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事儿
新京报时政新闻出品。从小细节说政事儿,解码大时政背后的隐逻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海口至儋州!海南高速公路+1 ·  昨天  
南方日报  ·  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哪吒2》凭什么? ·  2 天前  
澎湃新闻  ·  爆火后,DeepSeek首次公开辟谣 ·  2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一座城与344万人的双向奋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事儿

李鹏、李铁映、李讷等人与一部剧的渊源

政事儿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18 10:37

正文

近日,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2017首演活动在延安举行。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延安保育院》是中国首部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创作而成,通过回家、成长、转移、东渡四幕集中展现了革命后代到达陕北,在保育院健康快乐地成长,随部队转战陕北以及东渡黄河,走向新中国的历程。


去年6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赴陕西延安参访并观看《延安保育院》。 看完《延安保育院》演出,裘援平表示: 演出特别感人,反映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像李鹏、李铁映等都是从延安保育院走出来的,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裘援平与演员们握手致意


去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张春贤,在调研陕西期间,也观看了《延安保育院》。他在看完后说: “《延安保育院》艺术性高,有教育意义,非常好!”


延安保育院成立于1938年7月,由进步人士、社会团体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成立,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军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遗孤。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不完全统计, 当年在延安保育院学习生活过的革命后代,不下200多名,除了李硕勋之子李鹏、李维汉之子李铁映,还有刘少奇之女刘爱琴、邓小平之女邓林、刘伯承之子刘太行、左权将军之女左太北、罗瑞卿将军之子罗箭、徐海东大将之女徐文慧、任弼时之女任远芳、罗亦农之子罗西北、彭湃之子彭士禄等。 近年来,不少革命后代都曾重返延安观看《延安保育院》。


李鹏

“我是延安人”




1941年到1945年,李鹏曾在延安生活了5年。


据李鹏撰写的自传体书籍《李鹏回忆录(1928—1983)》记载,1942年,他一次随陈云去中央机关食堂吃饭时遇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得知李鹏正在看《三国演义》,就问他:你对《三国演义》的哪一个人最佩服?李鹏脱口而出:曹操。毛泽东追问李鹏:为什么呢?李鹏说: 曹操能团结干部。 毛泽东让李鹏举例。李鹏说:官渡大战后,曹操取得了胜利,缴获了许多他的属下私通袁绍的高官和谋士的书信,但他并没有采取什么处置措施,而是当着这些人的面把这些书信都烧了,因此团结了这一部分人。听完了以后, 毛泽东点头称是,对陈云说:这个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周恩来、邓颖超非常关心李鹏的生活,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延安,有一次李鹏去周恩来家。他随手拿起一本名著《唐吉诃德》,但看后并未放回书架原处,导致后来周恩来一时找不到。为此,周恩来批评了他。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做事是那样的严谨,那样的有秩序,他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走上国家领导人岗位后,李鹏多次回延安,2009年2月19日,他就回到延安和乡亲们过年,并说 “我是延安人” 。他一直以自己是这片黄土高原的一分子而自豪。


李铁映

令延安保育院老妈妈们骄傲的孩子




2012年7月,李铁映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身份,出席了“长征女红军苑”奠基仪式,并参加了在延安大学举行的座谈会,他表示: “我是延安娃,是延安母亲的孩子。我于1936年在延安志丹出生,1938年到延安城,先后在延安保育院、抗日小学等学习和生活了整整10年,与延安母亲建立了特殊的联系和特别的感情。今天,我将毕生的学习成果和著作带来,献给延安大学,以此作为交给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答卷”。


李铁映是第一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之子,其母是长征女红军金维映。1941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央东方大学学习的金维映,在希特勒军队进攻莫斯科时牺牲。 金维映牺牲后,李维汉忙于工作,就把李铁映送到了延安保育院。


据《怀念延安保育院创始人之一曹和静》一文记载,李铁映曾回忆,“我父亲把我从老百姓家中要回来后,曹和静阿姨带了我一段时间后,就把我送进了延安保育院。到保育院后,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就是把百日咳传给了他们,很多孩子纷纷住院,我也住进了医院”。


文中记录,儿时的李铁映就表现出明显的坚强与独立,有事自己拿主意,做游戏要当头,还很调皮,也很有办法、有组织力。当时托儿所正是初建阶段,还没有什么玩具,他便领着小朋友们翻过带尖的木栏杆,从窑洞前的土坡上滑下去,爬上来,自制土滑梯。这个游戏很危险,被保育院的妈妈们叫停,妈妈们交给了李铁映一个任务:带好小弟弟、小妹妹。


李铁映曾任辽宁省委书记、原电子工业部部长、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并且连任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后来, 李铁映从没有忘记经常去探望从小养育过他的老妈妈,不论工作多么忙,他都会抽时间去看她们。


李讷

流泪观看演出,一度中途离场




2015年5月,李讷参加了“毛主席亲属与身边工作人员重走毛主席转战陕北路”活动,同行的人员还有李讷的丈夫王景清,以及当年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的电报员李锦华,身边工作人员王明富、陈长江、曾文等。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2015年5月20日中午,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的上演, 令李讷热泪奔涌,哽咽难抑,一度中途离场。


李讷1940年8月出生在延安。“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发现,2003年接受采访时,她曾自述没有上过延安保育院, “当时在延安的时候,我不到入学年龄。再说呢,我父亲身边也需要有一个孩子在身边。我的哥哥姐姐都在苏联,他身边一个孩子都没有,他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孩子在身边,活跃家庭的气氛。所以我没有进过保育院,托儿所都没有进过。也没有到入学年龄,就1947年初我才六岁多嘛,就跟着一起撤出延安行军”。


虽然没有上过延安保育院,可《延安保育院》展示的延安生活和革命情怀,对李讷而言是珍贵回忆。


采访中李讷回忆,儿时的她有一个任务,就是让沉浸在工作中的毛泽东注意休息。“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就是爸爸散步去。就是这句话,我父亲到后来进城还说呢。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是两三岁,只能攥着他一个手指头,拉着他去散步。以后我逐渐长大,然后拉着他的两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的三个手指头,然后再拉他的整个的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李讷回忆,毛泽东有时还会跟孩子们做游戏,“我父亲有的时候,他对小孩的事情还很感兴趣。你比如说我们在那里,自己盖一小房子什么的。他进来,他帮助我一起盖。什么这儿少个窗户,他说又帮我们搞一个窗户。完了,这家人还没有水呢,那边下雨了积了一滩水,弄了一个沟,把那个水引进来什么的。也是玩得两手都是泥的,他也挺投入的”。


当时的延安由于经济封锁,常常吃不上米和面,主食只有黑豆。李讷也不例外,总是和大人们一样在大食堂里吃黑豆。“自己拿着小碗,排着队去打饭,觉得挺好的”,李讷回忆, “那个时候的战争年代,大家的情绪都是非常好,很愉快。就是说能够为前方分担一些困难,自己多吃一点苦,我觉得大家都很高兴”。


其他延安保育院成长起来的革命后代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近年来,“红二代”多次组团回延安,观看了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2015年9月8日,北京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组织40余名“红二代”“红三代”齐聚延安, 其中包括周恩来侄女周秉建、侄子周秉和,任弼时之女任远芳,彭德怀侄孙女袁方,徐海东之女徐文惠,马文瑞(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之子 马晓文等,开展红色记忆延安行活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