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海口丨尝一口舌尖上的“火山灰”。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12-23 08: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它,黑得发亮。

一出现海南冬交会上,

便备受市民、客商的追捧。

这不禁让人好奇,

看似普通的黑豆,

到底有什么“魔力”?


孙长文 摄


万年前的火山喷发,

距离海口市区16公里的石山镇,

方圆数十里遍布火山岩。

经年累月,

火山岩经过风化作用,

形成富含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土壤,

使石山人在稀缺的土壤环境下,

仍能种植出宝贵的食物

——石山黑豆。


▲孙长文


这是矿物质群,

孕育出来的万物精华。

也是大自然对火山人家的馈赠。

质朴的火山人家,

将这种古法美食传承下来,

让在繁华里沉浮的人们,

可以寻回一种食物的原始味道。


孙长文 摄


千百年来,

石山镇的豆农们,

没有被时代挟裹而急功近利,

依然坚持传统农耕种法: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工除草。

这些方法看似落后,

却是保护土壤,

更是做好黑豆品控的关键。


孙长文 摄


他们也不奢侈更多,

黑豆一年一季,

农历三月,耕地翻新;

四月播种,自然生长;

抓虫拔草,等待收获。


孙长文 摄


我们曾到田间地头,

记录豆农们丰收的喜悦。

中秋前后,

火山岩上的黑豆熟了。

长长的茎杆,

有的长得比人还高,

叶子掉光,

只剩下豆荚挂在枝头。

通常情况下,

豆农们将茎秆连根拔起,

或者,用镰刀收割。

有的人用三轮车载满满一车,

有的人用摩托车拉上几捆,

也有人紧靠一根木棍,

挑着两捆踏着火山石路面,

悠然回家。


孙长文 摄


收割后的黑豆,

摊放在院落,

强烈的日光,把豆荚晒爆,

有的黑豆蹦了出来,

但有的依然依偎在荚里,

不愿意出来。


孙长文 摄


这个时候,豆农也不慌不忙,

仍保留手工脱粒的传统,

在地上支起一块木板,

拿起豆杆,

用力拍打脱粒,

像打稻谷一样,摔打几下,

才放心将豆杆放在一边。


孙长文 摄


这种原始的脱粒方式,

使得石山黑豆带有一层薄薄的火山灰。

然后,用簸箕,

将豆荚壳和黑豆分离,

在阳光下晾晒个两、三天,

待水分晒干,收集成袋,

装入每家每户都有的大缸中。

将黑豆装进大缸,

才能蕴意这丰收的一年。


孙长文 摄


石山黑豆,

以让火山石上的村庄焕发生机,

孕育美丽,唤回游子。

三卿村村长王杰,

常在朋友圈给石山黑豆“代言”:

石山黑豆,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生活。

年轻的他 曾在外企工作,

前几年放弃高薪回到老家,

踏踏实实地做起了农民,

种植黑豆,推销黑豆。



如果要说,

火山人家餐桌上

不可或缺的自然食材,

那一定是石山黑豆。



在他们灵巧的手中,

石山黑豆变成不同的形态:

黑豆腐、豆浆、豆皮、

腐竹、黑豆酒、黑豆糖等。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黑豆腐。

在石山地区,无豆腐不成宴,

逢年过节都有制作豆腐的传统,

种植黑豆讲究浑然天成,

做豆腐也是精致而传统。



王杰说,古法石磨黑豆腐,

要选当地种植的古老黑豆品种,

经过七道工序制作而成:

一脱(壳)二泡(豆)三磨(浆)

四煮(浆)五点(卤)

六压(水)七切(块)。

做好的豆腐,

豆味香浓口感津道。



黑豆腐也是火山人家挣钱的生计。

提前脱壳、泡豆,

凌晨4点起床,

经过几道工序,

把豆脑盛入铺好滤布的木架,

盖上板盖,再放上石块或一桶水,

把水份滤干,凝固成型。

一板浓香扑鼻的黑豆腐就成了。

天一亮,在早市上就能看到它们。

石山黑豆腐 是一味食材,

更是一种文化,

融入到火山人家的生活中。



在石山镇火山古村落,

如美社村、三卿村,

火山石筑就的路面、房子、生活用具等,

随处可见。

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来自定安的黄媚

在美社村开了一家民宿,

当地师傅做的石山黑豆腐,

是游客们的必点菜品。

院子里的石磨,

也经常成为游客的体验品。

“如果提前预定,

还可以体验传统制作黑豆腐全过程。”

研制的黑豆制品摆满陈列架,

不少游客选择它们作伴手礼带走。



成千上万年的历史沉淀

在坚硬的火山岩上,

孕育出了石山黑豆。

如今石山黑豆 通过了

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石山黑豆的原始味道,

将穿越时代的尘嚣,

带给后人独特的味蕾享受。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杂志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转载,请与“那一座城”联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