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纪录公社 Jilu Commune
回顾过去一年到24年新春,纪录公社关注到三点正在发生的,并将持续讨论的纪录片行业发展动态。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纪录片创作方式的改变和伦理问题的全球性讨论;到可持续性成为纪录片行业的重要议题,涉及到更全面的探索环境保护、行业多元化等领域;纪录片节展也在努力通过推动纪录片教育和培育年轻观众,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不难看出纪录片行业的焦点与社会时代发展密不可分。
此篇汇总,我们希望借纪录片界关于“新技术”与“可持续”、“教育”相关的实践和融合的例子,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
AI
技术介入创作
关于人工智能(AI)对电影行业冲击的讨论已不是新鲜事,不久前Open AI 全新工具Sora发布,人工智能对文本信息的处理和生成视频的高质量展现,似乎都预示着Open AI 视频模型将成为音视频行业变革的重要因素。虽然Sora的技术对于创作纪实影像,创作者在发挥想象力的某些环节可以降低制作成本。但如果将其运用到生成替代历史档案的素材,显然是对判断影像真实性和创作的道德伦理极大的挑战。无论对人工智能介入影像创作持有怎样的态度,影像创作的根本都是要从原创、创造性的想法开始。
目前,AI技术的突破并不代表创作的尽善尽美。想要生成更成熟完整的作品,叙述的内容和故事始终是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在40届圣丹斯电影节的「New Frontier」单元,关于氛围音乐家Brian Eno的纪录片《Eno》,导演Gary Hustwit和创意技术总监Brendan Dawes开发了一款定制的随机智能生成软件,用于对Hustwit与Eno的原始采访以及Eno丰富的未曾公开的数百小时镜头和未发布音乐进行场景排序和过渡剪辑。每一次《Eno》的放映都是独特的,呈现不同的场景、顺序和音乐,意在实时体验。《Eno》的生成和无限迭代的品质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实践、使用技术创作音乐的方法以及对创造力流动本质的不断深入探索相互呼应。但放映后有不少观众质疑这一做法的真实性以及因随机的剪切而无法进入音乐情绪而感到遗憾。
△ 《Eno》
影片截图)
©Sundance2024官网
除此之外,AI的数据分析和优化能力则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制片人了解观众的偏好,以便更好的完善影片制作。
观众设计(Audience Design)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将AI作为实施观众设计的工具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
丹麦PUBLIKUM的联合创始人Niels Alberg在2024年的EFM论坛介绍了AI在虚构和纪录片制作中观众设计的应用,包括利用AI筛选互联网讨论,辨别社会对特定主题的态度,辅助项目制作人解读观众提供的多元观点。但不少
技术专家认为围绕观众度量的人工智能能力只应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用于生成电影创意的手段。
换句话说,AI不应仅仅用来满足观众的预期。
对于纪录片制片人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一个主题的想法和热情。
虽然AI观众设计工具正在开拓新局面,但许多小的独立工作室和独立创作者仍然无法承担使用的费用。
虚构电影《星辰》(《Stardust》,2007)的一位制片人提出将观众设计纳入项目开发预算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像Creative Europe或联合开发基金
等平台获得资金支持。在制作中,
AI和人类组合模式的策略也不可忽视,以应对当下AI工具的局限性,比如无法充分预测不同平台上观众参与度的问题。
其次,观众设计师(无论是AI还是人类)和纪录片制作者之间必须建立信任,才能发挥最好的效能。
除了人工智能,“可持续性”仍是纪录片行业学习探索的重要领域——从国际联合制作到行业心理健康、公平等议题。
在印度尼西亚,非营利组织In-Docs正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电影制作生态系统。东南亚电影产业仍然严重依赖于与欧洲和北美的合作,
以苏里南为例,许多荷兰电影制作人带着多达50人的团队前往那里,这样的合作面临着
环境方面的挑战。因此与当地团队合作可以视作是一种支持当地产业和环境的方式。
荷兰电影基金会目前正在与印度尼西亚协商一项联合制作条约,帮助
印度尼西亚电影产业的加强建设,希望未来几年印度尼西亚当地的团队也能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In-Docs执行制片人Gugi Gumilang则表示在Docs by the Sea提案会上,他们将更精确地筛选带到印度尼西亚的潜在联合制片人,寻找真正能与当地电影制作者合作并具有合作潜力的从业者。
与此同时,近两年很多欧洲电影节意识到,一个可持续的行业也必须是一个包容和富有同理心的行业,“可持续性”这一概念将更开放平等面向每个个体并更进一步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探索。
