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玫瑾教授曾在讲座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正在上初中二年级的少年,突然跳楼自杀,只留下一纸遗书:
“
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
”
在这个男孩的话语中,满是对自己的责怪。
事发前一个月。
男孩有四门功课不及格或刚及格。
察觉到异样的父母,跟踪发现:
孩子放学后,都
会去到一家网吧里打游戏。
起初,父亲并不想打骂孩子。
可父子俩的对抗,还是在一个夜里升级了。
那天晚上,父亲进儿子房间拿东西。
猛一推门,看见儿子慌张地把桌上正在写的东西藏进衣袖。
问他那是什么。
孩子却不肯说。
情急之下,父亲一把扯过孩子的口袋。
才发现是儿子偷写下的网络游戏小说。
怒不可遏的父亲,当着孩子的面,将其余整整三本小说都撕了个粉碎。
自那之后,这个13岁的少年不止一次承诺过,会戒掉网络游戏,却又屡屡食言。
在留下的遗书中,他这样写道:
“
立下的誓言,许多都完不成。
”
“
如果还有来世,我一定会是最好的孩子。
”
字里行间,句句都是对网络外自己的失望。
有清华教授追踪调查了30万中小学生,发现普遍存在“
四无
”现象:
-
学习无动力;
-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
社交无能力;
-
生命无意义感。
正因如此,家长们都深恶痛绝的网络游戏,才有了可乘之机。
表面看,是网络成瘾害了孩子。
本质上,其实是
内在动力的丧失
,让孩子只得躲进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求“安慰”。
02
当一个孩子失去内在动力...
什么是内在动力?
说白了,就是你缺失了某样东西。
没有它,你会特别难受。
这种缺失感,会推动你去做点事情。
比如,我很饿,我需要吃点什么来填饱肚子,为了满足这种缺失感,会有一股力量推动我自己去做饭吃。
这个力量,就是
人的内在动力
。
做咨询这些年,
经常碰到有家长问我:
“老师,我家孩子挺乖巧懂事的,可就是学习提不起劲来。”
“学习跟挤牙膏似的,催一下动一点,大人只要一松懈,孩子就‘摆烂’,真是让人头疼死了...”
这就是典型的“
内在动力丧失
”。
国内首批萨提亚家庭治疗师
黄骐
老师说:
“一切孩子的行为问题(内在系统),都是家庭系统的映射(外在系统)。”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难自觉,非得家长施加一点压力,才肯往前‘挪动’一步呢?
根源就在于,
父母的力量不够
。
和一位妈妈聊过。
她自己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从小到大,不论做什么,爹妈都特别偏袒她弟弟。
于是,她不顾一切地努力读书。
终于,考取了一所外省的大学。
即使成家,也
毅然决然选择了远嫁。
但由于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
二宝出生以后。
她对大女儿的关注
不减反增
——
从日常的吃穿用,到课外兴趣爱好的培养,她都竭尽所能去满足孩子。
生怕大女儿会重蹈自己的覆辙。
结果,大女儿现在成天抱着她给买的平板电脑,在网上刷视频、看小说,
对学习燃不起半点兴趣。
这便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正在面临的共同困境:
过度地付出,却换来一个“不求上进”的孩子
。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电池。
父母一味牺牲自己成全孩子,长期处于“亏电”状态下,必然会导致
自身力量不足
。
而孩子的电量过剩,没有“缺失感”,很容易变得“
无欲无求
”。
如此,才会引发一系列
动力
问题:
学习上没有渴望,催一句动一下;
社交上没有兴趣,走向自我封闭;
生活寻不到意义,沉迷网络游戏,陷入
抑郁、焦虑情绪中...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
自残
、
自伤等极端行为。
以上,便都是孩子丧失内在动力的行为表现。
03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
在黄骐老师阐述的“家庭系统理论”中:
任何人做事情,都会有动力。
而只要有动力,就会有能量。
但若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孩子的
能量卡住
了,便会出现以下两种结果——
①卡在高处
:
孩子焦虑,害怕做不好,担心自己被家长批评;
②卡在低处
:
孩子觉得无所谓,不上进,甚至不愿意搭理你。
那么,
家长如何才能停止让孩子能量卡住,唤醒其内在动力呢
?
做好以下这三点,很关键。
1、情绪稳定,让孩子站在正确位置
接触过一位来访者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