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山人社
发布信息、时政要闻、特色宣传、公益服务等信息。
51好读  ›  专栏  ›  金山人社

明史知时│一口米缸里的初心故事

金山人社  · 公众号  ·  · 2021-06-02 17:34

正文


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

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

我们党领导人民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

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

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

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能够让我们认清历史方位

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今天就由局机关第二党小组的王凯璇同志

跟大家分享一口米缸里的初心故事


抚今追昔,回望百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的一口棕黄色陶质米缸记载着革命先烈的故事。这口米缸看似普通,但历经了九十多年风霜,看上去就像一位耄耋老人,正在静静地回忆着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秋收起义部队在绝处逢生、由弱变强伟大转折中所蕴藏的深刻道理。它是人民子弟兵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力见证。



1

一口米缸见初心




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途中辗转来到了莲花县的甘家村。工农革命军进村后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在家中无人的情况下吃了老乡家的半缸米。毛泽东知道这件事情后批评了炊事班长并责令部队照价赔偿。由于没有那么多银元,再加上这家主人也不在,不能当面赔偿,工农革命军就留下了一封道歉信,并把一床棉絮卷好放在米缸里,用来抵米钱。



这家的主人是一位叫陈娇枝的妇女。工农革命军进村后,村民们由于不知道来的是什么部队,都躲了起来。当时陈娇枝即将分娩,来不及躲上山,只好躲在又破又黑的柴房里,并生下了一个男孩。陈娇枝的丈夫惦记着家中的爱人和孩子,躲在了不远处。当部队一离开村子,他就回到了家里。他看到米缸里放着一床棉絮,缸里原来剩下的米不见了,旁边还有张纸条,上边写着:“对不起,我们刚到你家找不到人,把你们的米拿去吃了。给一床棉絮作为补偿,请收下。”他看完后非常激动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不久,这件事在全村传开了,村民们都说工农革命军好。



村民们从不了解、躲着党的部队到真心拥护部队,半缸米背后彰显的“群众利益”是促成这一变化的核心因素。解放后,陈家翻了身,添了新家具,唯独这口缸没有舍得换。米缸裂了条缝,陈娇枝就用桐油掺石灰补好。几十年过去了,这口米缸也成为了陈家的传家宝。1969年,米缸被陈娇枝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现在是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工农革命军纪律严明的历史见证。

热烈庆祝建党100周年




2

个人感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