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捉妖记》(制片人江志强)和《大圣归来》(制片人刘志江等)等电影票房的爆发,中国影视剧的决策权逐渐开始向更懂市场的制片人手中转移。
但与好莱坞制片人相比,中国制片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还没有那么强,还不能全面接替导演成为电影的灵魂人物。
今天,毒药君就以问答形式,为您呈现中国制片人的生存发展现状,重点报告在他们中间存在的10大雄起障碍。
制片人(Producer)一般指影视剧制片生产制作人。全权负责剧本统筹、前期筹备、组建团队(包括导演、演员和摄制单位)、成本核算、财务审核;执行拍摄生产、后期制作;主导宣发营销、申报参奖等工作。
中国影视界也有一个更加简单明了的说法:他们是电影或电视剧的最高管理者,全权负责“挑本子、找款子、组班子、卖片子”等工作。
还有人说,制片人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头衔,因为Producer这个词汇,是制造者的意思。因此,制片人应是企业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也是保证电影工业和艺术积累的中流砥柱。
1、按媒介不同划分,可分为电影制片人和电视制片人。
2、按节目内容划分,可分为电影制片人、电视剧制片人、电视栏目制片人、特别节目制片人。“特别节目制片人”指经电视转播的大型文艺晚会、大型演出、重大事件现场直播等各种大型活动的制片人。
3、按职能责任划分,可分为总制片人和一线制片人。“总制片人”的职能大致相当于美国的制片经理,他对制片管理在总体上进行宏观的把握和控制,不会介入制片的日常琐碎事务的管理。“一线制片人”主要负责利用所拨经费完成节目生产,从选题、策划到制作、审查,但一般不负责资金筹措和节目经营。
4、按自负盈亏划分,可分为委托型制片人和独立制片人。“委托型制片人”无需筹资、发行,不对节目制作的盈亏承担实质性风险,只负责摄制经费的包干使用,不超支,不超期,就算完成任务,同时对节目的制作质量负责。“独立制片人”则要从艺术质量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为投资者负责。
5、按工作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常任制片人和项目制片人。持续不断和重复的,称为常规运作(运行或操作),栏目制片人就属于“常任制片人”。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其它成果的一次性工作任务,称为项目,“项目制片人”就只负责某一项目的运作,完成以后就卸任。
独立制片人,一般来说,指在大片厂体系或主流商业电影制作体制之外,从事影片制作的制片人。
再细致一点的解释是:如果一个制片人发现很难通过制片厂得到支持,但仍觉得他的东西有拍的价值,就得寻找其他资金来源,组织团队将其生产制作完成,并进行有效的分发和营销。
一般来说,“独立”可以指任何不直接附属于主流电影公司的制作公司,也可以是小型工作室或者一个个体制片人。
中视影视执行制片人高东旭曾经撰文指出:首先,制片人是项目的规划者。他必须具有敏锐的嗅觉,知道今年的市场会喜欢什么类型的片子。同时他还会知道今年的政策鼓励拍什么样的片子。其次,制片人是项目的融资者和资金的管理者。再次,制片人是摄制团队的管理者,他要为手头的项目选择合适的导演,组建强有力的主创班底,搭建得力的制片组,对摄制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实施。此外,制片人还是项目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督促者和监控者。最后,制片人还是产品的营销者。最重要的一点,他必须具备乐观向上的性格、坚强的意志、经受风浪和抵抗挫折的毅力,平易近人的亲和力和领导力,这些品质对于一位制片人来说,也许比他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更为重要。
毒药君将其归纳为10个关键词:1、发现(好故事);2、评估(可行性);3、游说(投资人);4、组团(演导摄);5、督造(优质品);6、把握(平衡点);7、控制(超预算);8、后期(龙点睛);9、炒卖(定乾坤);所以他必须是:10、全才。
制片人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酬金,二是分红。这里主要指的是电影制片人。
著名电影人刘定坚曾经撰文算账:专业电影制片人合理酬金是100到200万左右,此外,在项目产生的利润超过了投资合理回报(一般为15%),制片人还将获得约30%的分红。以总投资2500万包宣发的电影计算,要是票房到了一个亿,分账约为3千多万,其它版权总收益保守计算是1千万,再加上植入广告及手游版权分红收益1千万,总收入是5300万。以一年运营计算,投资2500万该拿合理回报15%是375万。5300万減2500万再減去375万,余下纯利2425万,制片人占30%即727.5万,加100万酬金,等同说制片人搞一部片能有总收入827.5万。要是一年搞个几部呢?
