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利文斯顿
以二级市场股票,债券,ETF为主要品种,以CANSLIM为基础的研究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十三日 ·  18 小时前  
创伙伴  ·  欢迎你也加入创伙伴知识星球 ·  昨天  
庞门正道  ·  我为什么拜神? ·  4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2025年线下活动安排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利文斯顿

政策底?我们可能与一次股灾擦肩而过!

利文斯顿  · 公众号  ·  · 2018-10-21 21:42

正文

作者是私募基金经理,雪球ID:我是表好胚! 喜欢的话转发是最大支持!

我先来讲一下 2015 6 25 号发生的事情吧!当天收盘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之前仓位已经降低到 60% 多(因为是公募,所以已经仓位很低了),但是当天被保险一把赎回到近 90% 的仓位,已经跌很多了,想不好明天要不要继续减仓?我跟朋友说完蛋了,保险一把大额赎回你的基金,那么它一定不会只赎回你的,明天开盘直接剁吧,不然可能就卖不掉了!

回头看,结果就是 6 26 日发生了流动性风险,之后无数个股连续跌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创业板 9 万亿流通市值,基金大概就占 3-4 万亿,但是成交量每天只有 1000 亿,集中到基金重仓股就更是市值跟流动性完全不匹配,导致一旦被大量赎回就必然踩踏。

那么我们想一下,如果当时保险没有大量赎回,会不会发生股灾呢? 我认为也会,只不过更晚一些,大家可以看到当时 15 号到 25 号创业板的下跌还是正常的,但是即使没有保险一天之内巨量赎回,依然不会改变大家高杠杆,高仓位,以及创业板流动性跟流通市值完全不匹配的事实,实际上只要连续下跌,即使所有人都在快速减仓,依然会发现减仓速度远不如净值下跌速度(每天成交只有 1000 亿,但是 9 万亿流通盘跌 1% 就跌去 900 亿),总有一天杠杆资金会爆仓,私募会受不了被迫减仓,届时就会发现礼堂着火了,礼堂里站着 10 万人,安全出口却只有一个,最终还是会踩踏,时间问题而已,保险只是率先意识到着火了,一起往外涌率先踩了人提前引起了恐慌而已。

说以上这段话是为了比对这次的事情,事实上这个市场的杠杆并没有下来,仓位也并没有下来,实际上杠杆和仓位是阶段性下来过的,但是最近又重新提高了而已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 2500 都跌破了,不值得恐慌了。这句话事实上应该是没错的,拉长看几年,这里买股票确实赚钱概率远大于亏钱概率,选好股票更是如此,但是前提是你回撤 20% 也没关系,但是对于杠杆资金或者私募而言,这里再回撤 20% 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

对于杠杆资金和私募而言市场跌 20% 未必是问题,只要是慢慢下跌,但是如果跟国庆回来那样 3 天就跌掉 15% 左右,那就是很大问题了。这是一个人性问题,如果花半年跌 20% ,很多人会在持续亏损中逐步减仓,或者之后再加速会因为实在受不了亏损了而主动快速减仓,那就没有问题。但是跟国庆回来之后那样的下跌太过迅猛导致很多人在今年本来就亏损的情况下,刚上去仓位就又快速亏损 10% 以上非常难受,这时候大家心里是恐惧,也是不甘,恐惧的是之前已经亏了,现在又亏 10% ,对融资融券账户可能已经 40% 没了,对私募而言可能已经在平仓线附近,即使下面真的只有 10-15% 可能也必须卖,因为见底的时候你已经爆仓或者清盘。而不甘地是市场情绪明显已经非常极端了,而且短期暴跌了直接卖出太亏了,一不当心卖完就是底部,所以大家倾向于少量减仓(所谓的被动减仓)或者干脆死扛。于是我们会发现虽然节后跌了好多天,但是其实大多数人仓位根本没有效降低。这里所谓没有有效降低不代表没有降低,我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私募之前净值是 1 ,满仓,节后跌了 15% 变成 0.85 ,仓位降低到 6 成,对于这个私募而言,绝对仓位是大幅降低了,但是实际上加仓空间依然几乎没有,除非持仓涨 20% ,所以对于市场而言它没有有效降低仓位, 因为如果市场跌它还必须得减仓,如果市场反弹一点,它依然没仓位可以加,甚至它还要减 。融资融券账户那就问题更大了,就不细说了。

周五大家都在转发 LH 的访问,其中 LH 也谈到了被动减仓的事情,本周盘面其实蛮明显的 GJD 动静,在这里我说实话是要点赞的 2015 GJD 救市我一直是抨击的,抨击它买入,抨击它打击做空(就是没有融券所以导致流动性风险),抨击熔断,抨击不禁止股权质押,但是这次我必须点赞,很明显这次国家发现了问题所在,如果这次 GJD 不出手我们之后不排除又会 2015 6 月重演。

