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11日,苹果公司终于将中国本土化创新“打赏”写进条款,并作出规定:App内打赏属于“应用内购买”,必须使用苹果官方支付渠道——APP内购,并向苹果支付分成;而且相关应用不得采用其他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方式让消费者使用苹果之外的支付渠道。这也就意味着,苹果将从赞赏功能中抽取30%的提成,也就是“苹果税”,如果拒绝执行则有可能导致应用下架。
苹果在开发者网站上更新的《App Store审核指南》中指出,如果开发者想在iOS软件提供下述功能(比如用户订阅、游戏内虚拟货币、游戏级别、获取高端会员内容、或者提供完整功能版本等),则开发者必须使用软件内购买。
iOS软件可以使用软件内购买来让消费者面向数字内容的提供者支付“小费”。在这之前,在iOS端,苹果要求,无论在何种App购买音乐、小说还是视频,都只能通过苹果App Store的支付渠道购买(也就是“App内购买”),但规定并未涉及“打赏”。
对此微信给出强烈回应,直接取消了打赏功能,而其他一些APP如今日头条、知乎、映客等,则是改变了“打赏”支付方式。
在抽成打赏的同时,苹果公司还推出iOS个人转账业务。外媒报道称,这项业务将在今年秋季推出,不过用户如果在转账过程中使用的是信用卡则需要额外支付3%的手续费,该标准和竞争对手Venmo、Sqaure Cash一样。
如果不想支付这部分手续费,用户可选择借记卡进行转账。不过即便如此,Apple Pay也很难和国内的支付宝、微信在支付职场的地位相抗衡,即便后两者在用借记卡转账时会收取手续费。
正是因为在中国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转账(借记卡)需要手续费,因此苹果即将推出的iOS个人转账业务,大有进攻移动支付市场的意味。
在国内极速发展并占据大半江山的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已经让苹果感觉到了危机感。与前两者一样,苹果也在试图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植入支付产品。
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初期,银行和银联最初对其抱有很大期望。一度认为这种新型的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支付可以帮助银行和银联对抗二维码支付。归根结底,各种手机Pay,如三星Pay,iPhone Pay,华为Pay,都是手机厂商与银行和银联的合作,只是一种电子支付手段,但最后结算的通道还是银联。
由于NFC对硬件要求高,需要有基于NFC的闪付技术的新POS机才可以刷各种手机Pay,这导致手机Pay用户的使用体验大大降低。
从去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苹果推出Apple Pay服务进军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但是发展一直乏善可陈。
在中国,移动支付已经非常普遍,收款方仅需要打印一张二维码便可以完成收款。但对于Apple Pay来讲,它不仅要求用户必须有一台iPhone 6以上的机型且需要iOS9.2或以上的系统,还需要商家有支持银联闪付的POS机。
Apple Pay支付的硬件门槛较高,且不符合中国用户的支付习惯,因此完全不是支付宝和微信的对手。
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原因在于便捷性,所以对于并不依托于POS机的微信和支付宝,“便捷”成为了其最显著的优势。微信、支付宝不依赖于外加设备的交易模式也让其对比Apple Pay具备更大的便捷优势。
据易观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占比达50.42%,腾讯旗下财付通(微信支付)的38.12%名列第二,两者轻轻松松占据了将近90%的市场份额。而Apple Pay,目前看来可能1%都不到。
今年的WWDC上,苹果宣布将iMessage与Apple Pay相结合推出的转账功能,并采用相机作为承载二维码扫描的工具,欲以此抢夺二维码支付市场。并且在6月6日,摩拜单车也对外宣布接入苹果支付服务,用iPhone相机直接扫描二维码就能解锁单车,还可以使用Apple Pay充值车费和支付押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苹果似乎也在借鉴微信和支付宝的打法,将不局限于POS机,而是开拓更多的线下使用应用场景。
尽管苹果仍旧在支付上无法和中国本土公司抗衡,但与此同时又同步在“应用内购物”上做起文章,也让苹果的目的看起来“并不单纯”。
在“打赏”这一新鲜事物上,苹果公司和中国开发者有不同理解。苹果并不认为打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达欣赏进而转账的方式,而认为,这是读者购买文章阅读的销售行为。
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创新,打赏是互联网新兴的一种非强制性的付费模式。完全用户自愿,相比广告等盈利模式不影响用户体验。
打赏功能从去年开始,在微信、映客、今日头条等中国互联网产品火速开通,用户如果喜欢作者和主播发布的内容,会根据心情给一笔费用不等的“小费”。美国直播应用都没有打赏功能,而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Facebook目前也只允许主播在直播中展示广告且保留55%的广告收入。
