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里,
理工男们终于迎来了春天。
文 | 小石头·石亚琼
编者按: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已经倒逼企业重新关注技术创新的价值,科技创新、技术创业成为创投热点。资本寒冬里,理工男们终于迎来新春天。8月18日,36氪旗下联合办公品牌氪空间携手华兴Alpha联合主办的影响力投资峰会上,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翼菲自动化 CEO 张赛、一飞智控 CEO 齐俊桐、清陶 CTO 李峥、思必驰 CMO 龙梦竹 将会坐下来跟大家聊聊技术创业那些事。
明势资本自成立以来就在关注技术创业,在早期投资了李群自动化、车和家电动车、小牛电动、神策数据等技术类创业公司,36氪也事先找到黄明明聊聊了相关话题,为进一步讨论做个预热。
36氪: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技术创投热潮?从宏观层面来看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黄明明:
明势资本在两年前就开始布局投资高科技和技术创业项目。当时我们的判断主要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遇到瓶颈,进入转型期,人口红利正快速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提升,会倒逼中国企业重新关注技术创新的价值。
互联网已经走过了20年,移动互联网发展也已经接近10年,流量红利两三年前就开始消退。而第一代互联网通过超链解决信息高速流转和信息不对称的技术红利,基本已经被互联网巨头、中型互联网公司瓜分殆尽。近几年来,模式创新虽然催生了一批独角兽公司,但从去年开始,大家都在反思其中违背基本商业本质的部分,也会开始重新回归真正的价值判断。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家底主要靠制造业打下来,依赖的是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产业链下游加工、代工、整合、组装类的企业,赚取的是最“辛苦钱”的那点钱。但近年来,中国的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供给大幅降低,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很多制造业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过去几年,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企业在倒闭,不少是知名供应商企业。劳动密集型模式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头,反过来倒逼企业关注技术创新。
我们相信,中国未来5年会有一批真正有技术创新的公司出现。
36氪:未来5年技术创新型公司更有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
黄明明:
我们过去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比较看好两个方向,一个是工业自动化、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向,一个是AI+方向,这也是我们投资比较多的两个方向。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依然有接近50%的GDP由制造业贡献。当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面临瓶颈,中低端企业大量倒闭,存活的企业就会更加关注企业自动化程度。这给了做工业自动化、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向的公司新市场。
我们认为AI会是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大风口。我们看到,微软、Google、Facebook等公司已经开始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提供底层AI技术支持,未来2-3年BAT 很可能也会加入其中。而中国一直都有工程方面的优势,借助这些大型平台公司开放的底层AI技术,加上又有13亿人口,网民数量接近7亿,不仅会为AI应用提供广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都是对AI应用技术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所以未来中国在AI应用领域会有很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36氪:明势资本在这两个方向上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黄明明:
在工业自动化方向,我们的思路是以工业机器人的本体制造商为切入点,围绕它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从核心零部件,比如一些主轴、减速器、控制器的制造,到下游系统,再到后面工业大生产的数据驱动(数据包括工厂机器人、生产线上数据、用户需求数据等),反过来给工厂制定生产计划和排期。比如我们投资的李群自动化、德速机械、橙子自动化都属于这一类。
在AI+方向,我们光上个月就投资了7家公司,核心的逻辑是围绕数据,在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等环节做布局。比如在数据采集环节,我们投资了两家光学方面的传感器公司,可以采集到新的体征和环境数据,也投资了企名片,这家公司可以将非结构化的数据自动整理成结构化的数据。在下游,我们投资了给机器学习做加速的算法的澎峰智能,Face++、华为都在用他们技术,每年技术授权费用已达几百万。我们还投资了一家从事自动辅助驾驶技术研发的团队,叫易航智能,他们通过自主研发的视觉和感知、决策和控制模块,已经能够以低成本事先
特斯拉水平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
对于技术创新类项目,一个优秀的团队和公司一定要有技术大牛。此外,团队的构成也特别重要,而这在To B 和To C两个方向又略有不同。To B方向团队除了要有核心技术外,一定要有懂行业痛点的成员;而To C方向的团队领军人物一定要有熟知用户需求和心理的超级产品经理。
36氪:这些技术类的公司未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退出机制?
黄明明:
过去美国的技术类创业公司主要是以做大利润为主,有些被大公司收购;中国的科技类企业以海外上市、大型公司并购为主,这都是创业成功的表现。我们相信,这一波技术创投热潮下,一定能产生比移动互联网时期更多的上市公司。
具体到上市地点,国内、海外各有优势。去年开始,国内资本市场给本土企业较高估值。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国内资本市场会是技术创业公司的一个主战场。
不过,下一代的中国技术创业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单单做中国市场很难做出百亿美元估值以上的公司,一定要走向海外。国内的华为、DJI目前超过一半的收入都来自海外。我们新投资的公司,很多都已经具有全球化的意识,比如车合家就预计,它未来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很可能只占车和家总体营收的30%,而欧洲、日本、东南亚都会成为车和家重要的海外市场。
36氪:资本寒冬,很多机构都在讲技术投资,什么样的机构才有可能投出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