2023年在CPH:DOX关于可持续性主题的讲座之一,名为"Responding to PermacrIsis"的演讲特别邀请了一位既是制片人又是心理治疗师的演讲者Rebecca Day。她谈到了她目前正在参与的"DocuMentality"研究计划,焦点是当前纪录片社群(包括制片人、工作人员和参与者)面临的关键心理健康和福祉展开对话和合作变革。该计划是D-Word和Film in Mind的倡议,与加拿大纪录片组织和苏格兰纪录片学院合作,并得到了加拿大媒体基金、英国电影学院纪录片协会和苏格兰影像机构等支持。纪录片行业的心理健康建设是不常被提起的,纪录片从业者所面临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耗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创作力和团队合作。这个计划在去年的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同时,谢菲尔德还提供了反种族主义工作坊以及围绕残疾包容和接纳的讲座和活动(与TV Access Project和IDA合作),通过对尽可能多元的个体和群体的开放,实现更广阔的行业可持续性发展。
△ “Responding to Permacrlsis”演讲者官方截图
©CPH:DOX 2023官网
同样地,纪录片节展作为产业的重要一环,
涵盖着发展纪录片行业未来“可持续性”和对多元群体关注的职责,
对年轻受众的培育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入。
许多纪录片节展也都设有专门针对年轻观众的活动,如青年评审团、青年论坛等。而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则直接设立了正式的青年评审团奖项,而不只是一个概念的营销或宣传手段。
影展会在15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中选拨约20位左右成为正式评审团。
每届TIDF影展一般会放映130到150部影片,青少年评审团每人只需评审6到10部影片,并参与到影展期间的各项活动,这是完全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学习机会。
青少年评审团的评审过程是不受限的自由互动和辩论,
2022
年青少年评审团获奖影片是纪录公社最早采访的影片《迷雾中的孩子》(
“我想为儿童拍摄纪录片”—采访2021年IDFA最佳导演获奖影片《云雾中的孩子》导演
)。他们对当地女性被对待的方式感到震惊,同时引发了大家对于应该尊重当地文化还是以个人视角批判的讨论。
TIDF尝试在影展里建立教育机制,去思考一个电影节如何真正的拓展非电影从业者的参与度,如何在审片过程中加入青少年的视角和不同的观影方式。
2023年,韩国DMZ 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新任总监CHANG HAE RANG在DMZ Docs十五周年之际提到,改版的目标之一就是吸引更多年轻人观看纪录片。DMZ电影节正在尝试多样化,以克服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并在数字平台时代与年轻一代作为新观众进行交流。2021年,DMZ开发了VoDA流媒体平台,并在疫情后正式成为了节展的常设项目。
除了在节展期间线上放映正式入围的纪录片以及持续扩充的韩国纪录片和特别企划的线上展映外,VoDA注重
与YouTubers和创作者合作。同时,
VoDA与荷兰Waterbear合作开展了纪录片教育项目Doc School。教育者和学习者不仅在观影后将有自由讨论的机会,VoDA还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纪录片教育。Doc School项目的作品也成为线上展映的一部分,其中不少影片的拍摄主题延续了Waterbear的环保理念。
△ Doc School作品截图
©DMZ VoDA官网
纪录片的年轻化培育拥有巨大潜力,纪录片节展不仅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也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有别于学校常规教育的学习体验。通过开发线上平台和与新媒体创作者合作,纪录片节展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纪录片作为一种富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媒介,将继续在教育中发挥作用,而年轻一代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也引领着纪录片行业的未来。
相关参考:
https://festival.sundance.org/program/film/656a2d56fac9f46c9bc071a3
https://cineuropa.org/fr/newsdetail/457358
https://professionals.idfa.nl/stories/producing-documentary-films-in-a-climate-crisis/
https://www.tidf.org.tw/zh-hant/reportsandarticle/112952
编辑 | yuting、黄泽伟、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