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术新闻中文版
《艺术新闻/中文版》每月带来第一手全球艺术资讯和专业声音,也是国内第一份数字版和印刷版同步上市的艺术媒体。数字版“艺术新闻”已被App Store主力推荐,并迅速成为下载量排名第一的艺术类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3 天前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术新闻中文版

算法艺术先驱哈罗德·科恩与他发明的制图系统AARON:谁才是拥有原创力的艺术家?

艺术新闻中文版  · 公众号  ·  · 2024-06-19 20:24

正文




哈罗德·科恩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1979年

©Harold Cohen Estate

撰文  王佳妮

编辑  杨曜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于2024年为艺术家哈罗德·科恩举办了名为 “哈罗德·科恩:亚伦” (Harold Cohen: AARON)的个人回顾展。 哈罗德·科恩被广泛认为是计算机艺术、算法艺术和生成艺术的先驱,出生于1928年的他从六十年代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智能工具与计算机软件生成绘画图像。他发明了著名的制图系统AARON,并在之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改进、加强这款软件的功能,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出与人类艺术家作品精湛水平相当的艺术作品。AARON系统也由此成为史上运行时间最长、持续维护的人工智能系统之一。 展览根据科恩的创作时间线与AARON系统的发展脉络,分为“AARON初探”“具象阶段”“花朵与人像”三个部分。


在成为一位探索智能绘画工具与技术的工程师之前,科恩首先是一位画家,并在绘画领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他曾接受正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在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艺术学位,又先后在伦敦坎伯韦尔艺术与工艺学院和诺丁汉大学任教。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的作品陆续在纽约和伦敦的画廊展出。1964年,他代表英国参加了西德卡塞尔文献展。1966年,科恩与其他四位英国艺术家的作品《Vigil Completed》被选中作为英国新生代艺术家的代表参加了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哈罗德·科恩,《Vigil Completed》,1966年

图片由伦敦泰特美术馆提供,©Harold Cohen Estate

1968年,柯恩离开伦敦,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州分校担任为期一年的客座讲师。但这原本计划仅一年的加州之行成为了柯恩的艺术生涯的重大分水岭,直到2016年去世,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加州。在一次2010年的演讲中,他回忆起初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时一件被他称为“偶然事件”的往事:“当时我从伦敦来到这里新成立的视觉艺术系。到达后几天,有人介绍我认识了音乐系的一名研究生杰夫·拉斯金( Jef Raskin),他提出教我编程。这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因为我并不认识这个学生。我没有主动开始谈话,也没有想从他那里获得什么。他看起来只是渴望向任何不是计算机科学家,但又愿意听他讲课的人教授编程。回想起来,我接受他的提议的决定似乎有点奇怪。在1968 年使用一台计算机意味着 IBM 卡会在机器中缓慢运行,而它的性能会比今天的笔记本电脑低上数百万倍。你可能要花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才能确定你的一张卡上少了一个分号。为什么一个理智的人会放弃自己热火朝天的事业——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一直处于伦敦艺术界的中心——去玩一些没有前途的东西,好比锁在空调大厅里、操作员办公桌后面的巨型玩具?”


“哈罗德·科恩:亚伦”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24年

图片由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提供,摄影/Ron Amstutz

不过,这在当时的柯恩看上去有些荒诞的尝试很快点燃了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编程这个在他看来如同一场大型游戏的活动迅速给他带来巨大智识上的乐趣。他开始深入研究计算机。1971 年,他完成了一个绘画系统的开发,并在秋季联合计算机会议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该系统的论文。此后不久,他受邀在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展示该系统及其部分作品。这些早期的演讲和论文引起了艺术界和科技界的关注,科恩被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SAIL),在那里他花了两年时间在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艾德·费根鲍姆(Edward Feigenbaum)等人工智能学者的指导下研究绘画系统。在之后,他将这套绘画系统命名为AARON,并在整个七十年代期间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AARON系统的创造中。


使用AARON软件绘制不同时期图像的绘图仪(active plotters),由Bantam Tools制造; 图片由 Bre Pettis 和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提供,摄影/Ron Amstutz

