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字版
hello 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极客励志脱口秀节目科技相对论,我是王自如。在正式开篇正片之前呢,先给大家讲一个小小故事。
在遥远的加勒比海,有一个叫做波多黎各的地方,这个波多黎各所处的位置特别尴尬,基本上每年都会有飓风光顾,而且每一次的飓风 BOSS 都是满血状态,咱们的“山竹”上次擦边过深圳都差点成为世界末日了,更别说满血状态的飓风 BOSS 迎面撞击,所以说它这个地方其实特别惨。
2017 年的时候,一个叫“Maria”的飓风就横扫了波多黎各,把通讯基站摧毁得干干净净,当时起码有上百万人没法通信,别说上网了解情况了,连打电话报平安都不行,听上去像美剧的某个情节一样。
不过
更离奇的是,正在大家陷入恐慌时,天空上莫名飘来了几个会发光的白色巨型热气球,更离奇的是,明明基站就还没抢修,手机却居然有信号了,难道超级英雄来拯救世界了?
是的,在某种意义上,释放这些气球的人确实和超级英雄差不多,他们就是 Google X 实验室里负责热气球 Wi-Fi 项目的科学家。
在通过美国政府批准之后,这些科学家们就利用机器放出了三十个热气球,就这三十个热气球,就能覆盖土地面积 9 千多平方公里的波多黎各使用!除了普通的打电话、发短信,你甚至可以使用 4G 网络,而且一个气球的飞行时间可以高达 190 天,妥妥蹭上大半年的 Wi-Fi 都没有问题!
如果你突然断网了隔壁邻居给你蹭个热点都你得喊爸爸,更何况谷歌是救波多黎各于水火之中,所以说谷歌在我们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超级英雄的存在,甚至说有一种这个谷歌情结。那么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家公司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硅谷英豪谷歌。
谷歌给人的第一印象呢,一般有两个面,一面是很会打造顺应当下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说 Android、Youtube;
另一面呢,很多这种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的,看起来很炫酷很未来的,可能和当下市场需求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这些投入,例如说无人驾驶的车、比如说气球 Wi-Fi、比如说飞行汽车等等。
商业化和理想主义同时存在于一家公司,其实非常罕见,造成这样一个「双面谷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谷歌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这个拜硅谷的大环境所赐,另一个是两位创始人,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他们的性格和能力上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说起来有一本自传,影响了当今很多的科技大佬,no,no,no,这次说的这本书不是《乔布斯传》,这个出来有点晚,而是大名鼎鼎的《尼古拉.特斯拉传》。
受这本书影响的其中一位就是现在风头正盛的 Tesla 创始人 Elon Musk,他甚至把自己的公司命名叫 Tesla。
那么另外一位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主动介绍的谷歌大佬——Lawrence Edward Page,那么 Larry Page 当时 12 岁的时候,看到了《尼古拉·特斯拉传》,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爱迪生打了一辈子工,最后升职加薪通通没有,愤而出走后还遭受打压最后郁郁而终。这个悲伤的故事一直影响着少时的 Larry Page,所以从小立志要发明出改变世界、影响人类生活的产品。
所以说再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
12 岁的
Larry Page
读的是 《尼古拉·特斯拉传》,而我小时候读的是 《十万个为什么》,像我们的制片人高高同学,居然已经开始读《安妮宝贝》了。所以说小时候读什么书真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读《安妮宝贝》,你就是文青,像读 《十万个为什么》 就是一个主播。所以 Page 之所所以会在小时候读到这部伟大的自传,归功于 Page 的爸爸。老 Page 正是一位通信科学的博士,老 Page 很早就对小 Page 熏陶和传达了许多科学概念,甚至带着 6 岁的 Page 开车穿越美国去参加机器人大会。很可惜的是,在 Page 进入斯坦福的时候,这位 Page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去世了,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 Page 又遇上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遇到了苏联数学教授的儿子,这位苏联教授的儿子是谁呢?叫 Sergey Brin,就是另外的一位谷歌创始人。
