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琢磨先生
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物美加入胖东来学徒队伍 ·  昨天  
界面新闻  ·  概率约为被车撞死的2倍,小行星2024 ... ·  昨天  
界面新闻  ·  胖东来回应所售红色内裤掉色过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琢磨先生

作业做不完,家长来学校罚站!

琢磨先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10-10 17:38

正文


最近关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新闻是层出不穷,首先爆出的一则新闻是,一个家长开着豪车接送孩子。学校老师说别的家长感觉不舒服,而且容易引起学生们之间的攀比,建议换辆普通的车,反正你开得起豪车,也不在乎多买一辆。在这位家长说凭什么我要再买一辆车为你们服务后,就被踢出了聊天群。


可以这么说,其他家长们的嫉妒,老师成了炮灰,成全了这一个群的玻璃心演出。尼采对这种思维有过经典的表述,弱者往往具备的是奴隶道德,他们也热衷于按照奴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他们认为强者不管怎样都必须应该是稳妥可靠的人,必须是性情温和的、容易受骗的、或许有点儿傻的老好人。否则他们就会挥舞起道德的大棒来绑架他们,直到把他们拉入到跟自己同一个层面才会善罢甘休。


不要试图把孩子保护在无菌舱里,因为如果想攀比的话,这社会处处都在攀比,我总不能看着邓超两口子出来,我就强烈建议邓超换个老婆,因为我觉得孙俪比我老婆好看,你说这不是有病吗?如果我是家长和老师的话,我更多会告诉孩子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不必处处都跟别人攀比,我们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其实,哪里有懂攀比的孩子,不过是攀比的家长把思维传递给了孩子而已。


这则新闻还未平息,另一个关于老师和家长的新闻又爆出来了。一个老师在家长群里宣布,如果学生没完成作业,或者作业有空白未做的部分,撵出教室罚站,同时家长也要到校陪同罚站半天。如果家长不来,孩子就连站3天。很多家长很郁闷:我靠,老子小时候就被罚站,好不容易熬到现在了,还要陪我家熊孩子罚站?!



还有一个问题,家长哪有那么多闲工夫来陪着罚站啊?家长不做工作了?孩子被撵出罚站三天,功课谁来补?另外,老师有这样连坐的权力?如果家长提出异议,老师们可能就会说:将来孩子没出息,你们可别怪我。其实吧,这就是老师们给自己加戏了,孩子将来有么有出息,是很多问题决定的,并不是你决定的。另外这也是气话,至于这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人,真不是你能决定的。


因为我也是老师,也在几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我倒不是非要偏袒这家长们说话,我觉得现在学校老师跟家长,关系并没有界定清楚,所以我抛出自己关于老师和家长关系的三原则,以供大家讨论。这些新闻是不是好事者故意为之,无所谓,关键是我们基于此去讨论实质性的问题,才是重要的。


首先的一个原则是, 学校(老师)和家长必须认可一个观念,教育是双方的责任。 双方的意思,就是两方共同负责,共同负责的意思,就是不要出了问题,一方就只会指责另一方。比如作业没做,老师就全部推给家长,是不是有作业过多的情况?有没有自己没有教会的情况?家长也不能出了问题,立刻就指责老师,我把孩子白天都给你了,你就该教会。这些都是赌气的态度。 让孩子变得更好,我想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 ,没有一方是希望学生变坏的。所以目标是一致的,这个观念先要有,而不是彼此当做对手来看待,出现问题,一推了之。


其次对老师的定位要重新思考 ,我们国人对老师加了太多的光环,比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的,人类的灵魂老师哪有能力搞定啊,老师又不是佛祖或耶稣,况且老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老师,就是一份职业,就是一份以教授知识为主的职业。现在各种家长群里的阿谀奉承弄的老师们自己也混乱了,其实这些奉承给了老师无上荣耀的同时,也给了老师无穷的压力。教授好自己的知识,问心无愧即可,老师也有家人,也有孩子,回家也做饭拖地。搞清楚定位,老师们也不必使性子,因为你拿了薪水,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动不动感情受到了伤害,这孩子我不管了。不管了,你的职业精神就该检讨,也没见哪个公司的员工说我不管了的,那辞职好了。


最后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通常说有熊孩子,往往背后都站着熊孩子的家长。家长在教育方面能起到的更多是督促作用,比如管束孩子玩手机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并且在学校的作业和孩子的心里之间起到一个 缓冲作用 。我觉得这个缓冲作用太重要了,比如引导孩子为什么要学好某一门功课?我告诉儿子学好数学的作用就是,立刻更好地理解程序背后的运行逻辑。再比如孩子的一些作业确实很重,比如一个词语要抄袭几十遍,那家长就要检查是否写会了,会写是目的。如果会写了,孩子又很累又半夜了,我就会握着孩子的手帮着写,这样速度更快一些。因为一方面是老师冷冰冰的数量要求,一方面是孩子的健康,身为父亲我就会这样操作,你们未必效仿,我只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来思考,什么叫缓冲。


中国的教育大背景,现在的确改变不了,比如师生配比太大,优质学校资源太少,应试教育让人缺乏独立思考等等。但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也好,老师也好,家长也罢,都应该思考自己的定位,以更好地把每个孩子当做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机器人。



-独立思考 | 做你自己-


琢磨先生

公众微信:zhuomoweixin


哲学 | 文学 |  心理  |  电影  |  旅行 |  脱口秀


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

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