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桥是中国最早的跨外海大桥,我们熟知的著名大桥多是学着它的经验逐渐起步的。它建在多风多浪的东海之上,为了躲台风,大桥先在工厂造了一半;为了对抗水流波浪,大桥采用预制钢管桩打入海底,再将桥墩承台架设其上。
2015年,上海港以超过3500万标准集装箱的吞吐量远超第二名新加坡,名列世界港口第一,对这一天文数字般的货物吞吐量贡献最大的是崎岖列岛。
十五年前,这些小岛上没有电力,没有淡水,更没有交通,能够“点石成金”,让这些荒岛成为洋山港的核心区,肩负起深水港重任的,是中国最早的跨外海大桥——东海大桥。
(东海大桥)
1它是国内跨海大桥们的爸爸
东海大桥,起始于上海浦东新区,横跨杭州湾北部海域,终到小洋山岛,全长32.5公里,大桥于2002年6月开工,2005年5月竣工,总耗资71.1亿元。
东海大桥将小洋山岛与上海市区连接起来,港口只需要修在地质条件坚实、水深充足、对市区影响小的小洋山岛上,再通过东海大桥输送到大陆上即可。有了东海大桥作为纽带,这些小岛就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
(中国著名的跨海大桥们)
东海大桥曾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一号工程”,事实上,它确实是中国跨外海大桥最早的“一号工程”。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世界名桥,开工和竣工时间都在东海大桥之后,并使用了大量东海大桥建设时成熟的技术。换句话说,这些伟大的工程都是学着东海大桥的经验逐渐起步的。
2跨海大桥的标配技能:防腐+防撞
海洋桥梁与陆地桥梁所处的自然环境十分不同,施工和设计难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防腐。
跨海大桥通常由钢筋混凝土建成,混凝土中的水泥硬化后主要含有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等碱性物质。而海水中的硫酸盐、氯盐会与这些物质相互作用,破坏混凝土的结构,并暴露出钢筋。
(行进在东海大桥上)
随后,这些盐类就会与水和氧气联合,迅速腐蚀这些失去保护的钢筋,使得桥体遭受重大破坏,这些都是内陆桥梁很少遇到的问题。在中国东海海域多发海雾,海雾中的盐分包裹桥梁,使得桥梁整体——即使是远离海水的桥面和桥墩上部都面临严重的腐蚀问题。
此外,与桥墩位于岸上的内陆大桥不同,跨海大桥动辄几十公里,桥墩数百根,受到船只撞击的威胁必然存在。面对海洋中动辄几十万吨巨轮的撞击,海洋桥梁的桥墩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撞保护,如优化桥墩外形、采用抛砂石护底、人工岛防撞等。
(东海大桥的夜色)
此外,海潮、海流、台风、泥沙……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海洋桥梁的施工。东海大桥作为中国外海大桥的先驱,就必须要把这些雷挨个摸一遍。
3为了躲台风,大桥先在工厂造了一半
海洋桥梁的施工受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东海大桥所处的水域,每年受台风、雷暴、海雾及其它灾难性气候影响的时间长达125天,可在固定平台上作业的时间只有240天。
然而,东海大桥是整个洋山港工程的控制工程,没有这座大桥,小洋山岛上的货物无法运到大陆上,港口施工的各项物资也很难从大陆运到岛上,因此,东海大桥必须先于港口的其它工程建完。为保证工期,每一个可以作业的时间,建设者们无论严寒酷暑都会在前线作业。
(东海大桥非通航段预制墩身)
除此之外,项目部还采用了预制安装的施工工艺来辅助建设。重达280吨的桥墩预先在工厂生产出来,海运到施工场所,再使用上海海上救捞局的1000吨“勇士”号浮吊进行吊装。
使用预制桥墩不仅可以节省现场工期,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大桥组件的质量。在工厂中对构件进行预制,可以使桥墩更加致密,微裂纹更少,在未来使用中更不容易受到海洋环境的侵蚀。
4“定海神针”让大桥放心“冲浪”
跨海大桥建设最核心的技术,是“对抗”波流的技术。跨海桥梁承台常年承受较大的水流波浪作用,而且水流、波浪力的作用不单一,长期作用会对桥墩施加疲劳荷载。
工程中采用的预制桥墩质量虽好,但上海的外海海底尽是松软的淤泥,在海浪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松动甚至倾覆。因此,工程中采用了预制钢管桩打入海底,再将桥墩承台架设其上的方法。
(钢管桩的施工效率远胜混凝土桩)
然而在海洋工程中,由于海水腐蚀,人们很少采用钢管桩这种极易受到腐蚀的结构。因此,工程采用了铝-锌-铟-镁-钛牺牲阳极与涂装重防腐涂层联合保护的措施。一方面将钢管保护起来,另一方面用阳极合金“李代桃僵”,让钢管桩的寿命大幅延长。
此外,桥墩的形状选择也是一门学问。为了配筋方便,通常会将桥墩做成方形。但经过计算,使用圆形承台可以降低约21%的波流力。因此工程设计了圆形作为承台形状,而其上不受波流力作用的部分则保持方形截面。
(不同结构形状的水流力荷载)
5大桥是一截一截长高的
(东海大桥的通航段——颗珠山大桥)
在风浪中建造东海大桥高达100.7米的结构是个巨大的难题。要想直接用塔吊将材料和模板吊到这么高的地方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工程中采用了爬模法进行施工。
所谓爬模法,就是让模板在一段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沿结构向上爬升,以供下一段混凝土的浇筑。在颗珠山大桥的桥塔结构中,考虑到塔柱的上下段截面不同,模板上装有专门的造型木用来调节截面尺寸。在爬模的帮助下,桥塔每节浇筑4.5米,只需7天就可以完成一节的施工,爬到下一节继续施工。这样只要半年,桥塔的主体就能浇筑完成。
(爬模示意图)
为了使钢筋、模板和斜拉索的空间位置定位稳定方便,在塔柱中还创造性地设置了劲性骨架。施工证明,利用劲性股价经过初装和精调两次控制定位安装索管,可以让索管的位置准确,斜拉索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2005年5月5日,东海大桥建成通车。从此,洋山这座曾经的荒岛正式成为了上海国际货运港的一部分。洋山港的货物吞吐量从2005年的210万标准集装箱增长到如今的接近4000万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枢纽——东海大桥。
作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正寻求战略升级。「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专栏,力邀行业权威、资深玩家,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
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稿件一经刊用,将提供千字800元的稿酬。
编辑 | 李祖希
点击阅读全文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