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玩收藏
中华收藏网以“互联网+艺术品+金融+拍卖”创新模式, 是一家专业从事艺术品投资交易、艺术品拍卖、鉴定评估、书画定制、网上开店、网上展览、手机版鉴宝、软闻发布、行家交流等线上下合作共赢平台。欢迎您,尽在“玩收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见证历史!《哪吒2》突破100亿! ·  4 小时前  
新北方  ·  快来集合!今晚的元宵节怎么“闹”? ·  昨天  
新北方  ·  今年元宵节何时月最圆? ·  2 天前  
新北方  ·  “现役军官”爱上我?女子被骗250余万! ·  2 天前  
新北方  ·  幸福之旅:开往春天的专列① 港澳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玩收藏

书画界的“双胞胎”,大开眼!

玩收藏  · 公众号  ·  · 2020-01-12 16:00

正文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局部
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生物学中,双胞胎往往有着相似的容貌,让人一时之间难以辨别,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基因的强大。 然而,在艺术界中,也存在着“双胞胎”乃至“多胞胎”的现象。 它们虽不一定是出自同一画家之手,却在构图、线条,甚至笔法上极度相像。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代


著名的如被乾隆皇帝先后入藏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此二卷宛如“双胞”,令自负于鉴赏的乾隆帝迷惑不已。 实则先入藏并经御题且加钤玺印的那一卷为摹本,而后入藏的那一卷后世称“无用师卷”的才是真迹。 乾隆“认假为真”虽为笑谈,但也说明“双胞胎”现象鉴定真伪之难。



沈周《富春山居图》(局部) ,明代


在它们的背后,是否也有某种强大的“基因”在作怪呢?




在书画鉴定中,艺术中的“双胞胎”现象,一般认为是由仿摹者刻意临摹所致。 南朝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曾提出“画有六法”,其中最后一项是“传移模写”。 这里的“模”通“摹”,系指对原作真迹的摹写,又称“影拓”或“移画”。



明末文人所作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临摹作为习画的基础,讲求的是以古为师。 后世画家们追随前辈大师的脚步,或完全参照原作,或仅凭记忆背临,创作方法不一。 但不论画家是临是摹,“形神兼备”始终都是贯彻创作过程的最高准则。



中国书画的“双胞胎”



中国书画中的“双胞胎”不计其数,如临摹或仿制前代画家的作品; 同一题材不同作者及同一作者一稿多画的作品; 以前人的名作作为母本进行创作的作品等等。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书画史上有哪些双胞胎甚至多胞胎作品吧!


【1】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唐代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北宋


【2】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唐代
李公麟《丽人行》,唐代


【3】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唐代
张萱《捣练图》(局部),唐代


【4】


裴宽《秋郊散牧图》,唐代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元代


【5】

传黄筌《苹婆山鸟图》,北宋

林椿《果熟来禽图》,南宋


【6】


夏永《滕王阁图》,元代
夏永《岳阳楼图》,元代
夏永《黄鹤楼图》,元代

【7】


佚名《宋人人物》,宋代
仇英《天籁阁摹宋人》,明代


【8】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明代

【9】
梁元帝 《职贡图卷》 国家博物馆藏,北宋摹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