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正在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12月19日,银联国际宣布与老挝国家支付网络二维码网络互联互通合作正式落地。
这是中国推动移动支付跨境合作的又一重要进展。但在提升用户跨境支付便捷性和效率的同时,跨境涉及到的的货币兑换、清算流程、合规等多方面因素又对银行背后的IT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也是近年来银行在拓展新兴业务时经常遇到的挑战:随着无感支付、数字货币支付、物联网设备支付等新兴场景的兴起,银行对数据处理量和速度的要求大幅提升、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和金融业务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之下,银行亟需更敏捷、更智能和更安全的核心系统架构来响应复杂场景的需求。一场围绕银行核心系统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技术革新已经势在必行。
主机上云,迫在眉睫
近年来,在全行业迈向全面云化的趋势下,银行也在开展将外围业务和部分核心业务迁移到云上。其中最挑战、最困难的部分,就是主机承载的核心业务。
银行核心系统也被称为银行的“心脏”。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通常依托主机来运行,即包含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在内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它承载着诸如客户账户管理、资金交易处理、数据存储等核心业务功能,也是中国金融服务大幅提升服务能力和交易效率的关键。一旦遭遇停机等问题,银行业务运转会即刻陷入僵局,进而在金融行业引发负面蝴蝶效应。
但银行核心系统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在银行能够实现如今的高效运转之前,中国银行IT系统建设经历了漫长的演进之路。
时间拉回五十年前。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金融行业还处于草莽时代。为居民提供存取款服务的机构还称为「储蓄所」,所有的交易都依赖于工作人员手工完成。直到1979年,中国银行在香港采购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脑主机,金融行业的这才真正开启了电子化改革。
此后,中国金融行业的电子化改革逐渐深入。全国电子联行(EIS)项目启动之后,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建立了内部联网系统,实现了电子化的行内清算。但这一时期各行之间的联网还停留在省市级。随着中国加入WTO,银行信息化系统也逐渐跟上国际步伐,从省市级的互联升级至全国数据大集中时代。
这也是中国银行业史上最重要的IT升级:国内几大行把各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由全国性的数据中心统一支持所有业务。如此一来,总行就能够完全真实掌握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能力都实现了大幅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银行核心系统也在随之不断升级。可以看出,核心系统对IT系统的处理性能、稳定性、安全性都有极高的挑战和要求。彼时,国内的IT企业仍然无法承担起这样高的要求,银行核心系统的唯一选择就是依托主机采用集中式架构进行建设,而唯一的满足条件的供应商只有IBM。
集中式架构在早期保障了银行核心业务的稳定运转,但当金融业务形态不断扩充,尤其是金融服务向移动化演变,这种架构扩展性不足、高并发应对能力不足等弊端也开始显现。
显然,金融行业需要更灵活、开放且敏捷的基础设施来支持核心业务数智化转型。正因如此,一些大型银行开始尝试探索主机核心系统下移到自主创新的开放平台,向云原生分布式架构升级。
国家政策也在这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要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银保监会也在《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把多中心多活、分布式架构、服务化、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能力建设的主要方向。
行业同样形成了主机上云的共识。2024年12月20日,华为云联合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成立“主机上云重点课题工作组”,共筑金融云上新核心。
攻克世界级堡垒
主机上云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它同时也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核心系统上云并不是简单的物理设备迁移,而是一项软硬协同、端到端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硬件、软件、安全、运维、调优和工具等多方因素。一方面,它要求云平台能够提供敏捷的响应速度和灵活的拓展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像传统主机架构一样满足高可靠、高可用、高可维的市场需求。
架构适配就是第一道难关。传统主机架构中,硬件和软件是高度集成的,特定的软件紧密依赖于专门设计的硬件来发挥作用。上云之后,原本适配主机的特定软件在与通用硬件结合时,就很难达到此前紧密无间的协作状态,也就失去了原有主机架构的高可靠和高可用特性。
这就好比原本整体浇筑的柱子更换为分散的砖块堆叠,其稳定性远不如整体浇筑,需要用水泥进行粘合。换言之,只有软硬协同的架构,才能赋予开放架构在具备敏捷性的同时,又具备高可靠、高可用的稳定性。
但这对云厂商的现有能力显然是一种挑战,现阶段云厂商大多来自互联网行业,并不具备成熟的硬件能力,同时具备软硬件实力的云厂商数量极少,导致银行在核心系统上云时选择受限。
