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7日,第八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论坛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发起,此前已成功举办七届。本届论坛以“跨学科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知识体系”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在多学科视角下总结和理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经验、比较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成果、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构建,并以此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积累、发展与沟通,凝聚中国国家治理的理论共识。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早稻田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高校师生投稿,与会的论文作者拥有多种学科背景。本届论坛收到了311篇投稿,较去年投稿量增长29%。通过组委会老师独立打分、汇总排名,最终接收了57篇论文进入议程,入选率为18%;议程容量较去年扩张了19%。除论文作者外,本届论坛面向国内外高校师生开放了线下旁听。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李辉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立华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王清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赵聚军教授等来自全球各高校的近百名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仕凯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分别代表两校,向与会师生和所有关心和支持论坛的同仁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两位教授充分肯定了论坛过去八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两位教授提及论坛在2016年的缘起,两校一南一北,携起手来共同搭建政治学学科交往的平台;如今两校经历了许多变化,但论坛却办得越来越好、规模也越来越大;平台最开始仅向两校的学者开放,如今也远远不再局限于两校。
陈志敏教授指出,今年论坛的主题是跨学科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知识体系,正当其时,意义非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要求广大学者应当以更开阔的视野和跨学科角度,探索研究发展的不同视角路径;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挑战与创新,更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治理实践的深刻洞察与总结。燕继荣教授认为,举办论坛的本意是将国家治理从概念变为理论,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全球化影响着主权观念,信息化冲击着传统地理疆域,数字化挑战人格化,在这一背景下,学者的工作更要注重专业化,论证和分析工具要经得起复杂事实的检验。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作了题为“以民本民主创造人类民主文明新形态:一个超越性思考”的报告。杨立华教授从民本与民主的会通出发,指出可以以民本的优势和积极内容弥补传统民主的不足或纠正其偏颇,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本民主”的概念。杨教授首先回顾了民本与民主两者在近代中国的百年争论,细致比较了两者的异同以及会通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民本民主一方面可由传统自身的韧性和无法割裂的客观事实来解释,而一个客观要求则是外来思想必须和传统对接才能在本土生根;另一方面,其生发出的人民本体论、人民目的论、人民认识论及在方法论方面的道德教化和文化功能,是其超越于传统民主的独有特征。
复旦大学陈周旺教授作了题为“全球性国家与新秩序时代”的报告。陈周旺教授首先以“全球性商品”引出了“全球性国家”的概念,指出全球性国家是一种基于政治影响力的、产生全球性影响的大国,进而又以国家兴衰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了统治成本这一常被忽略的现代国家的根本问题。他分析了从早期、中期再到晚近的全球性国家在“结构关联”与“结构脱节”两大视野之下的典型特征,进而认为“治理型国家”是未来现代社会可能诞生的一种国家类型,其塑造的是一个新的秩序时代,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秩序时代。
本届论坛根据主旨议题与收稿情况,设置了15个分论坛。
分论坛“1A:非洲国家建构与发展”
由复旦大学郑宇老师主持。曹一然同学将“发展型国家”理论运用至非洲发展研究,认为非洲国家面临的生存威胁可以倒逼其国内精英联盟、发展动力和国家建构的产生。张远同学通过对非洲国家首都的研究,探讨了作为殖民遗产的非洲首都与非洲国家央地关系和社会区隔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迁都对国家建设的影响。黄月同学以马格里布地区三国为研究对象,展现了殖民统治和独立进程如何导致后殖民国家军政关系演化出不同的发展路径。郑宇老师认为,汇报同学的研究主题新颖,研究视角规范,为非洲国家建设和发展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创新贡献,但在处理研究变量和案例选择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