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
对郑成功推崇备至,基本都来自他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但在
明清变革之际,郑成功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甚至可以说,
他是在一系列决策失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做出收复台湾的决定。
公元
16
04年,郑芝龙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因为兄弟众多家庭贫困,郑芝龙在18岁的时候,便到澳门投奔舅舅黄程,学习经商之道。
正是在澳门,郑芝龙初步了解东南海商、学会葡萄牙语,为了融入外国商人的团体,郑芝龙还接受天主教洗礼,并起了一个教名——尼古拉斯·一官·加斯巴特。
公元1623年,郑芝龙已得到舅舅黄程的欣赏,黄程便委派他押送白糖、麝香、鹿皮等货物,搭乘海商李旦的货船,驶向日本长崎,亲身参与到东南海洋贸易中。
早在澳门的时候,郑芝龙就和李旦的关系不错,这次共同前往日本,李旦更加欣赏郑芝龙,于是在贸易结束以后,李旦推荐郑芝龙到澎湖,给荷兰人翻译。
李旦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希望郑芝龙得到荷兰人的信任,做自己和荷兰人的中间人。
做了一段时间翻译,郑芝龙便得到荷兰人的信任,然后交给他一项任务——
指挥二三十艘战船,在台湾海峡袭击前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这样一来,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就收不到中国货物,荷兰人可以垄断东南海洋贸易。
仅仅做了一年海盗,郑芝龙便攒下雄厚的资本,
公元1625年8月,李旦又去世了,郑芝龙凭借给荷兰人做海盗攒下的资本,接手了李旦的兵马和产业,实力更加膨胀。
从此以后,郑芝龙以台湾、厦门为基地,一边劫掠一边经商,用了三年时间,便拥兵3万、千余艘船,并接受明朝的招抚,成为明朝的五虎游击将军。
此后二十年,郑芝龙在东南海洋上脚踏黑白两道,政治上游走于明朝和荷兰之间,混的风生水起,不仅每年经手数千万两白银,雄霸东南海洋,还在福建构建起自己的势力范围,做了八闽的土皇帝。
郑成功,便是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和日本女子田川氏生下的长子。
公元1645年5月,在满清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的攻击下,大顺朝的永昌皇帝李自成死在湖北九宫山、南明的弘光皇帝朱由崧被文武官僚出卖,整个江南出现无主的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镇江总兵郑鸿逵在杭州遇到唐王朱聿键,便把朱聿键带到福州,郑芝龙在福州拥立朱聿键为皇帝,改元隆武,史称南明隆武朝。
凭借拥立之功,
郑芝龙受封为平国公、太师,成为执掌隆武朝的权臣。
支持郑芝龙的郑氏家族成员,也随之升官晋爵,例如郑鸿逵受封定国公、郑芝豹受封澄济伯、郑彩受封永胜伯,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仅22岁的郑成功,也迎来极高的起点。
因为隆武皇帝要拉拢郑芝龙,便给郑成功赐姓为朱、赐名为成功。随后,隆武皇帝授予郑成功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等职位,并封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命郑成功统兵到福建、江西边界和清军作战。
这些显赫官爵和小型战斗,就是郑成功军事生涯的起点。
可以说,
正是郑芝龙的成功,才有郑成功的崛起。
青年时期的郑成功,和三百年后的东北小六子差不多。
因为他的武装力量几乎都在海洋,福建陆地的武装力量更多是家丁、仆从等战斗力低下的人群。
如果明朝不发生变故,郑芝龙可以依托福建陆地经营海洋,可一旦要改朝换代,郑芝龙在福建陆地的武装力量,就不足以左右天下局势了。
他拥立隆武皇帝,并不是多么忠于明朝,更多的是借“拥立之功”提高自己的身价,增加和满清讨价还价的筹码。
所以在公元1646年,洪承畴写信劝郑芝龙降清时,郑芝龙非常心动,直接命驻守仙霞关的军队退回泉州,让出福建仅有的门户要地,以此显示自己的诚意。
满清贝勒、征南大将军博洛见仙霞关大开,便急速向南推进,然后又
许诺郑芝龙,降清以后可以做闽粤总督,以福建、浙江、广东三省封王。
努力奋斗数十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个虚弱的隆武皇帝又能算什么?于是在9月19日,博洛兵不血刃的进入福州,11月,郑芝龙到福州觐见博洛,带着麾下11万兵马降清。
隆武皇帝则逃往汀州,被清军斩杀,不久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改年号为永历,建立起南明永历朝。
“以儿细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驱驰。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旦亦难飞过。
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稚子妄谈,不知天时时势。
夫以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敌,何况偏安一隅。倘画虎不成,岂不类狗乎?”
