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土地观察
由《中国国土资源报》主办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学习交流平台。内容涵盖土地利用管理实务、地产市场分析研判、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解读、咨询答疑、案例分析等,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土地管理政策提供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给各位女青年说个事情。 ... ·  23 小时前  
广州楼市发布  ·  官宣!全国住建会:落实5大改革,推行现房销售! ·  2 天前  
龚新宇看楼市  ·  首条环线地铁广州11号线来了,哪些板块受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土地观察

晒晒年终奖,这些人今年过节注定红红火火

土地观察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8-02-20 09:20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土地观察

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存量土地资源,缓解返乡下乡人员创业的用地难问题。一年多来,返乡创客们为创业而奋斗,基层国土资源部门也依法依规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资源保障与贴心服务。

奋斗了一年,那些辞掉工作毅然回乡的人们,发展农业、兴办养殖业、创办企业……究竟获得了多少“年终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国土故事?

家庭农场真红火

返乡创客: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郑通村郑荣信

创业项目:将钢材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返乡种植大棚绿色蔬菜

2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张庄街道郑通村的荣信家庭农场,只见46栋联体塑料大棚一字排开。大棚内,10多名工人正在采摘时令蔬菜,准备发往盐城市区的春节市场。

荣信家庭农场成立于2015年11月,流转了郑通村六组农户的220亩土地。其中,130亩搭建钢架联栋大棚种植时令果蔬,50亩种植水稻,其余的试种中药材瓜蒌。村委会主任陈昆告诉记者,郑通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返乡创业者郑荣信创办的这个家庭农场,帮村民们拓宽了致富路子。

郑荣信今年50岁,高中毕业后,曾在张庄供销社越河商场当过营业员。后来供销社改制,他就自筹资金做起了钢材生意。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郑荣信的钢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盐城钢材市场颇有名气,公司年销售额近亿元。

郑荣信告诉记者,2014年秋天,他得知老家邻居郑忠万不幸身患癌症,专程赶回探望。那次回来,看到乡亲们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他心里十分着急,就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15年9月,郑荣信将钢材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到家乡投资现代高效农业。

在街道、村组干部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帮助下,2016年,郑荣信在郑通村六组以每亩900元的年租金流转了220亩土地,注册成立了荣信家庭农场。国土资源部门很快为他办理了设施农用地手续。村里人都以为,郑荣信投资近2000万元建起的大棚,一定会种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可万万没有想到大棚里只种植了白菜等常见蔬菜。

这能赚钱吗?其实,建场之前,郑荣信就反复考察了盐城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蔬菜种植情况,发现传统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此,他决定在130亩的大棚内种植常规蔬菜,而且坚持不用农药化肥。没想到,第一茬白菜在盐城市场上供不应求,各大宾馆酒店争相前来订购。

郑荣信介绍说,选择种植常规蔬菜还有另外一层目的,就是技术要求不高,即使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也能在农场里打工。70岁的村民刘学英,因丈夫患病生活贫困,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自从到农场来帮忙,每天能挣70元钱,当日工资当日拿,现在日子好过多了。”刘学英说。

如今,郑荣信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已经成功注册了“郑老九”品牌,10个品种的蔬菜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验收。他又从龙海村流转了700多亩土地,准备发展特色果树,为乡亲们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提供更多的岗位。(胥国海)

企业园里年味浓

返乡创客:山东省武城县甲马营镇北王庄村村民张文举

创业项目:有着20多年的汽车零部件销售经验,如今创办山东邦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临近春节,在山东省武城县甲马营镇小微企业园里,邦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着做放假前的最后一件工作——布置厂房。公司负责人张文举和大伙一起挂灯笼、贴福字,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经过装饰的新车间里处处透露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寄望着狗年的生意红红火火。

近年来,随着低速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武城县涌现出不少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甲马营镇北王庄村村民张文举,也是投身其中的一员。张文举有着20多年的汽车零部件销售经验,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市场信息。2015年初,他看准了汽车玻璃尚未实现本地化生产的机遇,果断投入多年积蓄,创建了山东邦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生产汽车用钢化玻璃。

创业之初,为了节约成本,张文举把生产线建在了自己的农家院里,属于作坊式生产。经过一年的发展,产能到达了“天花板”。“那段时间急得团团转,想要扩大生产规模,但自家院子就那么大,根本施展不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订单飞走。”张文举的困境,也是当地不少创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甲马营国土资源所所长李宝刚介绍,为了给创业者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2016年,武城县国土资源局规划了总面积达600余亩的甲马营镇小微企业园。该局当年就拿出1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开展先期建设,并每年预留出部分用地指标扩大园区规模,保障成长型小微创业的用地需求。

