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慎《春风香国图》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一生以梅茶为伴,诗赋、书画无不与此相关,即便到了晚年双目失明依然以此为乐。也正是茶的清苦和梅的傲岸,造就了这位书画家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和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才华横溢,命途多舛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
从小生活坎坷。他的家乡徽州府是一个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在那里,饥荒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他艰苦朴素的品质,也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汪士慎《花卉册十六开》(部分),绢本,清代,上海博物馆藏
幸运的是,尽管徽州府生活条件恶劣,却是一个文化繁盛之地。作为程朱理学之乡,这里的教育和思想水平在当时已十分发达。而汪士慎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不仅奠定了自己很好的儒学功底,同时也对金石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汪士慎《秋吟五言诗轴》,纸本墨笔,清代,上海博物馆藏
汪士慎《山茶幽兰图》,立轴,清代
出于文人的责任感,汪士慎参加了科举考试,但他却屡试不第,这使得本就对功名利禄缺乏兴趣的他彻底死心。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徽州府又一次遭遇了水灾,他的双亲也因此亡故。
忠孝竟无一能全的他备受打击,选择在书画中一解愁思,而这一画就是一辈子。
汪士慎《春风三友图》,立轴,纸本墨笔,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汪士慎《兰竹图》,立轴,纸本墨笔,清代,上海博物馆藏
为了谋生,汪士慎举家迁至当时最繁华的都市——扬州。在朋友的接济下,他在这里度过了十余年衣食无忧的日子。在48岁时,他买下了自己的房子,起名“青杉书屋”,此后在这里创作的书画,他都会自豪地题上“于青杉书屋”。
自此
,
他不问世事,一心扑在艺术创作上,使得他的书画有了非凡的成就。
汪士慎《紫藤竹石图》,立轴,清代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想放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不过五年,他的左眼便完全失明,这对于一位书画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命运并没有停止对他的捉弄,在他67岁时,另一只眼睛也失去了光明。这种悲凉的处境始终伴随着他,直到他74岁时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汪士慎《录元韩性过天衣寺诗轴》,纸本墨笔,清代,济南市博物馆藏
清爱梅花苦爱茶
汪士慎的一生有两大嗜好,一是梅,二是茶。
据说他的屋外种植最多的就是这两种植物,而它们也是汪士慎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汪士慎擅画梅是世人公认的,他笔下的梅清丽淡雅,给人以恬静之感,与同时期李芳膺的“铜皮铁干”之梅形成了鲜明对比。
汪士慎《墨梅》,立轴,清代
李芳膺《梅花》,立轴,清代
金农曾评价汪士慎的梅:“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尽管现在我们看到的
汪士慎的
遗作中,“繁枝”并不是最为鲜明的特征,但是疏影潇洒、冷香四溢却是毋庸置疑的。
汪士慎《墨梅》,纸本镜心,清代
汪士慎《梅花》,清代
汪士慎同样喜茶,他爱茶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曾在诗中坦言:“饭可终日无,茗难一刻废。”从中可见其爱茶之深。据说他在茅屋待客从不设酒,都是在树荫下的藤桌上置香茗一壶,瓷杯数盏,以茶代酒。书画家管希宁就是他的座上宾,二人意趣相投,时常将自己珍藏的好茶拿出来共品。而到了兴头上,他们还会吟诗作对,可谓乐在其中。
汪士慎《墨梅图》,立轴,清代
汪士慎《梅花》,立轴,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