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〡梦中的栖居地
天 健
我这一生注定和一市有缘。
父亲在一市税务所工作,我去过两次一市。一次七十年代,一次八十年代。
第一次去一市,起的很早,从城关东大街出发。父亲骑着辆自行车,我侧着坐他前面的三脚架上,双手握着“龙头”。父亲一蹬两蹬,不显多少力,便到了枫槎岭。父亲推车子,我跟在后面,记不清过了多长时间,看到山那边的房子,父亲说一市到了。现在我想起当时,初次见到这一方百姓人家,感觉到了“异国城邦”。
大人们在木房子里上班,桌上放一部手摇电话机,连着的电线绑着竹筒粗的电池,固定在墙壁上。门外,三两只鸡、鸭在石子路旁,或独立状,或扇翅膀,见人也不避让。远处,一头硕大的肥猪在路边的泥塘摇着尾巴,嘴巴嘀咕着,沾满了半身泥浆。
那天正好集市,父亲到拥挤的老街,和摆摊的村民有说有笑,时不时会撕下手中票据递给他们。我自幼生活在购物须凭粮票、布票的年代,“税”是后来明白的,没有今天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孩子懂得多,当时只晓得这儿有大人做的重要事情。
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暑假,一位与父亲要好的一市老乡,上城接我到他家玩。这回乘客车,走的是宁海东门白峤岭公路,到一市车站,搭乘拖拉机,最后步行才到达缆头。同行的阿姨怕晕车,偷偷往嘴里塞着炒粉糕,我瞅见时,她分我一根,说这样肚子好受些。
在缆头村,太阳很亮,禅声起伏。我读着小说《西游记》,看孙悟空的英雄故事。等到三四点钟日头偏西,大人会去后门的果园摘一篮子的瓜果,让我美美的享用。果园不大,却长满各色水果,让我想起书中孙悟空在花果山的情景。
一天傍晚,几个大人带我出海捕鱼。乘坐的木船不大,中间铺着草席,大人摇木桨,我在篷里看,这船晃荡的模样,像是大号的摇篮。过了个把小时,船到开阔处,停下来,大家在船头的土灶上拿木柴烧水、做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吃过晚饭,等潮水退尽,周围露出了高低起伏的“小山坡”,船停在一座“山坡”上,天空中繁星闪闪,天地一色。大人指指点点,那边是缆头,那儿是三门。我听到“三门”两字很惊讶,回想幼时从宁海坐客车去三门娘舅家,经过险峻的桑洲岭,车速慢,一路颠簸,感觉很遥远。可这里望去,那点点萤火般亮堂处,就是三门县境内,近的有点不敢相信。
大约半夜时分,大家开始立桩布网。在这种新奇的环境中,睡觉都带着欣喜,一觉醒来,我要好长时间才能想起自己在哪?和谁一起?在干什么?而眼前辽阔的景象,用现在的话形容,就像是在太空中生活。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哗和吵闹声,空气清新凉爽,静谧中带着几分安详的气息,内心会生发出一种无以言状的美的期待。
第二天清晨,涨潮时,各人拿起网兜,看着鱼儿随潮水慢慢游进设下的大网之内,露出乌黑的脊背,或两三条,或五六条一起,便拿网兜对准捞起。大的鱼有手掌宽,抓在手中,挣扎着,随手扔进鱼篓,每个人都笑逐颜开。
这便是一市海边村民丰收的喜悦,这种感受丰收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份享受。能够享受到回归自然,过滤生活带来的烦恼,融入到潮水的澎湃声中。
妻是一市人,早年在城里上班。婚后,我便顺理成章的去一市,去她老家。
九十年代,宁海城关去一市,要坐客车经过越溪,绕远路才能到达。后来,都说中巴车司机开的速度比小车快,但从汽车东站出发,途经村边的小站上下客,再怎么快也要四五十分钟。时间不算太长,但路面差、坡多、转弯急,一趟下来乘客消耗体力,也很辛苦。
我去一市次数越来越多,但过了好几年,才慢慢了解一市大姑、大姨、表弟、表妹等一大帮的亲戚关系。后来明白,一市人重情面又好客,让你懒得去寻思他们的身份和关系,反正人人都会对你好,对你带来的朋友客气。妻的老家离一市五里地,民风淳朴,她读书那会儿就想着要进城看看。我却住惯了东门蔡家巷的大道地,少年时候人和人之间热络,待后来,各人各忙工作,加上老人慢慢离开,原先的闲情逸致变少,直至老屋拆迁,大家各奔东西,乡里乡亲的氛围随即消失。
都说老人是宝,像大树。在一市,爷爷奶奶只要有人往道地来,不管是谁,远远看到,他们就会招呼,客来了。随后,拿出自己喜爱的珍藏的食物招待客人。一次,奶奶递给我一个大橘子,说是蜜甜的,别人给的,村子里最好吃的。这一幕过去多年,到现在我还记得。
一市有东岙的馏、麦焦筒、麦饼等传统特色小吃,让人远在千里之外,都会念叨。其实这里面饱含了浓浓的情分,只要恋上,恐怕一生都难以忘怀。
曾几何时起,车到一市之前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路旁悄悄立起了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白枇杷基地”。这就是“宁海白”品牌的发源地——国家级推广良种一市白枇杷基地。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市白枇杷发展至今,已经成了一市镇家家户户、山前山后种植的山珍果品,是一市农户除了海塘养殖之外重要的经济来源。
我在一市小住,常会沉醉于这儿的空气、山水,敬佩于这儿朴素的民风。这里的山植被良好,除了种植规模最大的白枇杷之外,还有应季的西瓜、黄金瓜、橘子、杨梅、猕猴桃、草莓、蓝莓等珍果。而一市的青蟹、对虾、牡蛎、蛤蜊、铜盆鱼等海鲜名声在外,无论清蒸、红烧、水煮都广受人们欢迎。我想,浙东沿海一带长大的人们,都会因美食而生发出恋乡的情结,没齿难忘。
一市像一本书,外表朴实,内容精彩。我看过她的昨天,更看好她的未来。
如果有人问我一市有哪些变化?我举例三点。
一是交通大变样。一市与外界的联系不再像以前那样“封闭”。枫槎岭隧道让大家从城里来回一市,不用走盘山公路,而是通途大道,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到达。靠近一市的“蛇蟠岛”沿海高速公路出入口,可直达象山、宁波、三门、台州,畅通无阻。一市峭壁岭隧道则直通一市、东岙,方便人们出行。
二是新农村建设有模有样。我常常能听到村文化礼堂里举办“乡村大舞台”的欢笑声;能看到垃圾分类改变了环境面貌;能了解到五水共治堵住了不洁的源头;也为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制度这一文明治理的“宁海经验”走遍大江南北而自豪。
三是惠民政策的落实。医疗保险全镇覆盖;老年人免费定期体检;养老政策全面实施;村级候车亭焕然一新;村级信息员制度服务细微;众人齐心协力帮困扶贫;干部联村下乡服务做得越来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