如今,甲马营镇小微企业园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6家企业成功入驻。“多亏了小微企业园的建设,搭建起完善的生产经营平台,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备,环保、消防、安全各项管理非常规范,让我们这些返乡创业人员不再望‘业’兴叹。”张文举感慨地说。

短短三年时间,邦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延长了低速电动汽车部件产业链条,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更吸纳了周边村庄50余名村民就业。张广利和王秀芬是园区旁边后马村的村民,两口子都在邦乐公司打工。他们告诉笔者,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孩子,以往只能丈夫独自出门务工,妻子在家照料。自从小微企业园建起来后,他们夫妻都来这里上班,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既挣了工资,也不耽误照料家人,顺带还把地里的农活干了。

“我们生产的钢化玻璃全部供应本地的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能满足本地40%左右的市场需求。下一步,我计划再扩大生产规模,依托优势产业建立起稳固的销售渠道,并向外地市场进军。” 张文举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李宝财)

社员领到大红包

返乡创客:河北省新乐市化皮镇官庄村村民陈玉军

创业项目:之前一直在石家庄等地承揽建筑工程,现创办英林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高效种植

       2月11日,临近春节,记者来到河北省新乐市化皮镇英林合作社,恰巧赶上社长陈玉军正在给股东社员们发红包。拿到红包的社员们,个个笑逐颜开、喜气洋洋。村民李破忠是合作社的生产队长,今年工资加奖金总共拿到了4万元。“合作社常年用工80人,按人均2500元的月工资,合作社一年累计工资支出200万元左右。”李破忠说。

据介绍,英林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瓜果蔬菜种植为方向发展高效农业,旨在打造新乐市最大的果蔬基地。目前,在镇政府和国土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已经与190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按照每亩600元~1200元不等的价格,共流转土地500多亩。合作社组织村民们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生产瓜果蔬菜,并注册商标“英林园”,发展品牌农业,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河北驰名商标。

社长陈玉军是一名返乡创业人员,之前一直在石家庄等地承揽建筑工程,靠着肯拼搏、能吃苦,生活逐渐富裕起来。2012年,他了解到国家加大了农村扶持力度,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务工人员返乡,就毅然决定回村创业。由于表现突出,他2013年被选为官庄村村委会主任,2014年创办官庄英林合作社并担任社长。

凭着一腔热情,陈玉军本想利用自己在外积累的经验,带动乡村发展致富,但英林合作社最初的发展并不顺利。当年,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每位股东赔了近万元。这让陈玉军十分挫败,他开始认真思考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问题。2015年,他争取到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官庄村。项目实施后,该村2000多米的田间道路得到硬化,150亩多农田“喝上”滴灌水,农田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其间,陈玉军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农业专业知识、转变了经营理念,让大棚种植的甜瓜、葡萄、蔬菜等提早上市,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如今,英林合作社建起40余个大棚,发展蔬菜瓜果种植230余亩,同时露天种植黏玉米、水果玉米等270余亩,今年营业收入900万元左右。

“下一步,我们打算把英林合作社建成产、供、销为一体经济合作组织,内设土地流转组、技术服务队、运输队职能合作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扩大瓜果蔬菜种植面积。”陈玉军信心满满地说。(王瑞夫)

农资超市生意旺

返乡创客:河南省扶沟县包屯镇高岗村村民郭向军

创业项目:外出打工干过建筑、保安、农资推销等工作,如今返乡开办农资超市,流转土地种植农作物

2月7日,虽然已经立春,寒意却未减。河南省扶沟县包屯镇高岗村村民郭向军卖完了最后一车花生,开始满心欢喜地拨动起算盘,核算一年的收入。看着一笔笔进账,他高兴地说:“还是在家门口创业有奔头,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为了供儿女上学,郭向军夫妇早在十几年前就南下打工。但因为缺少专业技能,他们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先后干过建筑、保安、农资推销等工作,收入并不高。

2016年底,有了一些积蓄之后,郭向军动起了回乡创业的念头。特别是家里的老父亲打来电话,告知他村里实施了土地整治工程,如今树木成行、田平如镜、埂直如线、道路平坦、水电配套。村里人都感到地有种头了,人有奔头了。放下电话,郭向军和妻子终于下定决心,踏上了回乡的归途。