而据毒药君了解,在好莱坞,制片人收入区间在25万-200万美元区间。新手制片人一年能赚25万美元,演员兼职做制片人也有75万美元的收入,当然还有一些年薪超200万美元的制片人,譬如杰瑞·布鲁克海默、斯科特·鲁丁、布莱恩·格雷泽和尼尔·H·莫里兹。而有过成功制片经验的演员会在制片人这一职位上挣得更多,亚利·桑德勒就凭借担当电影《长大成人2》的制片人挣了500万美元。
电影爱好者张小北曾经就此做出回答:
导演,理想状态下只负责艺术创作。但国内导演基本上就是包工头,所有没人管的事儿他都得管。
监制,其实就是制片人的一种,但内地沿用了香港电影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职位,主要负责平衡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电影的商业属性。
制片人,粗俗地说就是“攒事儿”的那个人,他负责将所有元素汇总成一个可执行的电影项目。国内之所以会出现“监制”这个职位,和国内的制片人在电影艺术素养方面普遍缺乏有关。制片人应该是商业和艺术都能进行掌控的。
出品人,理论上来说,他只看账本不看剧本。但有些国内的出品人会根据自己年轻时的未遂喜好试图去影响电影创作,或者塞演员(往往是女的)进来。
1、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中国处在娱乐时代,电影正在井喷阶段,投身影视产业恰逢其时。
2、要当电影的灵魂人物。未来发展趋势,制片人一定是一部影视作品的核心决策人,比导演和明星拥有更大的权力。他负责领导一大群热爱艺术工作者,为投资者赚取合理回报,滿足社会和观众的心灵需要。
3、影视产业是座大金矿。制片人是掘金人。82后柯利明曾经创造神话:2014年8月,成立不到5年的儒意影业,只拍了《致青春》《小时代3》《老男孩》三部片,就被上海中技控股15亿元收购100%股权。
4、更加看重智慧和能力。在这个行业,学历并不显得那么的重要。只要你能让投资人获得超值回报,明星、名导和资金都会追着你跑。
1、科班出身。第一步,报考影视学院或提供电影专业的文科学院,学习基础课程,参与实践项目,取得电影制片或电影研究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位。第二步,尝试取得硕士学位。虽非必须,但获得这样的艺术硕士学位会让你的事业更光明。硕士课程会包括电影创作和营销。第三步,参与剧组或相关影视机构,从基础工作干起,逐步成长。
2、半路出家。参与到学校或社区的影视和戏剧活动中,积累相关经验;自学或者进入一些短训公司,了解制片人的义务和责任,掌握应有的知识,获得推荐;找一份入行工作,可以先做制片助理或编剧,薪资、责任和权力都有限,但已具备成长空间;等待机会,鱼跃龙门,成为真正的制片人。
如是商业人士跨行,其商业运作经验复制克隆到影视行业,成功几率很大。但是也要充电,恶补影视知识。
3、导/演转行。演而优则制,或者导演式制片人,这几年在业内都是热点,也有都成功案例。他们进入影视行业时间较长、经验较多、资源较多、流程较熟,有非常难得的先发优势,但也有视野局限和知识短板。
制片人把项目的核心控制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掌握导演、剧组和作品质量,控制财务、创作、宣发、销售等全产业链,通过科学的制片流程,最大化的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这种制片机制就叫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是上世纪30年代在好莱坞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目前,导演中心制占据主导地位,制片人中心制趋势向上,还有一部分项目采取的是监制制度。
监制制度起源于香港上个世纪大制片厂时代瓦解之后、独立制片公司盛行的年代,随着香港电影从业者的北上被引入内地。监制对投资人负责,但同时又是导演与投资人之间的担保人,他协助导演处理财务和管理上的事宜,但又尽量不干涉导演在艺术上的创作。起到了润滑和纽带的作用。
监制制度更具灵活性,可伸缩,可调整,导演强时监制弱,监制强时导演弱,减少了由导演决定一切时项目容易失控的风险。当下国内电影投资规模不大,大部分都是在千万美元以下,票房是单一的市场回报来源,衍生产业和多渠道交易尚处于起步阶段,香港监制制度的改良版因被很多影人推崇。
凡影合伙人王义之曾做解答:中国之所以会形成导演中心制,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电影市场是以统购统销的形式存在的,各制片厂按照配额生产,由中影统一发行,各地省市级发行公司配合落地工作。直到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这种模式才被打破。