这两位大佬相遇的时候可不是立马就能够闹到一块的,两个人每次碰面都是争论不休,不是你说我就是我说你,有点像夏天和冬天,有点不打不相识,一个火热 另外一个也丝毫不让,所以两个充满才华的年轻人在一次次的争论当中,逐渐开始发掘出来了对于彼此的欣赏,听起来有点好基友的意思,所以一起就决定了后来一起创业。
而说起谷歌的创立,完全出于一场意外。当时正在斯坦福读博士的 Larry Page 做了一个梦,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梦想,还真是一个梦。在梦里他想着,如果可以把整个互联网全部下载下来,然后只保留链接,网上冲浪的体验会不会更高更快更强?结果这睡了一觉,不得了,改变世界了,所以 Page 第二天醒来之后一直在思考这个梦的内容,到了晚上干脆直接写了个 demo,写完后又拿给当时的好朋友 Sergey Brin 去改进,这下子,谷歌搜索的核心算法——也就是所谓的 PageRank 诞生了。
那 PageRank 是怎么运作的呢?其实很简单,它算是一个互联网的投票系统,而它的票是每个网站里对其他网站的超链接,通过网络爬虫进行收集。
比如说 ZEALER 的官网里,有一个链接是到我的个人微博页面,那等于 ZEALER 官网给我的个人微博设立了一个票,投了一票,提高了我个人页面的所谓的关联性,如果其他网站也给了链接,投票就越积累越多,如果有另外十个网页也都加载了我的个人微博,那我的个人微博的权重就会变得很高,系统就会觉得,嗯,这个页面很重要,结果你搜索 ZEALER 的时候,可能除了官网就是我的个人微博了。
后来在 Sergey 的帮助下,除了超链接,各种文本也能当作一张票。网页相关性和重要性越高,也就是说它的算法的全面性就越来越好,搜索的时候就会越靠前,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现代搜索引擎。那为什么说是现代搜索引擎呢?其实当时已经有搜索引擎的存在了,一种是人工收集网址的黄页,例如雅虎;
还有叫做元搜索引擎 metasearch engine,它是属于整合别人网站里边搜索结果的这么一个索引,找个内容可能得找半天。
所以这两种工具要么内容不丰富,要么就是排版混乱杂乱无章 特别难用。
依靠着 PageRank 的算法,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创建了一个叫 BackRub 的网站,这正是谷歌的前身。
在改进的过程中,Larry Page 发现 ,BackRub 拥有十分高的商业价值,但他是一个乖乖学生,觉得并没有必要那么早就下海,所以打算把 PageRank 算法卖掉。
俩人当时去了一家搜索引擎的公司 Excite,要价一百万美元,没多久砍价砍到了 75 万,结果 Excite 公司拒绝了,理由相当奇葩,它们不是没有钱,也不是看不到 PageRank 的用处,而是恰恰看到了 PageRank 太强大了,搜索结果一下子就蹦出来,他们怕用户一搜索完就跑了,没时间光顾放在上面的广告,所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广告收入,你说这眼光是不是特别的肤浅,所以说技术和眼光两者相搭配才是最终商业收益的一个完美公式。
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公司还要运营呀。没关系,咱们在硅谷,自然有硅谷经典套路可学,那就是硅谷三件套辍学、车库、创业。不过再次敲黑板啊,人家辍学创业辍的是斯坦福的博士生位,千万不要随便辍学啊。
既然是梦一场,梦里可没教如何把公司推向商业化的道路呀。可别小瞧了咱们这位安分守己的好好学生,其实 Larry Page 的商业眼光特别好。他在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苹果工程师 Donald Norman 的著作《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也是整个互联网界非常流行的一本著作,闭关几天参透了整本书的核心奥义,那就是“用户永远是对的”。
修得奥义的 Larry Page 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将这个理念深深的注入到了谷歌后续的发展中。那用户想要什么呢?当然是方便又快捷的搜索产品,所以只要不断改进 PageRank 算法,让搜索足够好用,其他的事情自然船到桥头自然直。当用户们蜂拥而至,体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通过卖广告的方式盈利了。
在谷歌去年 327 亿美元的收入里,86% 依然来自于广告投放,这个比例已经下降了,过去是高达 98%、95%、90%,现在已经变成 86% 了。
你不用瞧不起这种所谓的最简单粗暴的直接盈利方式,天下互联网都一样。那为什么别人家做,就不断吐槽,广告大亨谷歌做就没有人觉得广告很邪恶呢?
