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爱贝睿
爱贝睿,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儿童教育机构。来自欧美、港台与大陆的顶级科学养育名家,Dr.魏、陈忻等等;完善的科学养育产品矩阵,亲子桌游、在线课程等等,欢迎你的加入,与百万爸妈一起聪明养育,育儿育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爱贝睿

推荐|忙到停不下来的脑子,怎么可能有创造力?

爱贝睿  · 公众号  ·  · 2018-07-11 0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爱贝睿
基于 脑科学 人工智能 的新一代儿童教育机构

许多孩子一到周末和假期就要被送到各种培训班里去补课,放假能睡个懒觉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有孩子说:「我妈就不敢看见我闲下来。在她眼里,闲,就意味着虚度光阴。」

忙碌,真的能让孩子充分利用时间,对孩子更有利吗?

今天这篇干货满满的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原创:Scott Kaufman等 编译:七君),它将会告诉你:忙碌是创造力的敌人!

关于「忙碌与创造力」的话题,不管是育儿,还是育己,都值得一看呦~

孩子放松了,创造力才上线

放松和睡眠的时候人的创造力处于最优态 ,这个观点得到了不少研究的支持。神经科学家已经发现, 当大脑处于休息的状态时 创造活动最为活跃

比如,2004 年,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和卓克索大学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当我们放松时,大脑的一些 遥远的脑区之间开始有了更多的互动 ,一些在专注时不会同时响应的脑区在前侧颞上回的疏导下开始有了交流。这或许就是 新点子的来源 。这项研究目前被引用了多达 800 多次。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物理学家作家、编剧和畅销书作者伦纳德·姆沃迪瑙(Leonard Mlodinow)提出,现代社会有个 不好的习惯 ,那就是 强迫自己忙碌 。家长让孩子每天做这做那,仿佛那样就不会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随手涂鸦和放空望天变成了浪费生命的代名词。

对于家长来说。手机的存在让「闲暇的时间极度匮乏」,大脑也在庸碌的迷宫中无处可走。姆沃迪瑙认为,放下你的手机,跟孩子一起,像爱因斯坦那样做做白日梦,珍惜睡前和醒来以后的无厘头的思想,就是拯救创造力的一个好方法。(他就是靠着这些方法跨越了理论物理和编剧这么多领域。)

伦纳德·姆沃迪瑙(左)和霍金(右)

睡眠能促进创造力吗?

1962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史坦贝克曾说,「晚上的问题在早上会被解决,因为睡眠『委员会』会在晚上进行处理。」

然而,现在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现在能睡个好觉的人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睡眠也是灵感的温床。历史上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滚石乐团创始人之一的基思·理查兹在梦中构思了( I Can’t Get No)Satisfaction(我不能得到满足)中的著名连复段。诺奖获得者、化学结构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在梦中梦到了一条首尾相连的蛇,从而顿悟了苯环的结构。门捷列夫据说也是在梦中看到了化学元素表,才恍然大悟的。

凯库勒梦到了首位相连的蛇,于是顿悟了苯环的结构

现在不少科学家也开始意识到, 做梦是创造力的产生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004 年,德国吕贝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Ullrich Wagner 和 Jan Born 等人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报告了睡眠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

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需要解决一些骇人的数学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有巧妙的捷径。一部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睡一段时间,另一些人则不能睡。

结果,从整体上来看,只有 20 %的人能找到这些捷径,其他人都花了好几个小时在苦算。可是,睡了一会儿的人中,有 59 %的人找到了捷径。Wagner 和Born 认为, 睡眠「能够促进知识的提炼和创造力。」

那么, 为什么睡眠可以促进创造力?

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德尔德雷·巴雷特(Deirdre Barrett)一直致力于研究梦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睡眠是一种不同的生理状态,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在积极地整理知识和解决问题。

关于睡眠是促进创造力的原因,不少科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功于不同的睡眠阶段。英国卡迪夫大学的潘妮·刘易斯(Penny Lewis)表示 ,不同的睡眠阶段互相协作,在神经层面进行「头脑风暴」,帮助你跳出思维定势,发现事物之间不太明显的联系 ,「这是你在清醒状态下不会出现的状况」。

创造力训练有用吗?

除了睡觉和放松以外,那些创造力训练有用吗?

许多公司每年要花大笔钞票「释放」员工的创造力,家长们也在不遗余力地学习触发和保留孩子创造力的技巧。其中涌现出了不少「具有创造力」的创造力启发法,比如 水平思考法 (lateral thinking program)、 心智图法 (mind-mapping technique)、 创造性问题解决法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CPS)。

在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项综述性研究中,西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评估了 156项创造力培训的项目,发现其中的 11 项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这些有效的创造力提升项目主要关注的是创造力产生的认知过程,比如 头脑风暴、强迫关系法 forced relation,在 2 个看似无关的概念之间强行建立联系)等。

现在很火的思维导图实际上就来自于心智图法

除了上述概念产生的主动型创造力训练法以外,另一类被动型的创造力训练叫做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通过呼吸和拉伸活动来减少焦虑感、消除负面情绪。

不过,究竟选择热热闹闹的主动训练法,还是选择更为安静平和的放松训练法,要看一个人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了。

2006 年发表的一项被引用了 600 多次的综述性研究发现 ,不同性格的人需要不同的创造力触发方式。 比如,外向的人更依赖外在奖励,社会地位、金钱和权利更容易触发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充满社会碰撞的主动型创造力训练(比如头脑风暴)对他们来说更有用。

而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放松训练或许更好,更为激烈的概念形成训练就不太适用了。

相关链接

大脑暗能量,打开创造力

孩子的创造力都去哪儿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