在只管拍不管卖、市场完全由行政主导的年代,制作单位根本不需要制片人,只需要管钱的制片主任就好了。制片主任服务于导演,说是以艺术为中心,其实难免会变成行政垄断在具体事务上的翻版。
在体制结构调整之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覆盖并没有马上提高。到近几年,因为商业地产的飞速发展和宏观政策的调整,才逐渐变得更趋向于市场化,但只是趋向于。行政调控的密度相对其他行业仍然偏高,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内生制度的成熟还需要时间,所以,“导演中心制”依然很普遍。
这是争议问题。总体来说,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制片人中心制,因为一部影视作品的核心决策人必须兼顾艺术和商业。
《伤城》、《叶问》、《刺陵》等商业电影的制片人芦涛就曾表示:制片人中心制更适合中国市场。对于早期的电影,在计划经济下,导演是最核心的,想拍什么就拍给大家看什么。而在市场经济下,更加需要制片人中心制来确保电影制作水准和繁荣中国电影市场。
“一定要将电影制作发行过程标准化。”麒麟影业CEO、《画皮》(1-2)等影片的制片人庞洪多次呼吁中国“大片”要像好莱坞一样采取“制片人中心制”。他说,一部影片的决策人,应该是对观众和投资人负责的人,有人推崇导演中心制,把制片过程神秘化,外界都不知道剧组在干什么,剧组动不动就超时超支,这是非常不专业的做法。
但是,也有意见说,刻意模仿好莱坞制度,盲目追求所谓的制片人中心制,往往制度无法建立,反而会增加了扯皮,甚至会导致外行指导内行,使得有才华的导演施展不了才华,影视作品越来越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由于中国导演和制片人经常打架夺权,于是,一批“制片人式导演”开始步入舞台。之前有张纪中等,现今有徐峥和赵薇这样的新导演。
“制片人式导演”具备市场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对观众有着更为理性的认知,也更为熟悉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态。他们不仅将艺术创意应用于制作中,还作为主力推动着整个电影的宣发营销工作,电影制作的出发点已经从个人喜好向市场需要的角度转变。
其实,不但中国,好莱坞也有不少牛叉的制片人式导演,如斯皮尔伯格和斯坦·李。
不少导演身兼制片人,不少知名演员如刘德华、范冰冰、吴奇隆、章子怡、林心如、黄晓明、赵薇、徐峥、刘恺威、杨幂等,也都转身做了制片人。
总体来讲,明星担任制片人,失败者少成功者多。
2009年,章子怡首次担任制片人的《非常完美》拿下近亿票房,让好莱坞“小妞电影”在内地有了成功移植的案例。
2011年,林心如首任制片人制作的古装大剧《倾世皇妃》不仅收视大热,更帮她捧来多个“最佳制片人”奖。
2013年,刘恺威的制片“处女秀”《盛夏晚晴天》首播成绩喜人,以平均收视6.4、最高收视率8.76的数值稳居收视冠军宝座。
而影帝刘德华却成为反面教材。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参与电影投资,投资并参演的《九二神雕侠侣》等四部电影票房不佳,其天幕电影公司1995年亏损4500万元港币。好不容易迎来了叫好又叫座的《疯狂的石头》,但同年投资6部电影,其他5部都赔了。
为了保证本子,章子怡反复和导演编剧研究剧本,还特意飞去美国好几次,就为了请一位好莱坞编剧出手改剧本。
为了搭建班子,杨幂不但圈来一众好友加盟,还在电影学院考察8名新人,蹲在学校和宿舍门口,把这些新人“抢到手”。
为了找到投资,偶像剧小生H,出道多年,后转型做制片人,为了拉到投资曾向投资方下跪表达诚意。任泉第一次投资拍戏,遭遇搭档中途退出,他独自承担下1500万的投资金额,不仅搭上所有身家,还把房子也作了抵押贷款。
为了控制预算,许多平日里大手大脚的明星都成了“吝啬鬼”。任泉亲自上批发市场为女演员淘衣服;何润东“在片场只要看到有盒饭没吃完,就会觉得很心疼”;《非常完美》杀青时,剧组开启香槟庆祝,其他人都为漫天喷洒的香槟泡沫欢呼,章子怡却紧紧用手捂住了昂贵的摄像机镜头。
1、赚钱多。大部分明星制片人都会参与影视作品的分成,数目绝对超出片酬。如果作为纯投资人,作品大卖,收获的经济利益更不是小数目。
2、谋发展。演员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寿命并不长,因此早做打算,在本身就熟悉的领域,换一个工种,开创出另一片天地。
3、自主权。制片人具有决策权,由此带来话语权,修本,抓人,加戏,顺理成章,也希望得到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
1、有人脉,降成本。 明星制片人贡献出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以较低片酬拉来圈中好友撑场,自然成本就降低许多。
