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评互联网
★☆用互联网服务于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环评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技术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威海交通  ·  数码产品国补“满月” 超2671万名消费者参与 ·  10 小时前  
爱否科技  ·  OPPO Find X8 Ultra ... ·  昨天  
新闻广角  ·  金价,涨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评互联网

盐酸从副产品变成危险废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环评互联网  · 公众号  ·  · 2024-12-07 18:08

正文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清合(ID:txlread)

作者:汤贤乱

震惊全国的除垢化工厂倾倒盐酸污染环境事件 被《焦点访谈》曝光后 ,第一时间刷爆了朋友圈和短视频网站,登榜热搜。

都2024年了,怎么还有人胆大包天地干这蠢事?

1

先简要 回顾一下事件内容。

辽宁锦州一家叫文龙除垢化工厂的企业,以勾兑生产除垢剂、洁厕灵等产品的名义,从葫芦岛、朝阳、锦州等多地化工企业购买盐酸,2017年至2024年10月共买了4万多吨,其不但价格低廉到一元每吨,还能赚取不菲的“运输费”。

然而,文龙除垢厂并没有真正将盐酸用于生产,而是直接将其非法倾倒,或转手给他人偷排,通过暗管 或渗坑偷排入 农田里和城市管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这起案件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第一眼看上去挺熟悉,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又是一起典型而重大的生态环境污染事件。

网友们义愤填膺,谴责犯罪嫌疑人丧尽天良,环保法律意识淡薄;谴责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不力,工作上存在巨大漏洞。

谴责完之后再呼吁,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多部门形成监管全力,呼吁公众多参与环境问题监督举报,共同守护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

这些常规认识和反应,当然没有错,几乎是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舆论标配。但如果每起环境污染事件都是这个思维回路,类似的事件很难避免会重复发生。

我们要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挖掘事件背后真实的原因。

2

往深两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起案件与以往的类似案件相比,有点特殊,有点反常,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般的偷偷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都是为了利益挺而走险,但手段会极为隐蔽,甚至富有科技含量,自己也躲在暗处,厂里起码安排保安门卫望风。

但本案中除垢厂的负责人不但“光明正大”用装有卫星定位的正规危化品运输车辆拉着盐酸到处“装卸货”,还堂而皇之地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带记者去看变色刺鼻的沟渠和板结开裂的农田,似乎一点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或许在他的眼中,洁厕灵也是随水一冲,冲到下水道或管网,那作为其原料的盐酸,跟水稀释一下,一起冲到沟渠中,也没什么了不起吧,这还是花了一元钱买来的呢。

殊不知,犯罪嫌疑人的这一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若要第一时间给他定个涉嫌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罪名,似乎又有待商榷。因为 该案例中的 盐酸,它本是工业副产品,而不是危险废物

案件中提到的辽宁华祥新材料有限公司、朝阳金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普力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上游 化工企业,都是按照工业副产品来销售盐酸的, 犯罪嫌疑人成立了除垢剂化工厂,把盐酸作为洁厕灵的原料进行购买,此买卖行为有合法的手续,又是通过合格的危化品运输车辆进行运输的,本来没什么毛病。

生态环境部门是无权也无理由干涉企业间的正常交易行为。

在这里再划个重点: 盐酸虽然有腐蚀性,但它是上游生产企业的副产品,并不是危险废物,不纳入排污许可证监管,其销售和流通也不是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范围。

3

那盐酸作为产品时, 谁是它 的生产和买卖行为的监管单位呢?主要是 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

盐酸属于《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 》中的危险化学品,其日常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由 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负责,《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规定其职责包括对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审查。

也就是说,本案件上游的三家化工企业,必需要有足够安全的盐酸储存条件设施,才能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开展正常生产经营。

市场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核发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并依法对其产品质量实施监督,即要对除垢厂的洁厕灵进行产品方面的监管。

盐酸又属于易制毒化学品,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有严格的管理,其购买交易和运输使用,都要受到公安部门的全流程监管。

只有在公安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平台审批通过后,买卖双方遵照公安局的规定数量和限定时间,才可以进行合法的盐酸买卖交易,并通过公安机关核发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的车辆进行点对点 运输

如此观之,当盐酸以产品的身份出现时,其生产和流程环节,确实没有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什么事。非要讲,只能去监管生产和使用它的企业,有没有合法的环保手续,环评、验收、排污许可等,是否正常办理。

这类常规的环保监督检查,是很难发现如此大影响的潜在“经营违法”事件的。

4

然而,盐酸是怎么从值钱的副产品,沦落为危害环境的危险废物的呢?从本质上挖掘,这其实是 产能过剩及需求错配 问题。

根据焦点访谈内容, 华祥和 普力泰两家 化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盐酸是他们公司的副产品,本来是可以卖钱的(估计他们的环评报告也是这么写的,否则厂内应该有足够的处置设施),但于客观原因,比如品质太差无人问津、数量太多供过于求,行情不好没人购买等,导致卖不出去,憋在厂里,成了愁大难。

一家公司的原料和产品仓库容量肯定是有限的,要在一定周期内及时转运才能维持生产,如果副产品盐酸作为库储不卖掉,长久积压挤占储存空间,那生产就不能进行。

就像人一样,只吃不排泄,肯定要爆肠撑死。

所以,在公司主产品能盈利的前提下,他们倒贴运费也要把盐酸运走,活人不能给屎憋死嘛。

类似于2020年的“原油宝穿仓事件”。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短期经济冲击等综合因素影响,国际商品市场波动剧烈。美国时间2020年4月20日,原油5月期货合约CME官方结算价-37.63美元/桶。当时给出的原因是石油生产过剩、无法消化,没有储油空间,所以倒贴钱卖石油。

这是他们的无奈之举,买卖双方虽然签订合同,看似合法,实则不合理。

如果除垢厂真正购买盐酸去生产洁厕灵,再出售产品盈利,那华祥等上游企业肯定要收取正常购买盐酸的钱,怎么会只收象征性的一元每吨,还倒贴几百元的运费。他们肯定是对除垢厂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甚至心知肚明,买家不是正经拿盐酸去生产的,而是另有“用途”。

就算卖家知道除垢厂非法倾倒盐酸,他或许也会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他实在憋得难受,既然有人甘冒风险帮他“清理肠胃”,他又何必在乎那么多呢?这毕竟不是委托第三方进行危险废物转移处置,委托人要对下游处置转运企业的能力和资格进行评估,以免构成共同犯罪。

5

据报导,公安和环保部门已对此事立案调查,上游企业看似在本案件中“盐酸正常交易”没有过错,但肯定不能免责,从生产管理环节必然能找出差错。

盐酸是产能过剩的,它是随着主产品伴生的副产品,如果销售渠道不能,企业就应该自己想办法消化,若不舍得当作危险废物处置,可以改进工艺提高盐酸品质以扩大其用途范围,或者直接在厂里利用,作原料生产加工别的产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