按照历史经验股票跌到这里确实应该乐观起来,甚至现在乐观一点看也没问题,以往这时候大家都绝望了,现在确实散户也都绝望了。但是这次有 3 股力量是以前不存在或者比较微弱的,一股是股权质押,这个不说了,政府也终于发现问题并且在想办法解决了,二是私募力量的壮大,三是杠杆资金,尤其是私募。私募之于公募最大的不同是公募可以不考虑回撤,而私募 20% 回撤就可以要了命,而 A 股又没有对冲机制,波动又大导致 A 股的私募更容易波动到 20% 。同时现在还活着的私募大多数都是老手,活过了 08 ,活过了 11 ,甚至股灾熔断毫发无伤,在今天大家都绝望之际,自然觉得应该满仓抄底了,甚至雪球上不少大户杠杆抄底,这本身并没有错, 只不过同样的操作巴菲特买入并持有熬过了 2000 年,老虎基金却没熬过 。因为资金性质决定了满仓抄底这事情并不适合私募跟杠杆资金,而跌到周四为止,由于人性的恐惧和不甘,所以大家都减仓了,但是都没有有效减仓,也就是说如果市场继续跌大家还得卖更多,反弹一点却没钱加可能还得减,而且已经有不少大规模的基金净值已经跌到 0.75 左右,因此如果 GJD 这时候不介入,市场自身是没有力量来扭转这个趋势的,反而继续下跌可能到了某个临界点会导致部分基金清盘从而导致大面积个股发生流动性风险,到时候会不会连环引爆就不好说了,其实这次跟 2015 6 月的区别就是只差一个大规模赎回。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跟 2015 6 月最大的不同是现在估值低了,那时候估值高,这是从基本面角度看,但是交易是短期的,基本面是长期的,基本面并不影响短期波动,即使现在是低位,个股连续跌停大家依然会选择卖出而不是买入,在杠杆跟净值的驱使下,大家只能选择被动卖更多,否则就是爆仓或者清盘,因为 A 股不能做空,这时候就显示出没有平空单作为买入的支撑力量的坏处了。

说这些是为了引出正题,首先,市场现在是低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2400 不低难道 4200 低吗?其次,国家希望稳定金融市场也是确定的,中国高层谈股市的日子历史上并不多,而且刚才说了,最大的股权质押问题国家也在想办法解决了,这几点是积极因素,必须得承认。但是,是否这里就是大底?我不知道,我倾向于不是,只是它可能有几个演绎。第一个,如同 2016 年初那样, GJD 不允许再有新低,一旦出现大规模卖出就积极买入稳定指数,之后大家看跌不下来以后个股就会分化,然后仓位也会分化,行情的演绎也会跟 2016 年那样,但是这有个缺点,就是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根治,因为托底会鼓励大家风险偏好,并不会降低整体仓位,再次下来以后又会发生股灾。第二个方案就是国家队托一阵子,放一下,再托一阵子再放一下。 有人问弹起来私募跟杠杆资金真的会减仓吗,我的答案是未必 。举个例子,你有 100W ,融资 100W ,亏了 20% 也就是只剩 60W 到了券商警戒线了,券商打电话让你减仓,这时候弹 10-15% 你肯定减了,因为亏得不算很多,但是如果你这时候只剩 30W ,已经到了平仓线,那么即使这里弹 15% 你都未必愿意减,因为你还亏 50% ,大多数人还是有赌徒心理。既然未必,那国家队托着有意义吗?还是有意义的,只要每次有一部分人减仓,反复几次以后即使爆了,连锁反应的影响也小多了,说实话现在最大的风险既不是股权质押,也不是融资融券账户,而是私募!因为股权质押反正不让平只能死扛再不行也有政府资金接盘,融资融券第一标的流动性相对好,第二跌到现在再怎么爆也有限了,而且跌得快还是会有人主动放弃的。但是私募不同,这里放弃等于前功尽弃,但是规模又那么大,不放弃万一被集中赎回或者清盘则可能导致重仓个股连续跌停从而引发连锁反应。而国家队托着缓慢跌的话私募还是会分化的,至于扛着的私募最后究竟会成功还是失败,那就看国家选择一还是二以及如果选择二之后究竟会跌多深以及他们的销售工作能做多好了。 就好比 2008 年和 2011 年宋卫平都抄底了,但是前者成功,后者失败一样,都是赌国家出手,结果却截然不同也很难准确预测。

最后说两句,第一句,我个人倾向于国家会选择第二种方案,因为如果第一种 GJD 又需要介入很深,但是即使是第一种也不会马上暴涨,还是得跟 2016 年初那样大家反复几次把仓位降下来才可以涨,可以先看看再说,如果是第一种,后面个股会分化类似 17 年,如果是第二种那么明年就有大机会了可能类似 12 或者 13 年初。第二句,政府已经发现了股权质押问题,估计未来会限制了,但是似乎还是没发现私募多了却不能做空会导致流动性风险,除非下一轮私募重仓股都是流动性极好的票(比如跟今年初那样重仓 50 ,虽然暴跌,但是没有流动性风险),否则未来只要行情差一阵子接着暴跌导致私募净值瞬间大跌的话还会出现流动性风险,还得 GJD 出手,股灾依然会层出不穷,扩大 A 股流动性将会是未来监管层十分重要的任务



PS:受到IOS版微信关闭赞赏功能影响,苹果用户可以扫描下图任一二维码随意打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