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最近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做芯片血泪史的文章
《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
在她的公众号《闲花照水录》里,她几个月写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几万阅读。这篇文章自然妥妥的10万+,毕竟正赶在中兴通信的风口上。
从文章角度看,梁宁很会讲故事,而且很擅长把营销悄悄地揉进故事里。她在这篇文章里,揉进了她在《得到》的课程《产品思维30讲》。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梁宁是有大把故事的人。
据说被雷总称为“中关村第一才女”的人。
有了联想、腾讯、阿里湖畔大学的头衔,她不做营销也自然卖的火。
我购买了这个课,深深的感觉:
这姐们看上去是在讲产品,其实是在讲这十几年软件和互联网的八卦故事。
比如:她讲360、百度和搜狗做搜索的故事,都是“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们”的故事。
然后把这些故事做了一种神奇的归纳,比如,把搜狗做搜索的故事归纳成“三级火箭”模式,并且还提出了三级火箭模式的充分条件。
而更为有意思的是,她讲的大多数故事,都不是她看书找例子的,都是类似“我一个朋友是雷军,他给我讲了我们怎么做手机”这样的模式。
你想到了谁?
高晓松,对吧?
无论是《晓说》还是《晓松奇谈》,高晓松随便讲点历史的事,民国的事,都是:“我家的一朋友是某大师,住我家邻居,他当年干了一什么事?”
所以,我听了她这个课,就觉得,梁宁就是IT界的高晓松。
我是一个干生涯咨询的人。生涯,就是人一辈子。
所以我就自然而然的关注一个人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成长成功幸福完美、一步步苦集灭道、一步步成住坏空(这个词不好,太厌世了)的。
尽管每个人的成功故事都不一样,但是,你可以从他们的成功故事中提取出一些带有某些规律的线索。
于是,我就把梁宁的微信、博客全看了一遍。
以下,我们来看看这女侠的道路,来分析一下她的底层发动机是什么?
当今掌握这个社会主流话语权的人群是60后和70后,而梁宁应该是成为主流话语权的人。
这个75年出生的小姐姐,在大学没毕业的时候就进入了联想做女程序员。
而令人惊诧的是她大学刚毕业就已经成为了联想的部门经理。
那时是1995年。
1995年的联想,正是高速发展期;到了1997年,联想在中国的电脑份额正式成为第一。
(1995年的柳传志和倪光南)
梁宁自己就写过一篇“选择比能力更重要”。
她在那个时间节点选择了联想。
第一步棋就走了胜负手。
梁宁在博客里讲:
“我总是拿在赌钱来比喻事业。
手里没有筹码,不能上桌。我们等待良久,终于攒够了上桌玩一把的机会,那么赌得是第一把要赢。赢了就有了换牌的机会,有了小输的资本。第一把输了,那就只能下桌走人,看别人玩,自己再次从零攒起。
”
而且,梁宁还讲过,
“当你发现突然风比较顺的时候,你不应该停下来,而应该ALL IN,赶紧拼。”(大致意思,原文没找到)
在1995年的联想,正好风比较顺,柳传志提出的“贸工技”让联想高速发展,想必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梁宁也是拼了。
所以,就在那几年,她迅速成为联想第一事业部的副总。
实际上我最好奇的是她是怎么在那个岁月里选择学计算机,没毕业就选择去联想的?以及她是凭借什么迅速升职加薪的?
始终没有看到任何线索。
来,敲黑板,你get到了什么?
