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象公会
精神鸦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象公会

“我觉得这世界要完”|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3-14 21:5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或是文明和秩序瓦解崩坏,或是核大战爆发,有一批人觉得世界随时要完,大洪水来临,是选择武装保卫还是逃跑主义?


文|智煜


“要是川普当选总统,就得移居加拿大”。这原本是 2016 年总统大选季的一个段子。选举日当天川普领先后,加拿大移民局网站真的瘫痪了,甚至一些主流媒体都以为段子成真。


这只是一个巧合,网站瘫痪另有原因。目前加拿大主要还是对沮丧的大学生较有吸引力:来自美国的本科生、研究生申请数量以及高校官网访问量相比同期都有大幅增加。


不过,确实有群美国人想要离开选出了川普的祖国:在选举结果出炉的头七天,新西兰移民局官网来自美国的访问量是同期的 7 倍,注册移民倾向的美国人则是同期的 17 倍。


新西兰是“觉得这个世界要完”的富人避难所实非一日,很多随时准备逃离“末日险境”,自称“生存主义者”的人,早就看中了这个宜居且商业环境良好的国度。


2016 年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公布的“世界最安全的 10 个国家”,新西兰排名第 4。同时它也是世界银行“对商业最友好国家”排名的榜首


服下“药丸”的正确姿势,美国人民至少已经讨论了 40 年。


文明是一间纸牌屋


打算移民只是觉得世界要完的口头派,真正的行动派,会时时随身携带大量应急用品,家中常备“跑路包”(保证自己和家人匆忙离家后依然能够活下去的包)甚至“跑路车”。


在美国,这些行动派被称为生存主义的信徒。生存主义者认为生态或社会环境随时可能崩溃,因而需要为大洪水来临认真提前做好物质、身体或技能上的准备。


中国网友晒出的“EDC”,即“everyday carry”,在生存主义群体中该短语指自己每天外出不可或缺的用品


生存主义的盛行,甚至让“末日生存”成为美国文化的流行主题,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所谓后启示录类型的游戏,以及作为衍生产品的“废土行者”形象。在此类设定中,全面核战争又由于其历史和现实代入感,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生存主义。


著名废土游戏《辐射 4》,核战爆发被设定在 2077 年


核战争后的典型废土行者形象


但在真实世界的时间线上,核战争并非第一批生存狂考虑的头等大事。他们担心的是美国社会的秩序和文明从内部崩溃的可能性,在他们看来,脆弱的文明不过是一间纸牌屋而已。


1976 年,地下刊物《生存者》第一期上,作者库尔特·萨克森使用的“生存主义者”(Survivalist)一词,被认为是这个社群拥有自己标签的肇始。


第一期《生存者》,这本刊物如今在亚文化圈中很有收藏价值


当时类似刊物和专栏中,60 年代的民权运动、刺杀肯尼迪总统以及遍及全国的反越战示威,70 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阿拉伯石油危机,种族问题等等,都是经常出现的“崩溃前兆”,由此推起了生存主义的第一波高潮。


而“逃跑主义”与“武装保卫”的路线斗争,也随之上演。


两条路线的斗争


《生存者》的作者萨克森本人就是最早走“武装保卫”路线的重要人物,他认为只想着逃跑的人是胆小鬼,躲得过灾难,也未必躲得过难民和趁火打劫,所以武装起来积极防御才是生存的关键,政府、集体都是靠不住的。


六七十年代美国各地城市暴动不断,种族冲突尖锐,为防大崩溃到来时人人以邻为壑,“武装保卫派”认为,真正的生存主义者一开始就不该住在城里,要向早年的西部开拓者学习,到森林、荒原和乡村中去,并时刻保持警惕。


萨克森 60 年代曾先后加入过美国纳粹党、约翰·伯奇协会等极右翼组织,并在参议院一次听证会上建议“担忧的民众”和警方合力清洗“左翼分子”,用机关枪一揽子解决上街游行的学生。


85 岁的 萨克森 在阿肯色州的家里录制视频,教授如何自制炸弹自保


萨克森几十年中著述甚多,唯一有 ISBN 书号的叫做《穷人中的詹姆斯·邦德》,讲如何自制炸弹、枪支、毒药以及其他各种化学药品。书名多少反映一个硬核生存主义者的理想形象,但这位老英雄 2012 年被送进了养老院。


