学者、思想家、书法家、武术家。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玄机直讲》、《打坐歌》、《玄要篇》、《无根树》,被清代汪锡龄与李涵虚辑成集。
真人说道:“但凡打坐,须将清净元神抱住呼吸,真意系住呼吸息,在下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便在下田中交结。日益充沛,渐渐旺盛,顺经络到达于四肢,在百脉中流行,最终撞开背部督脉的夹脊关,而上去游行于泥丸部位(大概位置在头部,雪紫注),不久就又复降下绛宫(大概位置在胸部,雪紫注),而下降到下田(大概位置在腹部,雪紫注)。如此这般,清净元神和呼吸相守不离,每次呼吸与元神相依,则河车之路(即任督二脉,雪紫注)就打通了。功夫到得这个地步。筑基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总得要勤于虚心静意炼气才可。”
张三丰真人,在这里描绘了打通任督二脉的整个过程,说的简洁明了,神气相依了,则内外气,相交结 ,渐渐的真气充盈,则真气自然撞开任督,任督二脉自然而然打通。其法不过调息炼气,神气相依而已。这便是,积精累气的主要方式。
张三丰祖师又说道:“心静了则呼吸之气自然得以调和,静久了则心自然进入定境。须要死去自己的凡情之心而去养气,息灭心机以使心纯净无杂念。精、气、神为我们的内三宝,耳、目、口为我们的外三宝。
要常使内三宝不追逐外物而游失,外三宝不进入心中而扰乱心神,呼吸则须要绵绵细长,深入到下丹田部位,使呼吸与清净元神为夫妇,清净元神和呼吸之气为母子,子母与夫妇,各自相聚而不分离,这样做去,故而使心不向外驰逐,意念不为外物所扰而产生妄想,心神不向外游驰,精不妄动,真气常熏蒸于四肢,这才是此丹道的正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张三丰的论述里,心性也是很重要的。
张三丰祖师在其大著《玄机直讲》中说:“初步的功夫在于寂灭情缘,扫除杂念,这是第一关键的筑基炼己的功夫”。
故而,吾人须去除一切凡情,尤以声色男女之欲,而去之更难,淫欲乃无始以来轮回之根,去之最难。
故张三丰祖师说:“炼己忘世情。”又说:“还丹容易,炼己最难。”
此皆对心性的要求。大概丹家修学中,很多精神、神经的异常,都与男女色欲有关。故淫欲之心不死,难以入道,反成妖魔鬼怪有其份。
从张真人的论述来说,行功之人唯有首先调息,达到心息相依,同时耐心在下丹田积精累气,才能产生任督自动运转的结果。
在道学经典记载里,积精累气除了调息、炼息等开源之法,尚需节流。在行功中,须防止真气元阳的走失 ,凡有微阳发生,使之不丧失,将微阳收回 ,锱铢积累,以积精累气。
《道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即是说,阳气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的。平素,即便一点微阳,皆不可使之丧失。
1. 采微阳,日积月累
《道德经》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在道家的论述里,微阳由清净而生,实为外肾无欲,如同婴儿不知男女交合而外肾举,则是真精元阳产生之像,此时的婴儿,心无色欲之念,是阳气生起之像。
按古代传统的说法,依法采取这个阳气,使之不至于化为阴精,即精虫,将其收回,便是采微阳,积累元阳真精。其关键之处,便是要,抓住真气之机微动之时,随采之而回,日积月累,久则成真。行人对于微阳初动,切不可不留心,认其无足轻重,丧失我之家珍。
所以行人要看穿此道,时时刻刻提防留心,时时刻刻保护不使之丧失,如此这般日积月累,久而行之,自可由量变到质变而生变化,终至于气满,自然冲开任督。
2. 清心寡欲,身心无漏
张三丰《玄机直讲》中说:“初步的功法在于寂灭情缘,扫除杂念……”他又说道:“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要的事……修心,就是存心;炼性,就是养性。存心,就是坚定意志……心朗朗然,性安安适适,情欲不影响心的清净,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实则心性能虚静,凡尘杂念不生,则真气自然会发动。
张三丰祖师说:“学道之士,须要清心净意,方可以得真元阳之气也。毋用后天气质之性,毋运用思虑之后天神,毋用呼吸之后天气,毋用交感之有形质的精虫之精。”
在道学经典里,认为人体内气动与心的清净,本是互相关联的。气之所以发动,便是从心的虚静状态中,转化而来的。因此心愈清净而气愈能发动。至于心的妄动,则会使元阳化为有质之后天精气(精虫)而流失。
在行功中,理当运用气愈动而心愈静之法,则能以静促动,动而还静,气动心静二者相辅相成。清心寡欲,为积精累气的要诀。
3. 回光返照,俾使微阳勤生
张三丰《玄机直讲》阐述回光返照时,说道:“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回光返照,疑神丹穴,使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
张三丰祖师在此所述之意,即为通过意守腹部,内视下丹田,静心调息,久久则元阳真气自然充盈,以虚静待之,则真气转为安静不动 ,其中自有无限天机。这就是说 ,凝神返照,阳气便可产生。但是,回光返照的关键,是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则精气自然充足,最终乃有气通任督之光景的到来。
张三丰《玄机直讲》中说:“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