经过和家人商量,郭向军夫妇决定先开办一个农资超市,经营良种、化肥、农药和小型农机具。可是用地问题如何解决,郭向军一时犯起难来。正在这时,包屯镇国土资源所所长李卫军主动上门,帮助郭向军出主意、想办法。李卫军在与村组干部协商,并征得了村民同意后,在村西头路边找到了一块荒废多年的坑洼地。很快,郭向军在废弃地上建起了惠农超市。由于他经营灵活、服务热情,还负责送货上门,生意做得很红火。

超市的生意稳定了,郭向军又合计着流转一些土地种植农作物。包屯镇国土所从中当“红娘”,帮助他流转了80多亩承包地,再加上自家和父母兄弟的土地,超过了百亩。每到农忙时节,国土所工作人员会时常到郭向军的地里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有时还带着农技人员传授种植技术,推荐优质品种。就这样,郭向军先后种植了不少套种作物,比如花生西瓜套、大豆红薯套、玉米豆角套、玉米土豆套等。

忙不过来时,郭向军会请村里的闲劳力帮忙。村委会主任杨发户介绍说:“他先后给村里20多名村民安排活干,给的工钱比一般标准要高,还提供茶水和午饭,大伙都爱给他干活。”不仅如此,郭向军还购置了喷雾器、喷灌袋、拌种机等设备供村民免费使用。

虽然创业时日不长,但是粮菜丰收、超市红火,一年下来收入喜人。郭向军打完算盘后,兴奋地告诉妻子一年净赚了25万余元。“我打算拿出1万元给村里办个娱乐晚会,过个欢天喜地的新春佳节。另外,今年还得扩大投资,不仅要把小型农机换成大型机械,还得再多流转一些土地,打机井、架电线,抗旱保丰收。”(张会丽)

养鱼迎来开门红

返乡创客:江苏省阜宁县阜城街道新港村村民陈桐

创业项目:之前在水产养殖行业打工,如今返乡流转土地养殖水产

春节临近,江苏省阜宁县阜城街道新港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村里村外喜气洋洋。村民陈桐特意选了2月2日作为结塘的日子,他认为这天公历都是双数,农历又恰好是自己的生日,图个喜庆吉利。

陈桐是去年春天回到新港老家投资发展养殖业的。经过将近1年的努力,如今他流转了80亩土地,建成了4个水产养殖塘口,成了一名“鱼老板”。此前的3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江苏省兴化市打工,从事的就是水产养殖这个行当。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从水产养殖业的“门外汉”进步成了“行家里手”。带着几年打拼积累的资金和技术,他走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

万事开头难。陈桐一开始就遇上了“用地难”。据新港村党支部书记陈书记回忆,最初陈桐在村里选了几块地,但不是因为土地零散难以利用,就是有部分村民不愿流转。后来,他又相中村东的一块成片农田,可是基本农田严禁发展养殖业,国土资源部门的保护牌就在田间竖着,于是这个念头也打消了。在村干部的建议下,陈桐来到了国土资源分局,请工作人员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图帮忙选址。

说起陈桐拿到设施农用地的过程,阜城国土资源分局局长赵锦联至今记忆犹新,她说:“陈桐的养殖场规划用地面积有80亩,需求比较大。我们本着少占耕地,尽量使用村内‘四荒地’和废弃地的原则,向他推荐了该村已停产废弃的砖瓦窑厂地块。”

当时,陈桐听到养殖场要选址建在废弃砖瓦窑厂,他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他认为断壁残垣要清理,坝基要调土,岂不是平添了一大笔支出?可当他听了国土分局工作人员算的账后,心里立马豁然开朗。窑厂清理出来的几十车碎砖烂瓦转售给邻村正在实施的康居工程建设,恰好可以与清理场地的工人工资相抵。废窑场内还有不少过去的积土可以利用,再加上整理塘口挖出的土,基本可以满足打坝的用土需求了。最合算的是,使用这块土地可以省下一大笔给村民的青苗补偿费用。这样算下来,养殖塘口的前期工作不亏反赚。

用地问题解决了,陈桐算是卸下了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没几天,国土分局就为他办好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接下来就是施工、选购设备、投苗、培育等,养殖场红红火火地开张了。陈桐一边精心地养鱼,一边搜集销路信息,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劳作,终于到了收获的日子。

2月2日这天,陈桐雇了20多个散工帮他捉鱼,4辆运鱼车在塘边一字排开,等待着收购运输。寒风中,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陈桐一边指挥着工人过秤装车,一边在盘算着鱼塘收益。临近春节,水产品热销,他的4个塘口每个20亩,平均亩产近600公斤,扣除成本和各项开支,收益接近20万元。“我这是回乡创业开门红呀!”陈桐喜上心头。(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