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都 11 月了,为啥还有这么多台风啊啊啊? ·  4 天前  
科普中国  ·  手机 1% 的电量到底能用多久?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网

我们为谁创一流?

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6-23 21:28

正文

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能出一批一流大学当然是好事,一流的标准一直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用不着我在这里啰嗦,我关心的问题是:“我们为谁创一流?”

在中国,一流的中学生去了北大清华,在北大清华,一流的大学生去了哪里?在985高校,一流的大学生又去了哪里?啥叫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最核心的指标应该是什么?中学引以为自豪的是有多少学生去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待到一本、二本的概念不复存在,那些名中学之间PK的指标大概就是进著名高等学府的百分比了。中学这么比无可厚非,能进名校说明学生考得不赖,有学校、教师一份功劳,也是在为国家创建一流大学贡献一份力量。

大学该PK什么呢?无非两个考量的东西,教学与科研。这两个东西对于高校来说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

啥叫高水平的教师?曾风靡一种说法,课上得好,受学生欢迎就是高水平的教师。也许出于某种原因,现在有了教学型教授一说。

大学所谓的教学型教授是个近乎荒唐的说法,如果没有研究经验的积累,真的能上好一门课吗?学生认为好就一定是好吗?或者说学生一时认为的好就是真的好吗?

学生对教学的认识常常是基于表层的,因为学生缺少对所学课程的深刻了解,他们只能通过教师的仪表、表达以及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做一个感性的评价,他今天认为这个教师讲得好,也许若干年之后,当他走向社会,将来需要用他曾经学过的东西解决问题时突然发现曾经的感觉错了。一个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学识,没有一定的研究经验积累,我真的无法相信他能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教师。

至于科研,本文不打算做详细阐述,大学虽然被人描述为象牙塔,但如果大学真的关起门来做象牙塔,恐怕对于一个国家不是个好事。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可能完全依靠一两个科学研究机构,大学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做科学也好、做技术也罢,除了一些基础性学科,如果仅仅停留在论文与一纸专利阶段恐怕是不可能振兴国家的。

最近孤魂转发了一个帖子,谈到中国高铁的问题,其中说到高铁的心脏—牵引系统,核心技术人家既不转让也不打算降价。我们可以把与飞机、高铁制造等离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远的帖子看成一种污蔑,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日必用的东西总可以看得到吧?电脑的CPU有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吗?电脑的操作系统有我们自己的吗?如果从日常生活到高尖端产品的核心技术都不是我们自己的,还谈什么高科技?

一个国家的科技研发终究还是要靠人才来做,如果我们最优秀的人才都漂洋过海了,我们大学的水平越高,意味着我们为人家培养的人才水平越高。最近看到过一个帖子,不知道是否准确,要核实并不是个难事,只要有关部门愿意做很容易就能做到,他比人口普查要容易得多。这个帖子大意是说,在美国读书的优秀人才(当然也包括中国)学成后90%都留在了美国,我曾在过去的博文中提到过,北大的本科生出国率大概在30%-40%,说这些人是全国各个中学的精英不算过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科学技术的未来本应该寄托在这些人身上,可他们借着北大清华等高校良好的平台最终远涉重洋一去不返了。如果一个国家的一流大学是这样一种状态,这样的一流大学于国家有多大意义?

创建一流大学当然是好的,也是必须的,但如果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这样的一流大学不是真正的一流,或者一流的人才纷纷出国了,这样的大学即使是一流的也是在替他人做嫁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曹广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1062496.html

更多阅读

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政策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生态

专访:建设“双一流” 人才何处留

大学能否一流看教授追求什么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中国模式启动

何谓一流大学

建“双一流”绝不是让各地再拿些钱出来去扩大教育规模,去搞大规模基建

学校的档次与教师的压力

一流+二流+三流=几流 ?

不差钱才能到一流大学当老师?

高等教育分类办学的革命式改革仍缺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