《穷人中的詹姆斯·邦德》的一个版本,封面写着:使用或制造本书中的物品在某些地方可能是非法的


“武装保卫”派吸引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白人至上主义者甚至恐怖分子,如著名的邮包炸弹客泰德·卡辛斯基。1996 年 4 月 3 日,当联邦调查局在蒙大拿州一个偏远的小木屋里抓获他时,卡辛斯基已通过邮寄炸弹的方式在 17 年间制造了 16 起爆炸案,死 3 人,伤 23 人。


被捕前,他曾写信给多家媒体,要求发表一篇 50 多页的“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否则就继续炸。在他看来,现代文明不仅是纸牌屋,而且有罪,因而人人需要学好生存技能,像他一样,远离科技,远离政府,回归自然环境。


卡辛斯基从小到大都是旁人眼中的数学天才,16 岁进哈佛大学,25 岁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系助教授,不到 27 岁辞职,在蒙大拿州的荒原里盖了一所小木屋,过起了没有电和自来水的生活。他发现生存主义理想难以为继,便以邮包炸弹报复社会。


1999 年,服刑中的卡辛斯基,时年 57 岁。他在狱中一直笔耕不辍,2012 年向哈佛校友会提交信息,“所获奖项”一栏,列上了自己被判的 8 个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卡辛斯基这类极端案例,促使“穷人中的詹姆斯·邦德”们开始考虑减少与主流社会不必要的对立,尤其是尽量淡化反政府色彩,着重强调隔离与自卫。


2011 年,圈内著名博主詹姆斯·罗尔斯发起“美国棱堡运动”,向“各种族的基督教和犹太教”生存主义者们发出号召,把家搬到美国本土西北他称之为“美国棱堡”的一块区域,面积约六七十万平方公里。


罗尔斯给出的棱堡地图,包括怀俄明州、蒙大拿州、爱达荷州全境以及华盛顿州、俄勒冈州东部


该项目受瑞士 19 世纪修筑的“内堡防御体系”启发,选址堪称完美:人口密度小,农牧业发达,犯罪率低,政府存在感弱——枪支管控宽松、税负相对轻、容易获得建筑行政许可等等。近几年来,源源不断的硬核生存主义者举家至此,过起了与隐居无异的生活。


昔日的“穷人詹姆斯·邦德”往往在国家面前无所适从,而今他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自称“配枪的阿米绪”(可以理解为保留武装自卫权的隐士。关于阿米绪人,详情查看大象公会往期文章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如何建成的》 ),索性不再面对政府。


“擅入者格杀”、“ 一枪没死就再来一枪”


与“武装保卫派”相对的是“撤退者”(retreater)。该群体的出现同样始于 1976 年。他们认为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能在城里安家还是好的,只是家里需要周全细致地准备“跑路包”和“跑路车”,在城市之外备一处避难所,以及一条安全快速的撤退路线。


大部分撤退者并不时刻如临大敌,只要一本“生存主义必读书”在手,按部就班做好准备,即可心安。“撤退者”一词逐渐被“准备者”(prepper)取代,沿用至今。


BOB: Bug-out bag.

BOL: Bug-out location.

BOV: Bug-out vehicle.

EDC: Everyday carry.

EOTW: End of the world.

G.O.O.D.: Get out of Dodge (city).

G.O.O.D. kit: Get out of Dodge kit. Synonymous with bug-out bag (BOB).

I.N.C.H. PACK: I'm Never Coming Home Pack.

SHTF: Shit hits the fan. A term used generically by survivalists to describe disaster situations.

TEOTWAWKI: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WTSHTF: When the shit hits the fan. A term used generically by survivalists to describe disaster situations.

WROL: Without rule of law. Describes a potential lawless state of society.

YOYO: You're on your own.

