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话区块链  ·  突发:Bybit平台15亿美金资产被盗,7大 ... ·  昨天  
白话区块链  ·  Meme退潮、大额解锁,祸不单行的Solan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美国人反性侵,中国人抓出轨,这个世界变好了吗? | 杨殳

枪稿  · 公众号  ·  · 2018-01-18 20:56

正文


今天的枪手是杨殳,一位已在枪稿发文探讨过性工作者、城乡结合部古惑仔、同性恋群体的社会研究专员。


最近,地球上发生的一些事儿,让他变得忧愁了起来。


先是好莱坞掀起反性侵风暴,继而,英文网络世界的#MeToo运动如火如荼,人们效仿好莱坞演员,揭发曾涉嫌性侵自己的人;大洋彼岸,中国女星李小璐出轨,引发网友们群起攻之。


——这个世界似乎正向保守状态收缩,突然就变得更“文明”起来了。


悲观主义者杨殳则认为,这些看似整齐划一的呐喊与口号,实则是这个“保守世界”极具攻击性的表征。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年终总结


文 |杨殳


作者简介:杨殳[shū],一个神经衰弱的大叔,看书,看片,吃药丸,三位一体。穿马甲写作为生,兴奋的时候一日千里,丧逼的时候一泻千里,最擅长的写法是离题万里,最大的爱好是收集古今中外药物说明书。


《使女的故事》 获得金球奖时,豆瓣上掀起一小波兴奋的讨论:新版中译《使女的故事》小说要这下要大卖了。

图 《使女的故事》剧照。


我喜欢看到这种事。有人谈论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总是很开心。刚毕业那两年,我跟不少人安利过自己中意的“ 反乌托邦 ”小说。

《1984》 (奥威尔)、 《我们》 (尤金·扎米亚金 )、 《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还有 《华氏451》 (雷·布拉德伯里)——近十年来,中文译本不断重版。

(从左至右)《1984》《华氏451》《新世界》《我们》英文版封面。


一种模模糊糊的危机感在萌生: 世界正在发生变化。

变好了吗?

当然,中文读者在讨论《使女的故事》时,不断地提到:“ 这就是现实 ”。

越来越多人在铁屋中醒来,呐喊。当然是好的变化。

从去年4月底开播,到拿到金球奖,《使女的故事》一直备受关注。即使不谈“乌托邦”和“极权”,剧中女性惨遭禁锢的情节也能 让任何一个现代人感到恐惧 。更何况, 女权的呼声已经通过网络渗透全球年轻人

《使女的故事》在今年金球奖收获颇丰。

好莱坞 反性侵风暴 就是例子。从 哈维‧韦恩斯坦 开始,连续几十名好莱坞“当权者”被揭发。

一大波忍耐了二三十年的屈辱,集中爆发。

继而,是英文网络世界的 #MeToo 运动。全民效仿好莱坞演员,揭发曾涉嫌性侵自己的人。

无数男人被打倒 ,尤其是一些企业经理人。

就在《使女的故事》获奖当晚,金球奖红毯上一片“黑海”—— 女星全员黑礼服,声援#MeToo运动,抗议性侵行为。

金球女星全体着黑裙以抗议性侵。


不到一周,法国 《世界报》 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称#MeToo运动是“ 清教主义 ”, 妨碍自由,有道德洁癖。

公开信的署名为100名有影响力的女性,其中包括法国老牌女星 凯瑟琳·德纳芙 (代表作《白日美人》)。

她们在信中说,女性遭受性暴力的经历——特别是在男性滥用职权的工作场所——已经有了合法的认识。 这当然很有必要

但是,“ 解放的言论已经转向了头。

德纳芙等人公开信的部分内容。

有女性提出让出版商审查图书,要求男性角色不要性歧视, 瑞典有项法案要求人们在性行为前彼此声明自愿。

“再持续下去, 两个想一起睡觉的成年人将首先需要通过手机App确认一个文件,文件上清晰地列出他们接受和拒绝接受的行为。

在运动中, 日常中男女亲密表达和性侵犯的界限已经模糊

这种全民揭发的行为, 中国人太熟悉了 。我刷了几页推特,甚至生出莫名的亲切感: 全球同此凉热

图 透纳《维苏威火山爆发》。

我想到了两个中国人。第一个是 李小璐

李小璐出轨了——李小璐出轨视频流出了——李小璐出轨在路边上演激情一幕。

别人跟谁睡觉关你屌事?

