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经信委
发布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相关信息,提供办事指南、政策服务信息、产业技术前沿。回复粉丝的提问,提供全市加油站、文化创意地图、i-Shanghai地图等服务功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网  ·  同济大学领导班子调整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经信委

【时代的样子】巾帼之星|助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造船新突破⑩

上海经信委  · 公众号  ·  · 2024-03-21 21:04

正文



当前,上海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着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更好彰显经信领域产业女性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成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妇女工作委员会推出“巾帼之星”系列主题宣传报道,以进一步激发女性产业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引导广大女性产业科技人才把握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机遇,立足本职、锐意创新,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巾帼力量。

单小芬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



当前,中国正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船舶制造业数据显示,在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这三大造船业指标上,中国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船舶产品出口金额3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4%。与此同时,中国船舶企业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持续发力自主研发,更积极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的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单小芬作为数字化转型首发骨干,深刻把握时代变革的新特征,以履行强军胜战、支撑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基于单一数字模型核心理念的数字造船,助推江南造船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而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江南造船,加速拥抱数字时代,不仅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为整个船舶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颠覆传统拥抱数字化转型

春节刚过,江南造船的船厂生产车间、船坞码头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17.5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175K LNG)、全球最大的9.3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93K VLGC)以及1.5万箱LNG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15K TEU)、7600车位LNG双燃料动力大型远洋汽车运输船(7600 PCTC)等高端船舶,都将在这里完工。“在很多人眼里,造船厂是传统制造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拥抱数字化转型,颠覆传统造船模式。”单小芬这样说道。


在过去,造船的各个环节之间充斥着“多国语言”的协作模式,二维图纸与三维模型之间的频繁转换成为了行业的常态。设计、生产、建造等环节之间的沟通壁垒,不仅增加了成本,还降低了效率。但单小芬看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她提出了基于“单一数字模型”的核心理念,实现了船舶全寿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耦合。


这一转变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协作模式,更将二维图纸与三维模型之间的转换历史彻底终结。在单小芬的推动下,“单一数字模型”成为了数字造船各环节间的“普通话”,确保了信息的流畅与准确传递。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人为错误,为江南造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单小芬不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她更是敢为人先,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作为船舶外舾装专业信息化和产品研发设计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化负责人,她牵头对原有的设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从全寿命周期价值链的角度出发,重构了未来的业务流程。她组建了前沿技术交流团队,推动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单小芬牵头突破了体验式设计、数字化协同设计、L2P关联设计、CAD/CAE一体化集成、基于规则的自动化建模、参数化模板设计、MBD工艺信息自动化定义、三维交付物自动设计、基于模型的装备制造集成、无纸化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在单小芬的带领下,“海巡160”大型航标船成为全球首艘实现无纸化总装建造的船舶。这一创举从设计端到建造端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二维图纸,使得工人仅需一台平板或笔记本电脑就能获取所有生产所需的信息。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建造周期,使得建造周期比原计划缩短了近3个月,该船差错率比同物量船舶降低了约60%,单船节约成本500万元。


全球首艘“无纸化”建造船舶——“海巡160”大型航标船

持续拼搏创新成果不断

在当前数字化环境下,船舶行业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成本增加、复杂度提升、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更高的安全性和性能要求。江南造船通过数字化转型,成功打造了数字化核心能力,实现了从设计到建造的全面优化。单小芬说:“作为传统的制造业,江南造船,特别是数字化转型主力团队,只有拼命地奔跑,才可能留在原地。”


也正是这份拼搏精神,让单小芬引领团队持续创新,也获得众多认可。目前,单小芬的团队发明专利授权或受理25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50余项、行业标准发布近10项,形成了高效研发、自动化建模、MBD自动定义、三维交付、模型驱动制造等20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造船解决方案。


针对数字化转型落地,作为信息化主师、数字化副总工艺师,单小芬带领型船项目经理制定了“一个型号一个台阶”的数字化转型工程落地策略:2016年,首次在“东方红3”科考船实践,实现了全三维设计,对可达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进行了评估;2017年,以引航船为载体实施了基于模型的体验式方案表达与交互式设计;2018年,在“海巡160”大型航标船上全专业、全要素、全三维设计,全船实现无纸化建造;2019年,自主研发的8.6万立方米超大型双燃料液化气船(86K VLGC)实现了基于模型的研发、设计与制造,首次实船应用三维送退审;2020年,2.2万立方米乙烯运输船(22K LEG)实现了系列船模型重用、CAD/PDM数据集成;2021年,93K VLGC船实现了面向总段区域完整性建造的区域化设计、基于模型的在线管理协同;2022年,7.98万立方米Mark Ш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80K LNG)、175K LNG船实现了机器自动化建模和设计交付,研发设计效率又上新台阶;2023年,1.4万箱LNG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14K TEU)实现了基于IPD的数字化研发设计、数字化协同制造。目前,数字化转型成果全面推广至江南造船液化气系列船、大型集装箱系列船、专项工程等20余型60余艘等船舶产品研制过程,累计成果转化超1亿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