当时有一个产品经理叫做萨拉·卡曼杰(Salar Kamanger),想到搜索的时候,按照不同的关键词提供相对应的广告,以此获得收益。
跟 Page 提了这个建议之后,他们花了几周时间,就把这个广告系统写出来了,称作 AdWords,一开始只是做关键词广告,过了两年才是竞价排名。
所以,谷歌做到了不仅搜索结果是用户想要的,连广告也是用户想要的。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一个专业名词,叫做 CPM,Cost Per Mille,意思是每展示一千次广告所花费的成本,它和四个方面挂钩,广告的数量、覆盖率、点击率以及每次点击的成本。
大多数企业为了多赚点钱,可能在第一页全部铺满广告,搜大部分关键词都会有广告,也就是专注在提高广告的数量和覆盖率上,这样做展示倒是多了,但用户觉得老是看到广告,每次还特别多,就会反感。
谷歌不同,它严格控制着这两者的数量,可能别人覆盖了三分之二的关键词,它就覆盖三分之一;别人可能展示 1234567 条广告,覆盖整个页面,谷歌就控制在 3 条以内,让页面保持清爽。
除此以外,谷歌还研发了一个广告质量的得分系统。如果用户比较喜欢你的广告,也就是点得比较多,可能你的钱就会比较少,你会便宜,也会把你排在第一名,但如果压根就没人点,甚至还被用户投诉了,那抱歉,给再多钱我也不做你的生意。最后筛选下来,广告的质量和可用性越来越高,到最后用户反而感谢谷歌展示了很好的广告,所以你说厉害不厉害。
再比如你在 YouTube 上看视频,它展示的广告有时候明明能跳过,但是却被高质量内容所吸引过来之后你是想看完它的,你把它当作了一个内容,所以你居然忘了跳过,这就是被用户筛选的力量会如此之强大;
反观国内,几乎没有一条可以看得下去,还出了种种危机风波,各种医疗的纠纷。竞价排名不是谷歌发明的,却是做得最好的,所以你相信了吧,得用户者得天下。
而 Larry Page 在搜索引擎上尝到了这个贯通奥义的甜头,后面所打造了一系列产品,Google Map、Gmail、Google Calender 等等,其实都是在围绕着这个核心思想去开发,不是教用户这款软件怎么用,而是让用户自己决定想要什么,而他在你这能够满足他的需求,自然就不会跑到别人那去,这就是谷歌的经营谋略。那么在有一段时间 Gmail 特别如火如荼的时候,如果你在硅谷找工作而你最后投简历的邮箱后缀是 Hotmail,你被得到回复的几率就会远低于用 Gmail。这就是你用什么样的邮箱服务,决定了你到底是哪种品位,走在这个互联网行业什么档次、什么段位的人,所以说是做人才初级筛选的一个参考标准。
讲了这么久,一直都是 Larry Page 当主角,Sergey Brin 都没怎么出过场。的确,谷歌每一次出现重大的转折点时,都是 Larry Page 在主导的,但却是因为有了 Sergey Brin 在技术上的推进,每次转折才有机会变得快准狠,所以他们两个搭配确实是非常有机非常高效的,Sergey 就是 Larry Page 背后的那个男人。
在 2001 年的时候,年轻没有管理经验的 Larry Page 曾经被投资者逼迫使辞去了 CEO 的职位,由“监护人”(Adult Supervisor)Eric Schmidt 接任。
这个 Eric Schmidt 像个大家长照顾两位天才儿童,这点上说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的运气真是比乔帮主好了不少。在 2011 年重组谷歌之后,Eric Schmidt 将谷歌的 CEO 的位置重新交回给 Larry Page,我记得当时我是在香港的公交车上看到这个消息的。而这边由 Larry 统领全局扩大商业版图,那边 Sergey 则去完成两个人的梦想,建立一个特别梦幻 特别科幻化的谷歌,成立 Google X 实验室,而这个 Google X,正是那个让大家觉得谷歌很酷的源头所在。由于 Sergey 在工作方面实在是太低调了,网上很少有 Sergey Brin 的信息,这也和 Google X 对自身工作内容高度保密有密切关系。
那 Google X 神神秘秘的到底是在捣腾啥呢。这就绕不过他们搞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刚刚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汽车业务。
