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变革思路
《史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的课题是《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粗看课题,本课主打的是一个“变”字,与本课题初中教学主题是一致的。
再来看教材内容。本课共四目,分别是“诸侯纷争与华夏认识、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看上去主题也是一个“变”字,包括政治之变、民族之变、经济之变和思想之变。
所以, 常见的教学思路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来统领本课教学。表现为:变革一:政治动荡——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变革二:民族交融——在动荡与纷争中华夏认同加强。变革三: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农工商业发展。变革四:政治变革——变法运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取代宗法分封制。变革五:思想解放——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奠基。这种教学思路,主题突出,线索清晰,注重逻辑,突出重点,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思路。但对照课程标准和单元主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唯物史观思路
对照核心素养课标目标和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我们应从唯物史观出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进行分析和评判(历史解释),加深对这一历史阶段的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从根本上来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表现为:尽管春秋初期的诸侯纷争主要是由于宗法原则遭到破坏引起的,但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进步,各诸侯国经济、军事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强,诸侯纷争加剧。
随着
生产力的进步
,私国开垦增多,井田制难以维持,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不断壮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旧秩序和旧制度不断瓦解的情况下,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新的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制和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确立。由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在一系列有利条件的推动下,思想文化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所以,本课教学内容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是落实唯物史观培养的典型素材。
国家转型思路
我们也可以国家转型的角度进一步突出单元主线,理解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从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成熟国家的转型时期。具体表现为:在诸侯纷争中,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遭到破坏,国家的地域性增强;同时,中国的疆域不断向周边扩展,疆域范围不断扩大,为国家转型奠定疆域基础。在诸侯纷争中,民族关系发生变化, 从春秋时期的“华夷之辩”“尊王攘夷”到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民族交融不断发展,为国家转型奠定民族基础。从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国家转型奠定经济基础。在变法运动中,宗法分封制逐步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取代,为国家转型奠定制度基础。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催生了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和法家思想以及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定于一”和《吕氏春秋》中的统一观念为国家转型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走向统一的思路
我们还可以构建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教学思路。从春秋争霸至战国争雄,诸侯国日益减少,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政治基础。在诸侯纷争中,华夏认同增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民族基础。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统一奠定经济基础。变法运动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国家统一奠定的政治制度基础。百家争鸣中的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和法家理论及中后期出现的追求统一的思想为国家统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