微信早前顺时推出“打赏”的举措,不难看出,一方面可以鼓励用户创造更多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朋友圈的活跃度,持续为朋友圈制造话题性和传播性。生产者可以通过打赏获取最直接的经济回报,用户通过打赏鼓励优秀内容生产,而平台方通过双方互动保持活跃度,听起来无论对于平台方还是内容运营方,微信“打赏”对于上千万的公众账号的运营者而言,都是百利之举。
4月19日,微信在其官方公众号微信派上发布消息显示,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打赏功能关闭,但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的打赏功能不受影响。微信团队还提醒,用户在iOS版微信查看微信公众号文章后,仍然可以通过二维码转账的方式对公众号表示支持。
微信声明将苹果和微信在“赞赏”功能上的不同理解公开化,同时苹果在中国打击打赏功能的系列行动正式开始。微信表示,经过与苹果方面长期沟通协调,最终选择对iOS版微信赞赏功能进行调整,对此造成的不便深感遗憾。
过了一天后,微信又发布官方通知,宣布紧急对19日下午上线的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个人转账功能进行关闭。这意味着,微信iOS版彻底关闭打赏功能,二维码转账也不能用了。
随后,苹果对此发表的评论称,打赏功能并不是苹果逼停的,微信本来可以跟其他app开发者一样,用app内购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打赏他们的公众号。而且苹果还强调,App Store生态对所有开发者的要求均是一样的,包括微信这种已经有8亿用户的App,无论是谁,公平原则一致,都不会开特例。
其中的关键,依旧是抽取微信打赏的30%提成。
如今,在苹果这项规定推出后,微信所幸关闭了打赏功能,而今日头条、知乎、映客等多家媒体平台已经在近期改变了用户赞赏的支付方式。
另一方面,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利润持续下滑,消费者对iPhone的需求降低,而App Store是苹果当前最重要的服务产品,每年给苹果以及全球开发者贡献了数千万的收入,从用户打赏中收取分成,也成为增加苹果收入的一项途径。
此前,就曾有报道认为,苹果此次规范中国市场的应用与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有关。
据苹果2017最新财报显示,在苹果的全球主要市场中,中国区是唯一下跌的区域。截至目前,苹果中国区营收已经连续5个季度下滑。
另据IDC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从两年前同期的16%下降至9%,第一季度iPhone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滑,位列第四,前三名被中国本土品牌华为、OPPO和vivo包揽。
虽然苹果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下滑,但据App Annie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占据iOS收入排行榜第一名,超过2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游戏,其次是社交类应用。
显然,中国市场已然成为了App Store营收的重要力量。
因此,无论是转账业务,还是打赏抽成30%,看起来并不是为单纯为了增收。
对于此次苹果对腾讯“开战”,强硬要求微信执行苹果新规,而微信方面最终选择关闭了公众号赞赏及二维码转账功能之后,舆论沸沸扬扬。苹果的行为媒体比喻为“哪怕你要为喜欢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一杯咖啡,苹果也想先喝一口”。
不少网友表示,打赏原创、好文章、主播本就是鼓励更多优质内容,是对内容提供者的一种赞赏行为,也是一种消费者自愿行为,而苹果不但没有在打赏过程中提供任何特殊服务,现在却来变相收取“保护费”?
但也有网友表示,相较于开放的安卓生态系统,iOS系统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管理高效、高流量的平台,向苹果支付一定的费用也是在情理之中。
而《华尔街日报》近日发表文章表示,苹果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中国消费者宁愿换掉iPhone,也要使用微信。报道称,“根据大众新闻网站头条(Toutiao)的一项调查,过去一年,中国约一半iPhone用户已换用Android系统手机。”如此看来,无论情感上还是理论上,似乎站微信的人更多。
一个是移动电子产品的国际名牌、当红“街机”,一个是在国内市占率数一数二的社交软件,两方会不会小事化大,就此交火?苹果对软件购买如此“一刀切”有没有垄断嫌疑?微信默默下线打赏功能是不是在“憋大招”?消费者最终会不会面临“二选一”?两大巨头的互联网战争,仍然吸引了大批网友热烈围观。
可以预知的是,对于偌大的中国市场和逐步崛起的国产手机,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内容还是平台上,苹果都不会轻言放弃。苹果大肆“叫板”微信,是否只是其在中国区战略的开始,未来苹果还将为此做什么,一切都不得而知。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