AARON最初的程序并不复杂。柯恩定义了一些规则和形式,计算机将它们组合成图画,然后使用绘图“海龟”——一个配备有记号笔的小型机器人——将它们画在纸上。在展览现场,博物馆再现了柯恩制造的两版AARON绘图机。这两台绘图机的机械手可以进行单色的线条输出,其在展览期间创作的作品也被悬挂在展厅里。 柯恩的儿子保罗·科恩负责这两台绘图仪的再现,他现在是匹兹堡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主任,也是一名人工智能研究员。


哈罗德·科恩,《Untitled (Amsterdam Suite)》,1977年/1978年, Robert and Deborah Hendel捐赠

图片由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提供, © Harold Cohen Trust

AARON初期的绘图能力还较为有限,只能绘制黑白的线条,常常需要柯恩的人工协助与补充来完成一件作品。例如在展览中展出的一幅名为《Untitled (Amsterdam Suite)》的抽象线条作品,其实是柯恩将AARON产生的图像通过制作石版画的方式实现,并亲自手工着色。 AARON在这个时期的创作还带有比较清晰的、柯恩之前手绘作品的痕迹,这些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美洲原住民的岩壁画和儿童绘画的启发。


哈罗德·科恩,《Untitled 》,1982年, Robert and Deborah Hendel捐赠; 图片由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提供, © Harold Cohen Trust

对于柯恩来说,创作AARON的过程也是对于以规则为基础的图像创作方式的探索,包括如何设置这些规则来区分图形和背景,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相接触时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区分开放与封闭形状等等。在晚年时期,柯恩回忆自己创造AARON的深层缘由其实和自己六十年代事业如日中天时所产生的思维转向有着紧密联系。他开始思考艺术创作是否需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持续、分分秒秒的决策,如同在那个年代大多数艺术家所选择的一样。然而柯恩想要知道,是否可以设计出一套规则,然后通过不假思索地遵循规则创作以得到一幅艺术作品。 他在196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代表英国展出的画作《Vigil Completed》里,就已经存在对于这一理念的探索。


哈罗德·科恩, Coming to a Lighter Place 》,1988 年, Robert and Deborah Hendel捐赠; 图片由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提供, © Harold Cohen Trust

他在一次演讲中说:“1966 年时,我根本没想到两年后我会得到一种语言,可以清晰无歧义地表达这些规则;更没想到它可以通过设计执行一台机器得以实现。” 1979 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SFMoMA) 举办了一场名为“绘画”(Drawings)的展览,展出了一幅由 AARON 绘制并由科恩手工上色的 100 英尺长的壁画,以及一只在博物馆地板上创作图像的代号为“乌龟”的绘图仪。


哈罗德·科恩,《Untitled (Amsterdam Suite)》,1977年/1978年, Robert and Deborah Hendel捐赠

图片由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提供, © Harold Cohen Trust

柯恩一直试图将画家的认知过程编入他的算法中,模仿画家理解线条、形式、颜色与空间关系的工作。AARON的版本在不断迭代,柯恩也一直在转换使用的编程语言,从最初使用的FORTRAN,到之后的C语言,再到九十年代之后的Lisp。 AARON的制图能力也逐渐提升,绘制的图像变得更为复杂,并开始具有具象形态。柯恩为AARON的知识储备增加了更多规则与形式,包括日常物品、植物、岩石和人物。柯恩也在尝试不同的将AARON的画作转化到画纸上的技术,“乌龟”逐渐被机械臂取代。 1995 年,科恩推出了 AARON 的一个版本,它不仅可以绘制图形,还可以为它们着色。该系统长近 8 英尺,宽近 6 英尺,使用真空吸盘将纸张固定在原位,同时机械臂绘制图形并为其着色。


哈罗德·科恩, AARON KCAT》,2001年, Digital Art Committee出资收藏; 图片由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提供, © Harold Cohen Trust

AARON 创作图像的方法与近几年开始流行的人工智能软件(如 DALL-E、Midjourney 或 Stable Diffusion)有根本区别,这些软件使用经过训练的算法将图像与文本描述关联起来,并根据用户的文本提示从现有图像生成输出。 而AARON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较早期版本的人工智能:它更多地依赖柯恩为它制定的规则来完成任务来处理其知识体系,并模仿人类的决策。


AARON系统创造出的画作与当今的人工智能制图软件所生成的图像相比,无疑有着更加明显的作者身份。柯恩在生前曾称AARON是“另一半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