1. 当你发现自己在趋势上时,千万不要停,不要胡思乱想,而是ALL IN,赶紧拼,你能用很快的速度拼到高位。
2. 开局的胜利能让你赢得输得起的筹码。但这需要运气。
梁宁在2001年从联想离开,这两年她干了两件事:
1. 结婚生孩子
2. 追随倪光南去做最内核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但正如她那篇文章所说,这是一段职业的悲剧,同时是个人生活的喜剧。
她追随倪光南做芯片和操作系统,是要干大事的野心。
这段按下不表,对她来说还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去CNET做副总裁。
CNET是当时比较红的IT媒体。
进入到媒体领域,意味着吃下了一颗神药。
这颗神药叫“人脉”。
你把大咖写到文章里,发表出来,千万人看到。
这个大咖觉得写得好,他就成了你的“人脉”。
在联想做中层,也能给梁宁带来人脉;跟倪光南做芯片,也能带来人脉。
雷军就是在这个时节结的缘。那时雷军还在金山做软件,自然会跟联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进入了CNET作媒体人,则给梁宁带来了人脉大爆发。
在她的博客里,每天都讲的是见到了谁,跟谁聊了什么。而见到的那些人,则全部是在IT圈说一句话带来几个亿的角儿。
刘韧
:
曾经的博客平台donews创始人
,当年的IT圈里,没他不认识的人。后来遇灾入狱,出来后做创投。该是梁宁最密切的几个人之一。
蒋涛
:
CSDN创始人。
写代码的必须都知道CSDN。
李学凌:多玩创始人,就是YY的老大。
曾经在网易、搜狐等媒体作主编。肯定是影响中国互联网前50人之一。
方兴东:曾经的博客中国创始人,中国博客之父。
毛一丁:曾经的“中关村策划第一人”,最近的消息该是YY副总裁。
蔡文胜:美图秀秀的幕后老大。厦门因为有他而成为互联网的一根柱子。
雷军:就是那个雷军。
……
(刘韧,在梁宁博客里出现最多的人)
同样写篇文章讲道理,
普通人用的例子是:小红、小明、张二狗,简称“我有一个无名朋友”;
洋气点人用的例子就是:David、Alice、Kevin,简称“我有一个白领朋友”;
而IT媒体人用的例子就是:马云、史玉柱、程维,不需要简称了;
而更大点媒体人就得是:贝索斯、马斯克、扎克伯格,也不用了;
而关键是,媒体人用的例子都是你在公开媒体上听不到的,因为他们的例子都是那帮大咖直接讲给他们的。
你说说看你更爱听谁的?
这就是媒体人的“故事+链接”属性。
有故事、有高大上朋友。
还有酒。
而且,我发现,跨界创业成功的人,很多都带媒体人属性。
比如最近成名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
就是曾经在汽车媒体里翻江倒海过的“小记者”。
因为媒体人的链接属性能让她接触到更高级的人脉,从而可以在融资、营销、公关上挥斥方遒。
梁宁后来做绿人网,2008年拿到雷军的融资,才算是“利见大人,飞龙在天”,一下子把网站流量做起来,进入到了腾讯的法眼被收购。都是跟她一直有意无意跟雷军是好朋友的关系垫的底。
有人曾说,媒体人就是人群中的“会儿”。(会儿,麻将术语,就是啥牌都能顶一下)
话糙理不糙。
来,敲黑板,你get到了什么?
