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分心理
关注公众号: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平台 十分心理,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者,由法国PSYCHOLOGIES杂志中国版《心理月刊》创始主编王珲2015年7月创建。 旗下所属产品服务平台——幸福研习社,致力于整合视角的心理精品服务,是忙碌中产人士口袋里的心理学家。每一个追求终身成长、自我实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身心滋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怕鬼的人,是在害怕什么?| ... ·  18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把热爱变成事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  2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爱能治愈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分心理

丈夫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十分心理  · 简书  · 心理学  · 2017-10-31 17:08

正文



一个全职妈妈,在家里呆了7年之后,某一天,她终于决定离家出走。

在7岁的孩子熟睡之后,她含着眼泪,最后亲吻了孩子的脸颊,提着早就收拾好的皮箱,背过脸去,关上了家门。

不记得这个出走计划从何时开始就在她脑子里盘旋,她在郁闷、愁苦和对孩子的不舍中,整整酝酿了5年多后,最终说服了自己: “以我现在的状态,无法成为一个好母亲,还不如离开孩子。”

出走之后,她首先是找到了住处,然后四处找工作。

她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有人给她介绍约会对象,她也开始接受心理咨询,从头梳理过去数年的生活。

慢慢恢复了气力的她,该执行第二步的计划了: 离婚,以及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这就是电影《克莱默夫妇》所讲述的故事, 一个家庭的情感从破碎到整合,它让我们看到一对中年夫妻在婚姻内外的沟通与成


1

什么阻碍了婚姻里的沟通?

影片前半部分,一个妈妈离开自己的孩子,剩下这个爸爸手忙脚乱地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被老板骂,差点丢掉工作,职业的升迁成了问题,孩子的生病、交流都成了问题……看着他慢慢一一应付,你还以为是看“好爸爸养成记”,像《爸爸去哪儿》那样的父子亲情大戏呢。

直到后半段,夫妻俩为了争夺抚养权打官司,妈妈在法庭上面描述自己的生活,影片最深层的情感才揭开:

律师问:“婚后你快乐吗?”

她答道:“我结婚8年了,前两年过得还不错,之后越来越艰难。”

律师:“你想过找工作吗?”

她说:“婚前我从史密斯学院毕业,在女士杂志设计部门工作好几年。结婚之后我也想工作,我跟我前夫讨论了,但是他不听。他拒绝认真跟我讨论这个问题。”

“他曾说过,就算你真的找到工作了,可能薪水也不够付保姆费。”(熟悉吗,是不是好多男人都这么说过?)

“事实是现在我找到工作了,我的年薪是三万一千美元”(当时丈夫听了一惊,她赚的跟他差不多。)

律师继续问:“你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她答:“是的,我很爱我的孩子。我也选择了离开他。 过去5年婚姻中,我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困惑,我很需要有人帮我,但是当我向丈夫求救,他并不真正想要听我说话,所以我们越来越疏离和孤独。 他对事业很投入,由于他对我的恐惧不关心,对我的感受也无力面对,我几乎没有任何自信,我很害怕,不快乐,在我心里,除了离开别无选择,当我离开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状态很差。所以我不在孩子的身边比较好。”

“后来我到加州去做心理治疗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那么糟糕的人,除了孩子之外,我还需要创作或情绪上的疏解。”

“我并不想离开我的孩子,我可能一辈子都会因为这个而自责,但是我必须这样做,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离开对他最好。当时,我在那个家里完全不是我自己,我不知道有什么其他办法可以改变自己的状态,所以我想最好不要带孩子走。”

“后来我得到一些帮助,而且我非常努力,成为了一个健全的人。”

“我认为我不应该因此受惩罚。我也不认为我的孩子应该受(这样的)惩罚——失去妈妈。他7岁,需要妈妈,他也需要爸爸,但是更需要妈妈,我做了5年半他的妈妈。而我的丈夫才单独照顾他18个月。”

……

这个母亲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婚后的孤独、苦闷压垮了她,让她不走不行。

然而,这在男权思维里显然是无法理解的,对方律师这样问她:

“你丈夫有没有打过孩子?”

“没有。”

“你丈夫有没有打过你,凌辱你?”

“没有。”

“你丈夫有没有外遇过?”

“没有。”

“你丈夫有没有酗酒?”

“没有。”

“那他有没有让你生活困窘没有钱?”

