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江南造船的船厂生产车间、船坞码头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17.5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175K LNG)、全球最大的9.3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93K VLGC)以及1.5万箱LNG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15K TEU)、7600车位LNG双燃料动力大型远洋汽车运输船(7600 PCTC)等高端船舶,都将在这里完工。“在很多人眼里,造船厂是传统制造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拥抱数字化转型,颠覆传统造船模式。”单小芬这样说道。
在过去,造船的各个环节之间充斥着“多国语言”的协作模式,二维图纸与三维模型之间的频繁转换成为了行业的常态。设计、生产、建造等环节之间的沟通壁垒,不仅增加了成本,还降低了效率。但单小芬看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她提出了基于“单一数字模型”的核心理念,实现了船舶全寿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耦合。
这一转变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协作模式,更将二维图纸与三维模型之间的转换历史彻底终结。在单小芬的推动下,“单一数字模型”成为了数字造船各环节间的“普通话”,确保了信息的流畅与准确传递。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人为错误,为江南造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单小芬不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她更是敢为人先,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作为船舶外舾装专业信息化和产品研发设计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化负责人,她牵头对原有的设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从全寿命周期价值链的角度出发,重构了未来的业务流程。她组建了前沿技术交流团队,推动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单小芬牵头突破了体验式设计、数字化协同设计、L2P关联设计、CAD/CAE一体化集成、基于规则的自动化建模、参数化模板设计、MBD工艺信息自动化定义、三维交付物自动设计、基于模型的装备制造集成、无纸化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在单小芬的带领下,“海巡160”大型航标船成为全球首艘实现无纸化总装建造的船舶。这一创举从设计端到建造端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二维图纸,使得工人仅需一台平板或笔记本电脑就能获取所有生产所需的信息。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建造周期,使得建造周期比原计划缩短了近3个月,该船差错率比同物量船舶降低了约60%,单船节约成本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