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男友恋爱几年,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结果与对方父母相处了一段时间,头都大了。
他家马桶水箱盖子没了,马桶圈没了。这也没啥,东西用久了嘛。
结果有次老太太蹲着脚一滑,整个人摔在马桶里,人摔成尾椎骨折,还被撞碎了的马桶割得全身是血。
后来马桶不得已还是换了,不过小区里刚好建了免费公厕。
结果大冬天半夜,老爷子内急,匆匆跑出去,结冰的台阶上又一个脚滑,摔成手腕小腿都骨折。
又两万多送给医院,不知能交多少年的水费了。
老爷子不知道从哪弄来个淘汰的净水器,舍不得师傅上门的200块安装费,找来个也不懂行的亲戚糊里糊涂给安上了。
结果有几天两口子不在家,没接妥的管子脱落,活活漏了两天水,把楼下邻居家都泡透了。
省下2百,却赔了人家2万。
据作者自述,前男友父母都是退休教师,其实也不差这点钱,但就是习惯了这样能省就省、乃至折腾自己。
这是一个匿名作者的诉说,我们当然无从考证故事的真伪,但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人都犯过这样的糊涂。
很多老一辈因为过去的经历,即便现在已经脱离了贫困,也不舍得过好日子。
有个老太太买了筐梨,因为怕浪费,先挑烂掉的一只吃。
第三天、第四天......都是如此,放着好的吃烂的,吃了烂的烂好的。
到最后好好的一筐梨,一只好的都没吃到,肚子还吃坏了。
说起来是为了节俭,结果省的是最小的钱,受的是最贵的罪。
追问之下母亲不得不承认,冰箱里的肉有点变质发臭了,她舍不得扔,于是加点醋掩盖味道,还抱怨说怎么就被发现了。
朋友差点没压住火,得亏没含糊,不然一家五口恐怕都得进医院。
家里没人抽,为了不浪费,自己点上咳咳咳地抽完了。
之前新闻上还看过一个上海阿姨,魔都坐拥4套房,两口子每月退休金+收租有2万8。
捡得家里蜈蚣老鼠引来一窝,房子、身上都发臭,女儿都不敢带外孙来,邻居被臭得也苦不堪言只能报警。
好多老一辈太节省了,节省到有点像是在变相虐待自己。
虽然想来挺心酸的,但看着他们忍受的是最不值得受的苦,浪费的是最该好好享的福,当儿女的能不气么。
这个词最开始是一个玩笑:“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要把别人的伞撕烂。”
但不少父母还真是这样:因为自己是穷过来的,所以相信苦难磨砺的孩子才能成才。
看看对90后、00后的评价就知道了,都没逃过被叫“垮掉的一代”。
所以他们养起娃,特别推崇苦难教育。
问怎么回事,儿子说自己只坐1块钱的普通公交车,但那天来的都是2块钱的空调车,他就一直等,足等了半小时。
但多的是家长热衷于这种没必要的吃苦,美其名曰历练。
高三时爸爸偶尔会带饭到学校看她,而且每次都要拉她到食堂外面吃。
大夏天的,坐外面就是喂蚊子,她一腿的包,想回有风扇的室内。
没想到爸爸生气了:“老想呆在舒服的地方,以后不是每一次都有风扇的,没有的时候怎么办?”
从小父亲都是冰箱里塞着冰冻许久的肉,不吃,顿顿吃剩菜。
三伏天有空调,不开,要拉他一起喝热茶,说出汗能解暑。
直到他自己也到了中年,有天看着用到毛都快掉了的牙刷,突然发现这么多年学着父亲凡事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
不仅丧失了想过更好生活的欲望,也没有成父亲口中的“人上人”,还是在最辛苦的岗位上摸爬滚打。
来源:电视剧《家有儿女》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穷怕了”,所以很多人对吃苦的误解有点太深了。
忍饥挨饿,严寒酷暑,浪费精力,身体受罪,这不叫吃苦,叫受穷。
你比别人更耐得住劳筋骨饿体肤,充其量也就是比别人更能受穷而已。
又坐车换店,终于找到三块钱一斤的,兴高采烈回家了。
但日子过得更好了吗?倒是搭进去路费体力和一上午的时间。
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你执着于无意义的艰辛而筋疲力尽,哪里还有精力想着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创造更大的价值呢。
“在我们今天的丰裕社会,吃苦的本质,变成了长时间为一件事情聚焦的能力。”
而是为了一个目标,能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脑娱乐,在任何诱惑下都能
保
持专注的苦
。
是不管多远的路,忍得住寂寞,熬得过时间,日复一日
坚持
长期主义的苦
。
是哪怕做着最普通的工作,也能用心钻研,不敷衍差事,
把每件事做到极致的苦
。
更是无论环境怎么变,依旧能严格要求自己,始终自律的苦。
生活的苦难,会被疲芳麻痹,被娱乐转移,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