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这部电影,可能是
2018
年最大的惊喜。
它讲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故事,平凡到没什么可剧透的。一个平凡的
13
岁的女孩,在一座平凡的城市长大,家境殷实,学校生活波澜不惊。如果说生活中有什么可以被算作「困扰」的东西,大概只有父母离异,家庭重组,每天住在爷爷奶奶家里。但爷爷奶奶很慈祥。父亲忙于工作和新家,其它时间对她还算尽责。继母是外人,当然不会像亲妈一样好,但也不差,最起码是尽到了阿姨的本分。
没有爱恨痴缠,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蛇蝎心肠,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四个字:
人之常情
。
但这样一个讲人之常情的故事,却可以看得人喘不过气来,看得全场观众的脸上都有湿漉漉的泪痕。毕竟导演是拍出过《光荣的愤怒》和《李米的猜想》的曹保平,一个青春题材的故事让他有兴趣,就不可能是一个随随便便的故事。他拍《狗十三》的时候,编剧焦华静才刚出道。他们下一部电影就是《烈日灼心》。
这个平凡的故事,拿到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这部片子确实值得这样的口碑。在我看的点映场,电影放完,全场鸦雀无声地静了好几分钟,完全是被镇住了,连鼓掌都没力气。
然后曹保平导演上台做了个交流。
台下大多是年轻人,曹保平问:「你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吗?」大家在下面起哄,说完全就是这样,太真实了。曹保平说:「我希望你们回去,推荐他们来看这部电影。」
大家就笑了,说我们不敢。
曹保平有点惊讶,问:「为什么不敢?」
我知道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故事好像是为了批判父母,是在控诉父母曾经对孩子犯下的某些「罪行」。谁会愿意看一个批判和指责自己的故事呢?但我也理解曹导为什么惊讶,因为他自己也是「父母」那个年纪的人。某种意义上,这个故事是他为同龄人讲的,没有恶意。与其说批判,不如说是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他在力图讲述成人世界的某种真相。
这个真相的核心是什么?
就是说谎。
整个故事是由谎言组成的。大大小小的谎言,绝大部分都是出于善意。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了:弟弟跟奶奶打着玩儿,一不小心打到奶奶的额角,把奶奶打伤了。爸爸赶紧跑过来,就要揍孩子,奶奶拦住爸爸说:「没事,
我又不疼
。」
奶奶说谎了,出于对孩子的善意。
爸爸不知道奶奶在说谎吗?当然知道。但他接受了这个谎言,是出于对奶奶的善意(很微妙的一点是,并不是对孩子的善意)。唯一不知道这是谎言的,是弟弟,一个两岁的孩子。因为无法获得真实的反馈,变得越来越不知道轻重。
如果从批判的角度看,你可以说这是【溺爱】,也算是父母的一个罪名,一种错误的教养方式。但我觉得在那一刻,「教养孩子」并不是大人关心的重点。有更多更紧要的信息在那个互动中传递,比如大家庭对于表面和谐的追求,奶奶隐约想要扮演的受害者形象,和爸爸不得不配合的演出。在一段复杂的关系中,每个人都被身不由己地牵着走。
并非觉得这件事没问题,但有问题也顾不上了。
不得不说谎,哪怕明知道是谎言,明知道有害。但是没办法,
「顾不上了」
。
这是最大的真相,也是对成年人的最大同情。
电影中反复出现一个情节:让未成年的孩子向长辈敬酒。父母不知道酒精有害吗?知道的。可能私下里会叮嘱孩子:「不用真喝,嘴唇碰一下就行了」。但这种态度绝不能在关键场合流露出来。在那些推脱不掉的宴席,无法拒绝的重要人物面前,必须把酒杯递给孩子,豪迈地说:「你知道吗,叔叔伯伯们都很关心你,你来敬他们一杯」(
这又是一个谎言,叔叔伯伯可能都不认识这孩子
)。
但是,看到银幕上十三岁的女孩当真把红酒咽下去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不适感,头皮发麻。我听到旁边有人低声议论:「这样不好吧,怎么可以出现未成年人喝酒的镜头?」
另一个人说:「
你小时候没有这样过吗?
」
我一下就知道那个不适感是什么了。
不是因为看到了真相,而是
看到这个真相被公开地讲述出来
。这种「如实」的呈现让我有些惶恐。我不是外宾,这种事情我从小就在经历和旁观,但我都忍不住想,不要在电影里看到这一幕比较好。——这是干嘛啊,不还是说谎吗?
说谎的人并不是坏人,你我都在其中。
谎言是为了营造更好的,更和谐的生活。你去看真相,真相往往是更苦涩的。电影里有句话,是大人挂在嘴边的——听到这话,就知道他们要说谎了:
「TA还是个小孩,
TA
懂什么?」
这样的话,生活中我们都听过太多了。
这是站在成年人视角上,对孩子的关照——或者说是轻视,看你怎么想了。你要是想看到更鲜活的例子,上午随便去一家社区保健院,给孩子打疫苗的时间,你会在等待的区域看到最整齐的,最心照不宣的大型集体说谎表演。在那里,孩子们此起彼伏地哇哇大哭,而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郑重其事地向他们保证:
「打针不疼,一点都不疼!」
如果孩子不信,他们有时还会恼火:「说了不疼,你怎么就不信呢?」
这时候,假设另一个孩子从打针的房间里出来,眼角还挂着泪珠。劝孩子的父母就会抓住机会:「来,你问这个小哥哥
/
小姐姐疼不疼?」不用真的问,也不用真的回答,就会有答案:「一点都不疼,是不是?」而这个打完针的孩子,如果刚好大一点儿,可能会在弟弟妹妹面前帮忙印证这个谎言:「
确实不疼
。」
这时候,所有的大人都大喜过望。
他们说:「你看,哥哥
/
姐姐多懂事儿!」
懂事,代表着来自成人世界的最高认可
。从「他还是个小孩,懂什么」到「这个孩子开始懂事了」,这是一个标准的成长过程。小孩子不懂事,他是可以被谎言蒙蔽的。懂事了,就要加入到大人的谎言中来,一起蒙蔽其他人。你知道这是在说谎,但是你不戳穿,不去做《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孩。这样你就懂事了,你长成大人了。
这是成年人之间的心照不宣。我知道我在说谎,也知道你其实知道我在说谎,我还知道你虽然知道我在说谎,但你能理解并配合我的苦心。
所以成年人的对话,往往都是心照不宣的配戏。孩子把奶奶打伤了,爸爸要揍孩子,他不是真的要揍,是在对自己的父母表达礼数,意思是「我给你们添麻烦了,我心里有数」。奶奶也在配合他的演出,她知道爸爸不会揍,但自己也必须要拦一拦,才是懂规矩的奶奶。她说我不疼,要表达的是「你的心意我收到了,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吧,不用再扩大了」。只有十三岁的女儿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切,所以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只有她在想,怎么没有人跟弟弟说清楚这件事呢?要就是揍,要就是算了,
到底有没有人真的关心这个孩子啊?
可是,大人确实不关心。大人从一开始就说了:「他还是个小孩,
他懂什么?
」
反正是不懂事的小孩,完全不用看到这些。如果是彻底长大的成年人,又可以自然接受这些。但青春期是最麻烦的,介于不懂事和懂事之间,他看到真相,又不理解为什么不能说出真相。所以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大人特别盼着他们快一点加入进来,甚至忍不住拳脚相逼,恨铁不成钢:「你都这么大了,你也该懂事了吧!」
虽说如此,但并不是要把所有错误怪到父母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