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损耗、低盈利成为生鲜电商的代名词,杨舒春却毅然回国与三个合伙人凑了几百万元投入农场,在农场内实现生态循环:散养鸡和黑毛猪食用农场生长的玉米等饲料,粪便反之用作植物肥料。
农场的蔬菜基地
2014年7月,他开了北大杨哥淘宝店。然而生鲜电商的痛点一个个暴露在他面前:受限于农场地域限制及冷链运输,生鲜销售范围无法快速扩大;通过快递发货,每一单物流成本20到30元;打包发货人员加上电商团队,人工成本高;生鲜非标准化,人工配货订单又无法避免出错,售后成本高;最初不懂包装,叶菜放在最下面,损耗率高达10%……
产品包装
“虽然毛利率有40%,但2014和2015年,平均每个月亏2到3万元。”他叹息道。
转机发生在2016年。“北大杨哥”接到口碑的邀请,建议同时做做外卖。接下来,店铺又入驻饿了么,店铺日均订单由两三个增长到30多个,客单价超过100元,配送费也比之前便宜。杨舒春认真算起了一笔账:每个配送点一次性投入成本约为10万元,日常开支并不大。每个配送点招10多个兼职配送员,计件发工资。而随着短期内可预见的规模扩大,人工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又一口气入驻饿了么等几大外卖平台,基于配送区域不同,在每个外卖平台上开出了29家连锁店,覆盖上海、无锡、苏州、温州、杭州、常熟六个城市,与之相应的是在线下建了9个中央配送点,平均每个配送点辐射方圆20公里居民区。
在外卖平台上稳定下来后,配送成本降低到平均约12元一单。兼职配送员人均月成本约2000元,而且配送员同时还可作为网店打包发货人员,又进一步降低了人工成本。这期间,他开拓上海、杭州、温州等地的合作农场,制定种植标准,丰富可调配品类。
北大杨哥目前有200多个兼职配送员,店铺里的蔬菜都是前一天晚上采摘,第二天凌晨从农场送到各配送点,9点开始配送到户。
建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