1. 入媒体圈做媒体人是快速链接人脉走向成功的好办法。
2. 媒体人的核心打法就是“故事+链接”。
而今的旅人网(www.lvren.cn),早已没有当年的荣光。我甚至都无法打开页面。
但从2005年到2011年,六年时间,梁宁把曾经那个绿人网,做到了旅游社区国内第一。
如果你仔细看她的博客和旅人网的时间点。确实,在她创业的头两三年,苦苦维持,团队大流动,网站屡遭崩溃;直到雷总的融资到位。之后团队重启,公司搬家到了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她真的找了大师,曾经的超级解霸创始人,梁肇新看风水,其实她自己也是相师),又有开发大神霍炬两口子的助力(霍炬,著名程序员,现在有个公众号“歪理邪说”),切准了脉,2009年4月,绿人网重新上线,流量一下子爆发。
终成正果。
这背后还是人脉的助力。而这人脉,是梁宁当年做媒体人积累下来的。
她为什么能积累下来这人脉?则在于她的思维和故事魅力。这是一个大咖们愿意结交的小姐姐。
我在她的博客里,看到了她那几年的ALL IN(08年之后的ALL IN十分明显,这是否跟当年初到联想有冥冥中的一致性)。
梁宁自称这个创业的决策是个昏头的决策。
用一天做出决策,然后一掷六年,太轻率和机会:
我们从一个职场新人开始在这个社会上游弋,先赢在能力和能量上。然后,输在愿景和决策力上。
我们开始决策自己加入哪家公司,和哪个人结婚,接着决策在哪个价位买入哪支股票多大仓位。接着决策自己开始一个什么样的事业,及,怎么告一段落。
最初大家的素质和能力都差不多,一次又一次决策后,大家的路径、视野、资源、能量千差万别。
《挪威的森林》里,渡边问永泽,为什么这么花心。永泽说:“自己有这种能力,身边又总是机会,为什么不试试。”
没有愿景支持的决策都是机会主义。
所以,判断一个人,除了显性的能力和能量,还应该关注他的愿景。他们的愿景指引他们的决策方向,那是他未来的道路。
但是,我看她那几年写的博客,可真没看出轻率来。
在绿人这个坑里,我磨了4年。我还没填满它,它也没有淹没了我。但是,这4年,我没有离开这个坑而转到传说中会舒服的某坑的原因是,我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在接地气,在吸收营养,在扎根。
4年后,进入中国的户外品牌100%都和绿人网有合作,绿人网成为北京市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局、四川省林业厅的合作伙伴,绿人网的评选活动成为ISPO、亚洲户外展、亚太滑雪论坛、旅交会最重要的环节。我对无数品牌、景区的来龙去脉能够如数家珍,因为,这些名字于我,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名词或者广告画,而是一张张亲切的脸,一个个朋友。
这哪里是轻率,这分明是完全ALL IN的享受。
她当年做旅游,是理性的分析了各个行业的市场,认为旅游这个市场足够刚性,才进入的。当初做旅游也许没那么倾注愿景,但沉了两年,雷总又投了两年,愿景就慢慢出来了。
退一万步讲,兴许她当年跟倪光南做芯片操作系统是愿景。那假如她2003年继续苦熬芯片操作系统,会有什么结果?
1. 复制自己过去成功的模式能继续成功。
2. 看上去很美的创业成功,背后都有经验、人脉、管理、时间等一大堆的积累。
我个人的感觉,当梁宁被腾讯收购以后,她的产品管理才算是真上了一步。之前无论是在联想、还是CNET、还是创业,更多是在做资源整合,做管理,做媒体。而进入腾讯,她对产品策划的微观感受力终于有“套路”做加持。她在《产品思维30课》里讲“宏观、中观和微观”时,提到:
大公司是中观,能带给一个人套路。
梁宁最开始去联想,掌握了开发、战略、管理的套路。然后去CNET,掌握了媒体的套路。创业期间,更多用的是产品的微观体感,而被并入腾讯,则是把产品策划补上了中观套路。
所以,我们看她的《产品思维30课》,讲的内容,就是她过去的的微观逻辑包装了一个中观套路。
有人可能会问,那宏观呢?