2、有名气,好圈钱。 投资人如果对市场、剧本和艺术创作没概念,对大明星还是有概念的。比如范冰冰,做演员时的收视率摆在那里,做制片人后一直在赚钱。投资商觉得有保证,不见剧本都愿意给钱。
3、有粉丝,保票房。明星一般都会出演自己担任制片人的戏,同剧演员对宣传也会很配合。这不仅能令作品未拍先红,也是票房或收视率的有力保障。
1、经验不足,知识短板。制片人看似门槛低,实则专业性很强,要对商业市场非常了解,要对题材把握精准,要有很高的创作能力。并非有钱、能拉来钱就可以做。一些明星就因为经验不足,赔了个血本无归。
2、表现欲强,过于自恋。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在《倾世皇妃》中,“老大不小”的林心如一秒钟变身倾国倾城的天下第一美女,霍建华等大帅哥无不为她痴迷,被网友狂批“太自恋了”。
3、权力过大,破坏和谐。甚至产生剧组内耗。李晨和张译就对陈思成在拍摄《北爱》时将程峰(陈思成饰)和沈冰(佟丽娅饰)的感情线过分突出、及宣传期过分突出自己而不满,原本一条心的兄弟因此成为陌路。
4、精力有限,难免偏差。制片人要全面负责,事无巨细,样样操心,而不少明星忙忙碌碌,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难免出现遗漏和偏差。
因此,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明星制片人只应成为个案,不应成为趋势。
与欧美特别是好莱坞制片人相比,中国制片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还没有那么强,还不能全面接替导演成为电影的灵魂人物。毒药君以为,中国制片人或多或少存在以下10大雄起障碍。
1、依附导演。甚至完全被导演架空。离开导演就一筹莫展。如张伟平与张艺谋,二张PK之后,一张(艺谋)还继续活跃,一张(伟平)已销声匿迹。
2、不看剧本。或者浅尝辄止。他们认为,读剧本那是导演和演员的事情。殊不知,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好剧本,才是一部影视剧和一个制片人成功的开始。
3、缺乏洞见。不研究政策,不熟悉风向,不知道观众需要什么,对影片质量和市场前景缺乏独立判断力。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4、看人不准。见谁红就去抢谁,而不顾这些演导人员的特长和定位,更不顾其与故事是否匹配、与对手是否合拍、与团队是否融洽。更恶心的是塞自己的人。
5、资本玩票。有的人出钱几年拍了一两部电影,就自诩为“资深制作人”,其实不过是刚刚下水,还不知道水有多深呢。
6、知识短板。某方面能力极强,就拼命的管好这一块,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某方面知识极弱,又不愿意补课,或弃或松,总会出现漏洞或者偏差。
7、甩手掌柜。找好钱,组好团,就啥都不管了。殊不知,一个好的制片人,不在片场,就在市场,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否则,权必旁落,钱必多花。
8、疯狂炒作。把不准观众的脉,看不清前方的路,企图用毫无节制的炒作制造一股超级旋风,把市场和观众都卷进来,结果,都是自己和自己在玩。
9、一味模仿。甚至抄袭。完全没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跟在人家制造的热点后面,炒冷饭,捡垃圾,看见好的东西就千方百计把它搞成自己的。
10、落后时代。不上网,不用微博微信甚至电子邮件,因此,不能很好的传递信息,不能及时与人达成沟通,好多好事情都耽搁了,好多好项目都错过了。
热 门 文 章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
✦ 高晓松:去你的“老子贵”,陈凯歌早该没戏拍才对!✦
✦《余罪》常书欣:小说牛逼,编剧二逼,剧情傻逼 ✦
✦ 好莱坞编剧教父为中国电影挑出16个致命缺陷 ✦
✦ 独家策划:中国电影人最喜爱的100部电影 ✦
✦爱奇艺VP张语芯:就爱做大戏,部部是爆款✦
✦ 他是中国第一编剧,也是贵圈第一毒舌✦
精 彩 回 顾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
CAA | 漫威 | 宫崎骏 | 毛片儿
常书欣 | 方励 | 郑宸 | 罗杰·科曼
诸葛小花 | 周铁东 | 非行 | 张昭 | 张恩超
郑志昊 | 柴鸡蛋| 幕斯| 苏晓| 韩志杰
甘薇 | 侯鸿亮 | 张语芯| 戴莹 |白一骢 | 梁振华
毒药小视频 | 9月摘评 | 毒药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