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地
发现世界
遇见你
昨天看了电影《至爱凡高》,作为全球首部油画动画片电影,它是一部致敬电影,应该说是由一群画家代表人类向天才画家凡高的一种致敬。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就是邮政署署长的儿子到梵高自杀的地方阿尔去探究梵高自杀的原因。他寻访了凡高最后生活的地方以及很多当地人,比如加歇医生,凡高油画中的著名人物,期以拼凑凡高最后的生活状态。也有一些片段的追溯,关于他缺失安全感的童年,以及他成长过程中的挫败。
对于梵高的讲述,最有名的是欧文.斯通的传记《渴望生活.凡高传》,多年前买了这部传记一口气读完后,我便情不自禁的深深迷恋上了凡高,他的生活之痛苦,他的经历之坎坷让人怜惜。他起步画画的时间比较晚,但仅用十年登上了艺术巅峰,他的画所呈现的奇异状态至今无人超越,阅读他的画,你不能不感叹那极具流动感的深邃浩渺的星空确非凡人可作,那许多幅燃烧的向日葵就是他备尝艰辛的生命的重建,这样作画以及这样的画直接导向死亡,因为生命力如此过度燃烧是不可持续的。在我们常人看来,凡高37岁就自杀身亡,生命之光熄灭,这哪里说得上是生命的重建呢?但我以为,他的生命的重建不靠他肉身本来的长短来论,而是靠他的精神和感知以及体现在画作上的强烈的生命力来定论。凡高短暂一生前20多年的悲苦作为必须的铺垫,最终成就了他最后十年的灿烂和辉煌,他的画作今世后世都无人可以取代。
读过凡高的画,凡高画作中的大面积的明艳璀璨的黄色和阴郁深层的蓝色从此就成为我热爱的颜色。在凡高笔下,这两种颜色的表现力无已复加。
对常人来说,凡高的天才和他的死都是很难理解的。这也是电影《至爱凡高》结构这样一个寻找故事的脉络,影片把梵高的天才和他的死归因于几大因素:童年经历导致的内心不安以及生活不顺;一杯苦酒酿就的天才的孤独和对世俗生态的绝不相容;熊熊燃烧的强大生命力通过绘画寻求突破……为了这样举世罕有的生命得以爆发,我甚至极端地认为,那些世俗的反作用力也是值得称颂的,平庸的俗人们以他们简单的头脑和不乏恶劣的行径助推凡高走向了生命巅峰。凡高就是来燃烧的,也就是来早死的,是造物主借此诉说生命厚度是可期又可贵的。是的,生命各不相同,有的诉说长度的坚韧,有的诉说厚度的辉煌。
最近在读关于基因的书,认识到每个人作为个体都是承载着基因的载体,说点让自以为有自主意识的人不爱听的话,甚至只是一个载体,负责传承的任务,把自私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基因竞争并合作,由此制造了更强大的基因以及其载体也就是生命体。简单的认识基因的话,那么凡高的生命因为早死而没有直接传承下更多的基因,但间接传承的作用肯定是有的而且也很强大,我们膜拜他,也会体现在我们的精神里,感染到我们的行为,也会对基因传承起作用,那可不可以说,梵高这样的天才画家,也是基因经由漫长的时光深刻预谋的结果?基因不会傻到基因的承载体之一即人这种有机物,体现为生命,就是活得长就好吧?
再回到这部电影,讲述确实很一般,电影的噱头就在于它是全球首部油画的动画片,是众多画家合作的结果,是叹息,是致敬,是歌唱。但真正要观赏油画的话,可能不是看电影就可以达到的,最多就是对一群画家的致敬的致敬。
写到此,我忽然想到,我的那本《凡高传》好像被人借走,没有还。我得去找一找。实在找不到,我就再去买一本。因为阅读凡高传和他的画,总是让你体悟到生命是如此地值得度过,即便是短暂。
下面选了些凡高的画——
如此之美的星空让人禁不住要泪下,笔触的流动感和色彩的强烈对比非凡高这种精神饱满到要爆裂的画家所能为。
灿烂的向日葵展示尽情释放的生命力。
麦田里的乌鸦。凡高:一个悸动不安的灵魂。
夜间露天咖啡座。
加歇医生。
凡高画的花和乡景。
狂放不羁的笔触,流动的色彩……啧啧!
凡高自画像中的两幅。他疯狂地割下自己的耳朵又把这一境况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