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A股单边走低,科创50领跌,近3800股下跌,主要原因如下:
1)特朗普提名对华“鹰派”组合,
卢比奥国务卿、贝尔森为财政部部长、沃尔兹安全顾问、斯特凡尼克联合国大使、莱特希泽商务部或贸易代表,压制市场风险偏好;
2)美元新高人民币急贬
,影响流动性。美元指数升至105.8接近106.1的年内前高,离岸人民币贬至7.25接近7.3的年内新低,Q3货执明确汇率弹性逐步打开,人民币压力再度显现;
3)港股领跌,
恒生和恒科破位补缺跌至国庆节前水平,市场情绪承压。
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落幕,国会控制权也即将明晰,
我们可对特朗普目前到就职之初的政策推进节奏做出推测,以研判外部环境变化的潜在时间。
第一步,
总统就任前,内阁提名是观察特朗普政策倾向与执行尺度的重要窗口,
需在11月内关注国务卿、财政部部长、商务部部长及美国贸易代表等关键职务的任命,特别是莱特希泽等极端对华“鹰派”人物是否进入内阁。
第二步,总统就任后,我们认为政策优先级较高且仅用总统权力即可推进的控制移民、对华加征关税、对华科技博弈等政策或落地相对较快,而需要国会配合的国内减税、能源扩产等政策可能在2025年渐进推进。
在关税上,对华关税最快或可在明年二季度启动,
但全球普遍关税计划或遭遇巨大阻力,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难以遭到根本性破坏。
今天,白宫最重要的两个外交安全岗位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浮出水面:
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
两人都来自佛罗里达,在履历上虽然相差较大,但是在对中国的问题上是一致的。
卢比奥
是中国的“老熟人”,之前在XJ和香港RQ上大作文章,今年9月向国会提议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以及取消投资中国的资本利得税优惠。
根据去年他的新书《Decades of Decadence》,卢比奥全面鹰派:
2)批评美国精英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会自然促成CN的民主化;
3)美国在关键物资上对中国的依赖,比如医疗物资、药品和技术设备,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
5)限制CN全球影响力扩张,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威胁了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沃尔茨
在11月初的一篇发表在经济学人的文章中,认为拜登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让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获益,包括在欧洲、中东和非洲扩大影响力。新政府的重点应该是尽快稳定欧洲和中东,加大国防投入,更多应对亚太和中国的问题。
沃尔茨在2024年的新书中论述了针对中国的5步措施: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抓住RQ问题,减少对中国的商业和金融支持。
今天很多人问,卢比奥如果当国务卿是不是会很反华。机构认为也不差他那一个了,
比如,特朗普班子里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相当于拜登班子里的沙利文)Mike Waltz也和卢比奥差不多。
Mike Waltz干过啥:1.抵制BJ的冬奥会;2.搞过XJ问题;3.参与出过一份报告,那份报告提出了400项反华建议;4.要求关键矿产摆脱中国;5.打击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科研机构;6.推动联邦资金不投资中国市场。
所以说,虽然他确实彻彻底底的反华,但是
整个美国共和党都这样,无论如何挑挑选选,选出来的人都反华。从
特朗普上台那一刻开始,中美关系一定会急转直下,这是无法逆转的,特朗普本人反而是共和党最温和的那一个。
陈果:我交流的
港股外资,空头思维太浓,对特朗普2.0冲击比较恐惧。
(且等待政策的机会成本在增加,
GS:With so-called “Trumptrades” flying and US shares notching newATHs on almost a daily basi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waiting for Beijing’s bazooka” is clearly growing forforeign investors)
而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交流的
A股多数投资者没有把特朗普2.0作为一个必然重大利空,
甚至各种结构乃至总体利好逻辑。
关于今天的市场调整,
A股机构偏淡定,很多觉得其实也该调下了,但又普遍预计不会大调,
且更关心后面风格结构线索是否会有变化,很多朋友期待不要再持续极端演绎题材小票疯牛,但也承认目前景气度投资没法全面展开。
港股今天聊下来感觉后面也问题不大
,代表性观点:本来近期也没涨,现在还调的多,恒指已从23241到19000+,一些朋友觉得空头力量再消化下也大差差不多了,部分外资多头目光也开始转向12月,关注届时财政刺激力度与相关结构。上周末表示看空的部分投资者现在表示依然看空,代表性观点:预期外部还会持续有负面催化。
我的一个体会:
由于港股外资机构持仓结构更偏消费类(包括消费互联网),也更关注近期基本面兑现,
所以尤其在特朗普关税压力上升后,难免会对扩内需政策节奏力度结构更加急切,完全可以理解。
谈谈内需:
924以来的这波政策利好时至今日依然令不少人浮想联翩,有相当多的观点认为“
这次要是搞不好,那代价可能是承受不住的”,所以倒推结果是:这次一定能行,一定要把通缩预期扭转过来,政策会持续出到市场相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