宏观讲的是打大仗,是对整个生态的把控。这个宏观,得到BAT小米这种独角兽级别才能发挥出战力。
大多数人,把微观和中观玩好,就够到高手了。
微观体感,凭借的是刻意练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抠,如果能跟一个好的导师或上司,在小公司就可以练成;
中观套路,靠的是成熟打法,能亲自参与到大项目的竞合中,在大公司最容易习得,如果实在无法去大公司,那就得通过书籍、培训、学历等系统化学习可补。
梁宁是把软件和互联网所有微观和中观都经历了一遍,自然是高手高手高高手了。
1. 人的发展跳跃,就是从中观到微观,再到中观的循环过程。
2. 微观体感靠刻意练习,中观靠在大企业或学校系统学习。
纵观梁宁的所有文字和课程,不难发现,她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写代码,虽然写代码成为了她进入联想的敲门砖。
在她的课程里说过关于给产品“起名”的话题,她说:
名字,乃至语言,都是一种咒语。
我跟一个人说:“可不可以给我拿杯水”,他就真的给我拿杯水。这句话就是一种咒语,去驱动别人行动。
梁宁拥有一种更高级的咒语:
把丰富的故事抽象成系统思维的咒语。
有的人会讲故事,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你听了权当听评书,这种人的咒语能驱动了你的感受,你会跟着喜怒哀乐;
有的人会讲故事,然后归纳出几个观点,这种人的咒语能带来新的价值观,你看到了一些可能,甚至劈开迷茫;
有的人会讲结构思维,把一些语言变成结构化,这种人的咒语能驱动人条陈缕析,做事有章法;
而梁宁这种咒语的效果,不是驱动人行动,也不是给人劈开迷茫,而是制造出一条路径。你会觉得,唉有道理啊,真是那么回事,而且就是那么回事,我怎么没想到,这回一定要按她说的走一下。你会感到这个咒语能让你达到胜利的彼岸。
当这种咒语得到互联网大咖的背书后,就有了更强大的加持。
话说在梁宁未发一言的知乎中,她的标签是:
算卦高手、旅行顾问。
算卦高手,表明系统思维游刃有余的运用;
旅行顾问,就是指引你一条路径,推动你走到那个你想要的彼岸。
在梁宁的博客里,她提到自己的一个特点:
好反复读书看碟
看得书很少,但是喜欢的书经常看三五十遍。《红楼梦》、《飘》、《张爱玲文选》、《笑傲江湖》、《战争与和平》、,觉得这些书应该可以看
100
遍。
上大学时第一次听电影讲座,某老师说一个镜头说她看这个电影到第
7
遍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个镜头的特殊安排。当时觉得能把电影看
7
遍很牛。
当我可以自由看碟的时候,我发现很轻松把上百部片子看了
10
遍以上。
从
97
年第一次买
VCD
开始,目前已经看坏
VCD
机
1
个,
DVD
机
3
个。
目前看过
50
遍的片子有
5
个,〈阿甘正传〉〈海底总动员〉〈红伶秘史〉〈甘地〉〈幽灵公主〉不过还没有一个片子觉得应该看
100
遍。
她跟孩子看《海底总动员》,看了500遍,把所有的鱼类、贝类搞清楚。
这应对了她所说的:
“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份所在。”
但我依然会说四个字:
我,的,天,啊
王小波曾经写过一个俄罗斯大使的故事,说只要有客人来访,就得请他们去看歌剧,而歌剧就必然是《天鹅湖》,于是看了三百遍《天鹅湖》;
王小波说,第一个阶段是艺术过程,他会听到音乐,看到舞蹈;第二阶段就上升到物理过程,他看到一些物体在移动;而到了第三个阶段,则进入哲学过程,体会到芭蕾舞跟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一个道理。
我上中学,看到王小波这段话,知道他恶心的是多年前只许看八个样板戏的历史。于是我变得好读书不求甚解,看书看电影,都会停留在艺术过程。看最多遍的书是我自己写的书,原因是我自恋。其他书最多看3-4遍,都是武侠和YY,而且每遍都是按艺术过程看的,就图一个爽。
而当我看到梁宁的这个习惯时,我就知道她为何能在产品思维和做事上有突破了。她具备一种天生对思维的“微观体感”训练法,她看很多遍书,看很多遍电影,到了后边的几十遍,就是在训练自己对文字、情节、故事设计、写作手法的“微观体感”。
这是最值得学的一个小方法。方法小,但学会了,会让一个人的思维上一个层次。
把你喜欢的书和电影再看20遍
————————
也许以后我写一个分解不同人的生涯没准你们喜欢
下边文章,想看就点:
治愈马:你是不是中了“适合”的诅咒?
治愈马| 试用期你是不是净干活了?
今日头条张一鸣:用他的“延迟满足感”给大众下了“降头”
治愈马 | 深度分析:工作和买房选哪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