“识时务者为俊杰。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礼我。
苟与争锋,一旦失利,摇尾乞怜,那时追悔莫及。”
郑成功的重点是两条——
东南地理不利于满清的骑兵作战,郑氏的海洋根基雄厚不担忧粮饷,这两点结合起来,意味着郑氏有进取天下的资格。
而郑芝龙的重点就一条——
数十年奋斗换来的家业,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赌,趁现在有资格谈判,赶紧在新朝变现,保存家业。
再拖延下去,一辈子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
郑成功没有经历过郑芝龙的奋斗过程,自然体会不到郑芝龙的心境。郑芝龙已经年老气衰,也体会不到郑成功的少年意气,父子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一件是郑芝龙降清以后,博洛统帅清军继续南下,在闽南大肆奸淫掳掠,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也惨遭毒手,自缢身亡。
另一件是郑芝龙被清军带回北京,满清没有兑现“闽粤总督、三省封王”的承诺,仅封郑芝龙为一等精奇尼哈番
(一等子爵)
,并编入汉军正黄旗,成为满清顺治皇帝的奴才。
这两件事,不仅让郑成功背上沉重的国仇家恨,也让郑成功看不到降清的前景。
从此以后,不论个人野心还是现实处境,遥尊永历皇帝、割据地方抗清,都是郑成功唯一的路。
郑成功和郑芝龙分道扬镳以后,开始利用国姓名号和郑氏基业,组建独属于自己的班底,并联络郑鸿逵、郑彩等老一辈人物,利用郑氏的商业渠道,秘密收购内地的货物,出口到海外,在东南海洋贸易中赚取丰厚的利润。
但问题是,
郑成功的陆地地盘太小,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兵。
粮食是乱世的硬通货,如果没有粮食,白银只是一堆没用的金属,人心也会逐渐崩溃。
可以说,
地盘是郑氏基业最大的短板,郑成功在此后的一系列错误决策,都是为了争夺地盘,为郑氏基业的最大短板来买单。
因为福建泉州、漳州的粮食产量较低,不能满足郑成功的养兵需求,福州又是清军严防死守的重镇,
而受制于
东南
海洋贸易,郑成功也不能深入内地夺取地盘。所以郑成功对地盘的要求就是——粮食产量较高的沿海城市。
而在福建、广东一带,符合郑成功要求的地盘只有一处,那就是广东潮州。
在这样的背景下,
夺取潮州解决生存危机,远比反清复明的噱头更重要。
如果没有潮州,郑成功的反清复明就是镜花水月,可如果有了潮州,反清复明也好,进取中原也罢,郑成功都是进退有余的。
公元1648年正月,江西提督金声桓叛清归明,受封豫国公,4月,广东提督李成栋叛清归明,受封惠国公。
而就在刚
叛清归明的时候,李成栋便上书永历皇帝,要求他下一道诏书,
命令郑成功响应李成栋和金声桓,把福建、广东、江西的抗清基地连成一片。
收到永历皇帝的诏书,郑成功不能拒绝,便同意出兵广东。但郑成功要求,
派兵进驻潮州,配合李成栋作战。
实事求是的说,在反清复明的大环境下,郑成功提出进驻潮州,是一项无理的要求,李成栋自然是不同意的,李成栋麾下的潮州总兵郝尚久,也不同意。
到了公元1649年,金声桓和李成栋都相继败亡了,郑成功都没有出兵配合作战,打通三省的联系。次年6月,郑成功更是出兵包围潮州,
要消灭仍然站在永历皇帝一边的郝尚久,
郝尚久在生存危机下,再一次叛明降清。
公元1650年7月,郑成功兵败如山倒,退回福建。他迫切需要改变没有地盘的窘境,同时也必须挽回自己的威望,便决定刀口向内,清理可能存在的反对势力,整合郑氏基业。
8月,郑成功出兵厦门,诛杀定远侯郑联、逼郑联的兄长郑彩交出兵权。
10月,郑成功决定再征潮州,但先锋官施琅建议巩固厦门,郑成功大怒,直接剥夺了施琅的先锋职务,统兵前往潮州。结果,
满清的福建巡抚张学圣、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等人偷袭厦门,洗劫了郑氏数十年积累的财富,仅黄金就有将近百万两。
郑成功闻讯大惊,立即回师厦门,顺势剥夺镇守厦门的定国公郑鸿逵的兵权,并以“谋反”的名义逮捕施琅全家,施琅为了保命,被迫投奔满清。
总的来说,
这几年时间,郑成功除了整合郑氏以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成,空耗时光。
