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高校毕业生都去哪了?
国企民企谁最受毕业生青睐?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一窥端倪。
先来一张图看三所高校总的情况↓↓↓
毕业生流向
在三所高校中,安徽大学学生选择留在安徽的比例最高。签约就业的本科生中有1491人留在安徽,占48.90%。其次分别为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北京等地。
以上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业单位情况。招聘录用毕业生在 20 人以上的单位为 17 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届毕业生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最高,为67.2%,中部地区的为29.2%。从毕业生就业地域的省市看,在安徽省就业的人数最多,为545人,占23.2%。其次是去上海、浙江、北京、广东、江苏等一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毕业生中69.27%选择东部就业,其次是中南地区,占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5.39%,西部地区就业人数仅占就业毕业生人数的6.65%。
特色专业就业率高
记者从三所高校分专业、分学科就业率统计中发现,每所高校都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就业率脱颖而出,中科大、合工大还有不少专业就业率达到了100%。
安徽大学本科生中历史学就业率96.55%,在学校各学科中最高。本科生哲学学科就业率也达到了95.74%,在各学科中排在第四位,高于总体就业率。
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2个专业就业率达到了100%,包括“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硕士毕业生大部分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98.4%,文史哲类最低,为93.5%。而在19个学院(单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就业率达到了100%。
毕业生择业偏好
从数据来看,中国科大选择直接就业的2350名毕业生中,1119人选择了“其他企业”就业,也就是各类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占了近一半,其次才是国企、科研设计单位、三资企业等。
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也主要以企业为主,所不同的是,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43.74%选择国企,32.68%选择其他企业,其次分别是三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
两所高校直接就业毕业生中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均不高。中国科大选择直接就业的2350名毕业生中,仅53人进入党政机关,合工大的这个比例仅有2.72%。
出国深造
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选择继续升学,其中不少选择出国深造。
安徽大学2016年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到32.20%,同比2015年增长3.01%。出国(境)深造的共202人,同比2015年增长23.17%。
科大2016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为74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4.6%。毕业生出国(境)去向分布在全球 19 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大部分去美国留学,占 69.9%。
合工大2016年本科毕业生中2157人考取研究生,305人出国(境)学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3.26%。
搭上国家科学中心的“顺风车”
高校这些学科将登“世界之巅”
在科研领域,合肥可谓“家底殷实”。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54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电科38所)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9家,以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等各类研发机构近1000个,建设并运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10所新型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涵盖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攻关、转移转化、创新服务的创新体系。
在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方案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赫然在列。合肥将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以及具备条件的省属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将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支持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安徽医科大学精准医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建设一流学科,支持中电科38所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孔径阵列、城市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等创新平台,支持通用机械院建设国际知名的综合性通用机械研发中心。
2017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公布
科大讯飞入选两大突破性技术研究者名单
今年2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公布,科大讯飞入选强化学习、刷脸支付两大突破性技术研究者名单。现在,这家在合肥成长起来的“语音技术巨头”已经可以学习行业专家的知识水平,未来将能够学习行业一流专家的知识水平。
在国家科学中心的大平台上,语音以及一大批现有的科研平台,将能够“再上一层楼”。
在信息领域,将重点提升现代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能源领域,重点提升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环境领域,重点提升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先进制造领域,重点提升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服务和支撑能力。
来源:综合中安在线、合肥在线等报道
新安晚报 安徽网编辑 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