“没有。”

律师冷笑地说:“哦,那我知道你为什么离家出走了。”

这就是当时的主流观点,一个男性只要没有使用暴力,不酗酒、不打人、不外遇,女人要离婚,就是不可“理解”的。

再来看律师想要呈现给法官的另外一种观点:

律师:“你一生中维持最长的关系除了和父母孩子,就是和丈夫了,这么说,你在你最重要的关系上失败了?”

她答道:“我认为我丈夫的失败多于我的失败。”

律师:“真的吗?你们两个都将成为离婚人士。”(意思是:离婚难道不意味着你们两个都失败了吗,你哪里来的不失败?)

她承认:“嗯,这段婚姻关系是失败了。”

律师追击:“不是关系失败了,是你失败了,你没有维护好这个关系。”

这也代表着当时的主流观点,离婚就是一种绝对的失败,而且原因主要在于女性没有维护好和丈夫的关系。


至此,影片的深层矛盾全部揭开了。这些对话里,集中呈现了很多女性在婚姻中“丧偶式育儿”的苦闷状态,以及外界对婚姻的主流看法,几乎跟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模一样:

男人说:“做错了什么?我一不打人、二不酗酒、三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有错吗?”

“你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不自己调节好,是你的失败吧?”

“你又不上班,看个小孩很简单,哪里有那么多想法?”

“你看孩子有压力,那我赚钱的压力谁来承担呢?”

……

在丧偶式育儿里,怕的不是真的工作忙到没有时间,而是这种夫妻内心的鸿沟和对峙。

男人的态度中隐含着一种理直气壮的假设:“我认为我在投入地工作,不关心家庭,又有什么错可言”?

婚恋专家认为,当一对夫妻在同一个房间里,妻子说“今天有点冷”时,丈夫说“是啊”,这种看似无聊的对话是有其深意的,它暗示着:“我们同在一个情绪里,我们认同对方,我们在一起。”

而丧偶式育儿中的分裂就在于,丈夫和妻子的情绪割裂了,彼此活在“合理化”的角色设置里,对另一方的所思所感却不屑一顾。

请看这个最无知无觉的瞬间:

妻子离家出走当天,丈夫一如往常地下班回家,进门就说“亲爱的,你会以我为荣的,我有好消息(升职)……”

此时,妻子已经收拾好行李,她说“泰德,我想跟你说……”(她其实想说她要离家出走了)

“等下, 我先打个电话。”丈夫完全不待妻子开口就高兴地哼着歌儿,一边走进另一个房间。

“我现在要离开你了。”妻子说。

丈夫示意她小声一点,他还在电话里说着“公事”。

妻子按耐着怒火,丢下一堆东西,银行卡、洗衣票、钥匙,说“我现在就要离开你了,电话费、水费我都交了……就这样吧。”她打开门,拿起箱子。

此时丈夫还以为是普通的发脾气,“抱歉,我回来晚了,我忙着赚钱养家,好吗?你别闹了。”

直到妻子头也不回地走掉,扔下了他和孩子。

妻子最后只用“我的丈夫对工作很投入,而对我的恐惧并不关心”来概括这种状态,但是你可以想见,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有多少这样彼此在自己的世界里, “背转”向对方、毫无共情的瞬间,是这样的无数个瞬间和细节拖垮了他们的意志。


2

丈夫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有时候婚姻是一场革命,是因为它对抗僵硬的方式,可能跟打破阶级矛盾差不多——先打破彼此的角色地位的悬殊。

什么样的动力才能迫使丈夫转过来,面对对方的情感? 当他的屁股从男权的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挪到了女人位置上。

妻子离家出走之后,丈夫开始第一次认真“反思”起她离家的原因,他找来妻子的好友邻居太太。对方告诉他,“你太太是一个很不快乐的女人,她是鼓了很大勇气才离开家门的。”自此,他花了很多工夫去想:她究竟为什么不快乐?

他反思道:“当我的前妻在法庭上说她的婚姻多不快乐时,我想她的话大部分是真的。过去有很多事情我不了解,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改变过去。”

“我的前妻经常跟我说,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有野心?我想她是对的,我已经体会到了。”

而最关键的是,丈夫被迫承担了妻子的角色单独育儿,有一年半的时间完整地感受了妻子的艰辛、快乐,他和孩子开始建立起了一个自己的互动方式,他开始懂得耐心地倾听,他真正地爱孩子,而不是以前仅仅“拥有”一个孩子。他逐渐从一个僵硬的、只会赚钱的大男人角色,变成了“父亲“本人。

最后,在争夺抚养权的时候,这个男人说道:“哪种法律规定,只因性别所致,女人就比男人更会照顾孩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