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林三土
阅读、思考、观察、参与、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林三土

身处当地,会有更细微的、难以言表的切身感受

林三土  · 公众号  ·  · 2024-08-18 14:30

正文

往期文章:

《空谈》目录及自序

《我也是》第 5.1 节:权力结构与受害者能动性

三土 + 淡豹: AI 时代,读文科有什么用?


身处当地,会有更细微的、难以言表的切身感受

2015 6 16 日,发生了两件回头看来影响深远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地产大亨特朗普宣布参加美国总统大选。当时许多人可能都觉得,这只是又一个有钱人又一次任性的玩票。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特朗普的参选和当选,对美国民主制度造成了无比的冲击,其影响持续至今,甚至在今年大选结束之后还会延续下去。

另外一件事情可能就不太为人所知。就在同一天,一个叫做 “选·美”( iAmElection 的同人组织发出了它的第一篇专栏文章。“选·美”这个名字,在当时、可能直到现在,对许多人来说都相当的陌生,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可能很多人听到这个名词,第一反应就是佳丽们穿着泳装在台上走秀。但我这里说的“选·美”,其实是“选举在美国”的意思。

当时我们几位“选·美”组织的共同创立者,想的是取法托克维尔的名著《民主在美国》。因为要了解民主制度,不仅仅是要了解它的理念,更要了解它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下的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选举,就是最好的一个切入点。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之中,从美国各个州的选举法律,到选举中的竞选资金的来源,到媒体如何报道选举,到各个不同的候选人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政纲,他们在选举中采取怎么样的言说和竞选策略……这些其实是帮助我们去理解美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它的基本架构、现实运作逻辑、所有的长处和短处——甚至特朗普之所以能崛起,背后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后果——所有这一切的最天然的切入点,和最基本的出发点。

那么我为什么把“选·美”这个组织它的意义抬得这么高呢?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敝帚自珍——作为“选·美”的共同创办人之一,非要抬举我们自己做的工作。而是我觉得“选·美”在 2015 年背景之下、以及迄今,有三点特别不可替代之处。

其一,我们成立“选·美”的初衷,是有鉴于在那之前中文舆论圈里面流行的关于美国的种种叙事、以及市面上热卖的种种关于美国政治的畅销书中,对美国社会与美国政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状况的描述,基本上是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的、理念先行的、用想象代替事实的,以至于到了 2015 年那个美国两党极化愈来愈显著、愈来愈无可回避的时间点上,这些流行的对美国政治的想象与阐释,就显得愈发尴尬与不合时宜。而“选 · 团队在当时试图做的,就是提供深度的、基于细节的对美国社会与美国政治的剖析。可以说“选 · 的出现,将中文舆论场对美国政治的讨论,彻底的提高到了一个不曾有的高度。

第二个特点在于“选 · 是一个团队工程。相比于在此之前以及之后的许多由知名作家或学者所写的畅销书来说,“选 · 团队内部的观点、兴趣、职业更加多元。在“选·美”团队内部,经常为了某个政策的利弊而发生友好而激烈的争论,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每个人避免独自思考和独自写作中常见的视角盲区,另一方面也让整个“选·美”项目对美国政治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点是,“选·美”机缘巧合地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孵化器”。我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不断遇到一些当时的读者和听众朋友,对我说,他们是因为读了“选·美”的文章、或者听了“选·美”的播客节目,而对美国政治、或者美国历史、或者国际政治、或者政治学本身发生了兴趣,最后走上了研究美国政治的道路、成为美国媒体或法律工作的从业者等等。甚至许多现在不从事与美国政治相关工作的朋友也告诉我说,他们是因为受到了“选·美”的启发,才开始走上播客的道路,开始进行文化类播客、生活类播客的创作。所以回头看来,“选·美”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过去十年里,中文互联网线上线下许多新兴的文化类、社会政治类社群的孵化器。


· 这个项目持续了 4 年时间,从 2015 年创建到 2019 年停办,中间经历了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的当选,以及 2018 年中期选举、民主党的绝地反击。 2019 年因为种种原因,“选·美”项目停止了。但是在此基础上, 2020 年美国大选时,“选·美”团队中的几位主力又在“选·美”的基础之上成立了一个播客,叫做“美轮美换”( The American Roulette ),继续追踪报道美国政治,尤其是 2020 年特朗普与拜登的总统大选对决。

四年以后,随着 2024 年大选的迫在眉睫、随着特朗普在败选并煽动国会山暴乱后的卷土重来,“美轮美换”也推出了“美轮美换 2.0 ”版本,继续为对美国政治感兴趣的中国听众们提供及时而深度的追踪。


几个月前,“看理想”邀请我开设一档关于今年美国大选的节目,我推辞了,并且向他们推荐了“美轮美换 2.0 ” 目前的几位主持人。今天很高兴得知“美轮美换”和“看理想”要正式进行合作了,马上要推出一档音频节目《美国大选与世界转向》( https://www.vistopia.com.cn/detail/372 ),我也在此向听众朋友们给出我毫无保留的推荐。

我自己为什么要推辞掉看理想的邀请呢?其实我一向觉得,要真正的理解美国的政治,不仅仅是需要有理论的储备、知识的储备,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美国社会、美国政治有一种切身的体会。什么意思呢?比如过去两年很多人在谈论美国的通货膨胀,有人说美国的通货膨胀太严重了、他们已经受不了了,有人说美国的通货膨胀其实没有那么严重、这个那个经济指标都表明美国经济在复苏的过程之中。那么对于我这个已经回国三年、不再生活在美国的人来说,我没有办法像几年前还住在美国时候那样,通过自己的体感,去感知哪一方的说法更切合我的实际。我如果还住在美国的话,每周会出去采购,买食物、买居家日用品,我会需要去加油站给车子加油,我也会送小孩儿去上学,和其他朋友们聊天,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经济对普通人的影响。但是一旦我不再住在美国了,就只能去阅读纸面上的种种数据。但这个数据它有可能和普通人的感受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所以对我来说就有非常多的议题,我其实是没有办法骤然下判断的。

与此同时,人在国内日常手机推送到的更多是国内相关的新闻,那么就不会有住在美国时那样每天收到无数英文媒体的“信息轰炸”的感觉,每天包围在英文的信息流之中;同样的,我对美国政治中正在发生的许多微妙的变化可能也就缺乏切身的感受。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 真正好的关于某国某地的评论文章,一定是由那些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对许多细微而难以言表的、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切身感受的人才能写得出来的。

(这里强行插入我自己的 新书 广告。书很厚,有六百多页,其中第一、三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与宗教哲学;第二部分是关于美国政治的,全部写于我住在美国的那十几年间,所以跟本文推荐语并不矛盾,哈哈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