另一道难关是运维。与主机架构下相对专业集中的运维不同,分布式架构涉及到多种开源软件、不同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对运维人员有更苛刻的要求。并且,由于分布式云原生系统是由多个节点和组件组成的,出现问题时很难快速定位故障点,恢复故障的过程也更加复杂,对大规模集群下的运维带来了极大困难。
同样棘手的还有系统升级。传统的主机架构升级时只需要少量单体升级即可,但由于分布式架构下涉及大规模集群节点升级,升级时长大幅增加,也为业务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银行核心系统维系的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运转,风险极难把控,相当于在飞行中更换发动机。
种种困难让中国金融行业意识到,只有通过系统化创新、软硬件协同,才能攻克主机上云这一艰难的堡垒,构建契合本土需求,兼具敏捷与稳健的主机新生态。尽管面临重重挑战,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都致力于开展分布式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并积极与金融行业展开产学研合作。例如,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课程,有科研团队还通过优化数据存储和查询算法,提高了金融数据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处理效率和可靠性,为大型机替换中的数据迁移和存储提供了技术支持。
企业同样也在加大研发投入,推出诸多适合金融行业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逐步实现金融基础设施的国产化替代。华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4年,华为发布的主机上云方案,正在成为众多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首选的方案。
通向全面智能化
2024年,华为成立主机上云军团,并集结公司内计算、存储、网络、云和中央研究院等各领域的核心研发资源,挑战主机上云这一世界级难题。
同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主机上云解决方案正式发布。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是国内云厂商中少有的兼具软硬件能力的厂商,这也决定了它更具软硬件协同优势。因此,华为主机上云解决方案并非对传统的方案的替代,而是通过软硬协同打造出高可用、易运维、更敏捷的云上核心。
据发布会介绍,这套方案不仅和主机系统一样高可靠、高可用,改变了过去云平台轮询的故障发现机制,从云平台被动感知升级到硬件主动上报,能够在两秒时间内迅速感知故障;同时还具备更大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能够通过云平台对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优化、协调和管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根据业务需求和变化动态分配。
目前,这一方案已在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落地。
光大银行携手华为云Stack,通过云硬协同深度调优,成功实现关键业务系统性能提升。当前贷款、支付、存款等核心业务即将迁移至云原生平台,从而加速金融领域在云端的创新步伐。
天津滨海农商银行选择华为主机上云解决方案,整合华为云平台IaaS、PaaS、DaaS三层能力,打造现代化的核心系统架构,实现多样化的敏捷业务开发及部署,应用开发上线周期缩短到数周,核心业务每秒事务数(TPS)总体提升20倍。
还有广发银行。一直以来,信用卡都是广发银行的王牌业务,但随着每年新增单量的增多,其原有数仓的系统算力与扩展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业务的飞速发展,也大大影响了用户体验,因此选择华为云GaussDB替换传统数仓集市。
经过三个月的生产并行,广发银行完成了新老数据平台的数据迁移和功能改造,为信用卡审批、客户管理、查询等业务流程提供了更高效的算力支持,批处理作业整体性能提升80%,平台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广发银行还基于华为云Stack构建了金融云平台,为全行带来数据个性加工、灵活分析、智能建模等数据服务,实现了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释放。
目前,在中国已有5家国有大型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超过30家城商农信银行选择与华为一起探索主机上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前IDC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3下半年)跟踪》显示,华为云在中国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位列第一,而华为云Stack已连续六年位居中国金融自建专属云基础设施市场年度第一。
这些银行与华为云合作推进的上云实践,正在为中国金融行业打造出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样本。越来越多从业机构已经达成一种共识:核心系统上云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构筑安全防线的当务之急——不仅肩负起守护居民钱袋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下,构建起一个既贴合本土运营实情,又接轨国际前沿水准的现代化金融科技生态。
这是中国金融机构的一次集体大转向——在为金融行业全面云化补齐最后一块拼图的同时,也开启了通向全面智能化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