和做个梦就灵光乍现诞生出搜索引擎的故事不同,自动驾驶一直是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 的一个共同的梦想,不过他们所想要的自动驾驶特别激进,既没有方向盘,没有刹车,更没有油门,能控制汽车的只有一个按钮,那就是 Total 无人驾驶,最高级别的无人驾驶。当然啦,虽然主要负责人 Sebastian Thrun 一开始才没有这样乱来,当时要求也没那么高,能造出一辆能上高速的原型车就行啦。所以项目组先从正常车下手,改装了 6 辆丰田 Prius 和一辆奥迪 TT,而且那时候因为在实验阶段,还是专门招了几个老司机,准备随时切换人工干预的模式,直到前年,才敢让车在完全没有人的情况下自己开。
实验阶段虽然需要人工监控,但装置还是很先进的,谷歌的汽车可以通过 GPS、传感器、相机、雷达以及激光检测到外界环境,而且检测距离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长。
经过五年多的路试,谷歌终于开发了自己的无人驾驶车型,使用者只能控制车的启动和熄火,当时看来会觉得好像有点特别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激进了。
而这个当时看似激进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已经从 Google X 里毕业了,是一个毕业项目。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技术已经发展到接近成熟的水平,已经长大了准备开始投入商用,是时候学会自己挣钱啦,所以随后成立了 Waymo,并让它直接脱离了母公司。
起初这只是一个梦想项目,因为这两个创始人想着自己赚那么多钱,是时候用这笔钱去完成一些改变世界的梦想了,所以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 开始了这么一个自动驾驶的项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怎么开心怎么酷怎么来。结果这么一搞,他俩发现,我勒个去,改变世界这么酷的事情是会上瘾的啊,单单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怎么够呀,因此借由这第一个毕业项目,Google X 实验室就就带着“改变世界”的基因顺应去诞生了。
既然要改变世界,那总得有个目标吧,Google X 的目标是什么呢?Elon Musk 说要登上火星,Jeff Bezos 说要移民到外太空,互联网公司似乎特别喜欢上天,而 Google X 的目标也是上天,两位大佬大笔一挥,第一站就去月球吧,因此内部称作为 moonshot,「登月计划」。
今天如果你登上 Google X 的官网 X.company,你就会看到它的副标题写着「the Moonshot Factory」,中文意思就是:我们是一家致力于登上月球的工厂;甚至是 Google X 的负责人 Astro Teller,大家都不会叫他总监或者老板,而是“登月”号船长 Captain,浑身上下都是令人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气质。
而将「登月计划」定为 Google X 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登月所指的不只是登上月球,因为这事 60 年前就实现了,更多讲的是如何让人类移民去月球,根据科学计算,这个计划的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是把它当做 Google X 的核心思想,意味着 Google X 不干小的,要玩就玩就玩大的,而且是足够改变人类的大事,并且还得往死里投入不计成本。
第二个原因,就是来源于美国自己的登月计划。上世纪 60 年代的时候,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美国人 10 年后将会登上月球,说这话的时候,别说有靠谱的雏形了,当时肯尼迪连计划都没有,可美国还是在 10 年内就实现这个无意中吹出的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