那时,明末义军领袖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云南为根据地,攻取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的大片土地,形势一片大好。
尤其是李定国,已经在广西桂林击败定南王孔有德、在湖南斩杀敬谨亲王尼堪,取得“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的战绩,
迫切希望和郑成功会师,共同夺取广东,然后自福建、广东、贵州出兵北伐,陆续恢复江南地区。
于是,李定国给郑成功写信,谈了自己的战略构想,郑成功同意了李定国的战略构想,并约定出兵日期。
公元1653年2月,李定国自广西贺县出发,一举夺取梧州,然后沿西江而下,抵达广东肇庆。而受到李定国的影响,潮州总兵郝尚久,又一次叛清归明,地方武装也纷纷起义,配合李定国作战。
李定国派信使三番五次的催,希望郑成功按照约定出兵广东,郑成功不听。郝尚久不计旧仇,写信给郑成功,想让郑成功配合一下,他也不理会。
如果郑成功的水师能直捣广州,牵制满清的兵力,李定国和郝尚久就能从容应对。郑成功没有这么做,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便再无顾忌,
先在4月集中兵力击败李定国,又在9月挥师东进,击败郝尚久,屠戮潮州城。
而在4月到8月期间,郑成功两次到潮州征收粮饷,满载而归。
李定国以为,郑成功没能及时出兵,是因为肇庆离出海口太远,不利于郑成功的水师作战,所以这次出兵,他的主攻地点是毗邻珠江口的广州新会。
为了实现会师计划,李定国给郑成功写信,叮嘱他准时到新会,千万别迟到。
2月,李定国自广西柳州出兵,一路攻城克敌,6月就到了广州新会。但李定国没有想到,郑成功又爽约了,他在新会等了整整半年,都没有看到郑成功的水师,也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消息。
12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靖南将军朱马喇等清军会师,而李定国已经师老兵疲,大战一场以后,无奈退回广西。
同月,郑成功派出四百艘船、三万人到广东惠州征收粮饷,就是不到新会配合作战。
就这样,
李定国恢复江南的战略构想,因为郑成功的屡次爽约,彻底失败了。
新会战役结束以后,城里的居民几乎死伤殆尽,其中一半是被守城清军给吃掉的——“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但从常理猜测,无非是两个可能。
第一种可能,郑成功出身豪门世家,看不起草莽出身的张献忠,更看不起张献忠的义子李定国,
所以他只希望李定国接受自己的号令,而不能接受李定国拟定作战方案,自己去配合执行。
第二种可能,郑成功的规划里只有抗清,没有复明。
他遥尊永历皇帝为正朔,也只是借明朝的招牌,割据东南,做自己说了算的土皇帝。
孙可望、
李定国、刘文秀
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他们原本是平起平坐的,结果孙可望凭借大哥的地位,执掌了南明
永历
朝的军政大权,并谋划逼永历皇帝退位,自己做皇帝。
但李定国和刘文秀不服孙可望,双方在公元1657年爆发一场内战,孙可望大败,随即投降满清,被封为义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孙可望向满清透露了大量的情报,做了满清征服南明永历朝的带路党。
次年正月,满清任命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固山额真赵布泰为征南将军、固山额真罗托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分别从陕西、广西、贵州讨伐南明永历朝。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满清便攻入昆明,南明永历朝败亡。
轰轰烈烈16年的抗清运动,随着各路英雄的消亡,至此仅剩下郑成功一家。
公元1659年4月,即南明永历朝败亡的三个月后,郑成功统帅十万大军、三千艘船,自厦门出发,经舟山群岛、崇明岛进入长江,6月24日占领江苏镇江,7月12日抵达南京。
从兵力和装备来看,郑成功的实力非常雄厚,这就说明,他不是没有能力配合李定国攻取广东,他只是不愿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