维基百科列出的生存主义者部分常用缩略语,类似圈内黑话,如上文提到的“EDC”


今天 “准备者” 们信奉的“必读书”当中,有一本是 1980 年出版的《阿尔法策略》。作者约翰·帕戈斯莱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英语专业,他先在通用动力公司给火箭发射写流程说明书,接着又推销父亲发明的各种木工设备,后来还涉足进化生物学、出版业和金融、投资行业。


帕戈斯莱本人并不是生存主义者,这本小册子原本是自费出版,教人如何在经济崩溃时保全财产,囤积物资。它更像是本“中小投资人应急指南”,没想到一出版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长达九周,在生存主义者圈内广受追捧,以至于书名也成了“广积粮”的黑话。


从副标题也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并不是生存主义者


既然选择了逃跑主义路线,平日坚守城市,形象就要友好些,至少应该与“邦德”们划清界限。2008 年,爱达荷州的一个卡车司机汤姆·马丁发起“全美准备者联盟”(APN,即 American Preppers Network )网站,便于 “准备者” 们之间互通有无。这个获得越来越多生存主义者主流认同的联盟,推崇如下的友好形象:


不宣扬或支持阴谋论;

不传教,也不贬低任何特定宗教;

相信社会问题要通过改革解决,不反政府。


这些否定句式的指向性一目了然。


政府还不如纸牌屋


虽然生存主义者对政府的反感和敌意日益减少,但两条路线一直分享一个共识:政府预防和应对灾难的能力不值得信任,政坛像电视剧《纸牌屋》中安德伍德总统那样的能人稀少,因而每个人都会面临“YOYO”(You’re On Your Own,即到时候“你只能靠自己”)。


50 年代起,美国在核大战阴影下开始重视修建防空和防辐射避难所,并印行针对核袭击的防护指南、教学影片等,但七十年代的生存主义者,担心的主要还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核战争似乎并不紧迫。


1961 年 9 月,肯尼迪总统在《生活》杂志发表公开信,呼吁美国人民行动起来,修建防空设施以备不测。当时,美国国会两院的避难所已经在西弗吉尼亚州动工,代号“希腊岛计划”


里根上台后,核威胁的优先级才在生存主义中明显提升, “准备者” 们除了自己动手,也开始打起废弃的军用基地、导弹仓库、防空洞和地堡的主意。如今,改造并销售这些设施卖成了一个产业。


面积最大的项目,是南达科他州的 Vivos xPoint :由 60 年代的一个导弹仓库驻地改造而来,海拔近 1200 米,占地约 46 平方公里,有 575 个地堡,总共可容纳 5000 人生活一年以上。


Vivos xPoint 地堡群远景


已完成装修的地堡内部宴会厅


有的地堡则专门用作公共区域,供业主社交


地上的发电机


该设施配备顶级安保,供水系统由深井、地下水箱和地堡内的管道系统组成。这样的避难所显然是给富人准备的,如果你觉得还不放心,请把眼光放到海外,自然就有新西兰欢迎你。


冷战结束后,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一系列引起恐慌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不再信任官方救济,蜕变为 “准备者” ,生存主义迎来第二波高潮。


90 年代后期与“千年虫”有关的生存主义刊物


进入 21 世纪,9·11 事件、2004 年印度洋大海啸、2005 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11 年日本 3·11 大海啸乃至 2014 年的埃博拉疫情等等,都对生存主义推波助澜,各国政府的表现,一次次加深了随时“药丸”的认同。


如今,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在 “准备者” 群体里已经被贬称为“傻等救助局”(Foolishly Expecting Meaning Aid)。


最近十年,在被视为开拓、冒险精神代表的硅谷企业家群体, “准备者” 身影也越来越多。著名社交网站 Reddit 的联合创始人、CEO 史蒂夫·霍夫曼,2015 年底做了近视矫正手术,因为他觉得“哪天世界完了,眼镜、隐形眼镜都是跑路时的大麻烦”。


从一些采访信息来看,到新西兰这样的地方置产,获得定居权,已然是许多硅谷富人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著名硅谷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彼得·提尔,2016 年大选中公开支持川普。媒体去年曝出他已在 2011 年取得新西兰国籍,置有豪宅。很多人怀疑他是生存主义者。


美国的生存主义者很容易被视为吃饱了没事干的矫情,毕竟在基本设施和保障并不健全,或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动荡的社会,人人都是镇定的生存主义者。



很多人问:大象公会文章的脑洞怎么这么大?300 篇“十万加”文章是怎么诞生的?现在我们决定公布这个秘密。请打开今天的第二条推送,明晚 7 点,加入“大象选题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