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零售智库
新零售insider,最深入的案例,最靠谱的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零售智库

北大学霸种菜养猪,一口气开29家店,年销两千万

新零售智库  · 公众号  ·  · 2018-01-30 21: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99%的生鲜电商不赚钱?北大学霸进入尸骨遍野的生鲜电商行业,迈进盈利的1%。


北大毕业生杨舒春曾在西班牙闯荡


文|姜雪芬


生鲜作为高频、刚需、高复购的品类被称为电商领域的最后一片蓝海。然而这片看似美好的蓝海中,漂浮着大量创业项目的遗骸。

美味七七、后厨网、鲜品汇、菜管家……众多生鲜电商平台因为资金链断裂宣布倒闭。倒闭潮之下哀鸿遍野,甚至有报告称,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只有1%盈利。

因此,在常人眼里生鲜电商是寡头们的游戏,小商家玩不起,但拒绝去外交部工作的北大毕业生杨舒春想试试。他在西班牙闯荡十年赚了几百万元,义无反顾回乡一头扎进农场,不仅在淘宝上开了“北大杨哥”店铺,卖起农场养的猪、种的菜,还入驻口碑、饿了么等外卖平台。


农场的黑毛猪

据介绍,2016年,店铺不仅没有亏损,反而实现微盈利。2017年店铺实现年销售额2000万元,年盈利几十万元。


自建兼职配送团队,连开29家店


当高损耗、低盈利成为生鲜电商的代名词,杨舒春却毅然回国与三个合伙人凑了几百万元投入农场,在农场内实现生态循环:散养鸡和黑毛猪食用农场生长的玉米等饲料,粪便反之用作植物肥料。


农场的蔬菜基地

2014年7月,他开了北大杨哥淘宝店。然而生鲜电商的痛点一个个暴露在他面前:受限于农场地域限制及冷链运输,生鲜销售范围无法快速扩大;通过快递发货,每一单物流成本20到30元;打包发货人员加上电商团队,人工成本高;生鲜非标准化,人工配货订单又无法避免出错,售后成本高;最初不懂包装,叶菜放在最下面,损耗率高达10%……


产品包装


“虽然毛利率有40%,但2014和2015年,平均每个月亏2到3万元。”他叹息道。

转机发生在2016年。“北大杨哥”接到口碑的邀请,建议同时做做外卖。接下来,店铺又入驻饿了么,店铺日均订单由两三个增长到30多个,客单价超过100元,配送费也比之前便宜。杨舒春认真算起了一笔账:每个配送点一次性投入成本约为10万元,日常开支并不大。每个配送点招10多个兼职配送员,计件发工资。而随着短期内可预见的规模扩大,人工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又一口气入驻饿了么等几大外卖平台,基于配送区域不同,在每个外卖平台上开出了29家连锁店,覆盖上海、无锡、苏州、温州、杭州、常熟六个城市,与之相应的是在线下建了9个中央配送点,平均每个配送点辐射方圆20公里居民区。

在外卖平台上稳定下来后,配送成本降低到平均约12元一单。兼职配送员人均月成本约2000元,而且配送员同时还可作为网店打包发货人员,又进一步降低了人工成本。这期间,他开拓上海、杭州、温州等地的合作农场,制定种植标准,丰富可调配品类。

北大杨哥目前有200多个兼职配送员,店铺里的蔬菜都是前一天晚上采摘,第二天凌晨从农场送到各配送点,9点开始配送到户。


建配送中心


好口碑才能活下来


大家本以为能稍微缓一口气,可好不容易活下来的杨舒春仍没有丝毫放松。目前店铺共拥有6万多粉丝,他调侃自己成了非主流“红人”,但是他这个“红人”每天都奋战在售后的第一线,一旦配货出了问题,消费者都希望找到他直接投诉。

“鸡脖子是赠送的,斤数是超的,但是造成了不好的体验,退款的话无条件同意,产品无须退回。”他对着记者念上午给买家回复的道歉信,语气颇有些无奈,但又因为留住了一个买家而面露喜悦。“中高端消费群体对服务体验要求高,我不能保证他们买到最开心的,但是一定保证他们买不了吃亏。”

据介绍,目前店铺的复购率达60%,用户平均每隔3天下一单。“这个行业标准化难,品控难,消费者培育难,最后一公里配送无论是与社区便利店合作还是自建站点,都需要长时间大面积投入。”杨舒春认为,眼下好口碑才是活下来的最大砝码。


杨舒春 向国外电视台讲述农业创业梦

但同时,随着盒马鲜生等新物种的涌现,以及生鲜消费线上线下的融合愈加紧密,杨舒春觉得这也意味着新机会的到来,“垂直领域仍尚无巨头,大家都在摸索。”

虽然目前的店铺盈利尚未抵消此前投资的几百万元,但杨舒春欣慰于“跨过了盈亏拐点”,看到希望的他将自己的名字注册成了品牌商标,同时还在忙着申请天猫店,以期覆盖更多的区域和消费群体。


编辑|陈晨


本文为新零售智库原创,转载须经授权。转载规范请在微信对话框回复“转载”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