极尽所能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观赏、批判甚至介入他人私人生活 。这是中国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坚实根基。

苏珊·桑塔格 在《关于他人的痛苦》里讲,远远地 通过摄影这媒体,现代生活提供无数机会让人去旁观及利用他人的痛苦

“摄影”替代成任何媒介,这句话都 永久成立

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书籍封面。

记得八九年前,中国网络有种呼声: 围观改变世界 。现在看,围观确实改变了世界—— 评论、转发、人肉等网络私刑已深入人心

我曝光你! ”——成了人与人、人与机构之间 相互要挟的战术和武器 。我们不可避免地 消费他人的痛苦

“围观”,成了层叠嵌套的暴力漩涡。


第二个我想到的中国人,是 陈凯歌

2012年,他拍了关于网络暴力的电影《搜索》。每回网上出现“ 群起而攻之 ”的事,我都会想到这部片子。无论艺术水准如何,这是部 记录了时代侧面的电影

对这种群氓暴力的警惕,是陈凯歌骨子里的东西。

《霸王别姬》里, 程蝶衣高呼“我要揭发” ,是这种暴力基因在那个时代的爆发。

陈凯歌曾在自传《少年凯歌》里讲述自己 文革时期揭发父亲的经历,是对这种基因的刻骨反省。

图 《霸王别姬》剧照。


凯瑟琳·德纳芙对#MeToo的警惕,让我想起这种基因。

女人和男人,首先是人 。如果女性平权运动意味着赋予女性“特权”,那和自己所反对的有什么区别? 直男癌的反面是直女癌

因为要反性侵,就去审查裸体画作。因为罗曼·波兰斯基性侵,就禁映他的电影。 这是运用自由的权力去禁锢自由。

一个朋友说,这就是“ 好莱坞文革 ”。

导演波兰斯基永远处在争议的中心。


1月13日,《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忍不住了。

她写了一篇专栏:《 我是个糟糕的女权主义者吗? 》(Am I a bad feminist?)

她认为, #MeToo运动是破坏法律体系的征兆

“女人是人,拥有一切人的神圣或罪恶,包括犯罪行为…… 如果女人是不会犯错的天使,那就不需要法律了。

这个引领无数觉醒女性的权威女性主义者站在了这场女性运动的边缘。 她警醒裹上了“女权”外衣的文化禁锢和暴民行为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专栏文章《我是个糟糕的女权主义者吗?》。

走得太远,就可能忘记为什么要出发

技术便利极大降低了知识门槛, 让世界拥有了平等和权力的幻象 ,人人都能发声。 一旦掌握了某种话语工具,就能高呼Me too

整齐划一的呐喊里头,究竟有多少理性和共识?有多少嘶声力竭的呐喊,喊出的都是名词和概念?

去年七月份的一次访谈中,阿特伍德说,每回有人问她《使女的故事》是不是女权主义作品,她就会反问: 你说的“女权主义”是什么意思?

如果他说不出,他就不是真的知道自己脑子在想什么。

就是这样。 成千上万的Metoo口号,不但毫无共识,还夹带各种莫名其妙的私货,混淆了索取、攻击、强势这类词汇与“权力”的含义。

《使女的故事》原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上周,范冰冰主演的《巴清传》被“秦粉”举报,搬出大会精神,列举其中 违反广电规定的十大罪状。

根据网上的分析,举报原因可能是这剧 “玷污”了秦始皇 ,还使用日本风格的服装道具。

我看了看预告片和剧照,估计确实是个难看的剧。但重点在于, 你可以骂可以不看,但拍烂剧是人的权力。

之前某个知名微信公号被禁言封号,网上冒出一阵欢呼: 恶俗,傻×,早该封了!

不喜欢你,就要消灭你,还要动用“举报权”,真是从血液里继承了野蛮基因——通往奴役之路就是这样铺成的。

饱受诟病的《巴清传》甚至被人举报。

前天看乔治克鲁尼的《迷镇凶案》,主线故事没太深印象, 白人围攻黑人邻居的几个场景吓到我


我总怕,这种事儿哪天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成千上百人围攻你自己,理由是觉得你一个人可能会杀了他们。

阿特伍德写道:“ 在证实罪行之前,一个公正的人不会滥用审判的权力 。”

更糟的是, 每个行使“审判权”和“私刑”的人都自认是公正的法官

在高举政治正确旗帜的运动大潮下,还以为野蛮是文明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