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有趣的关于“蜘蛛恐惧症”的研究。研究人员把一些患有蜘蛛恐惧症的人分成了3组,让他们用3种不同的方法来尝试消除对蜘蛛的恐惧。
第1组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去想些和蜘蛛无关的事情;第2组用一种让人不害怕的方式来描述蜘蛛:“我面前的这只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第3组对自己的感觉进行精细的分类,例如“我面前的这只蜘蛛长得很丑,让人害怕,爬行的样子让我感觉恶心”。
研究结果是,情绪细分的方法,对于调节情绪的作用最好。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巴瑞特教授对情绪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她在新书《How Emotions Are Made》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
“情绪粒度”
,它是指一个人定义、细分情绪的能力。
情绪粒度大的人,顾名思义,就是对情绪的感知非常模糊。在他们的世界里,可能只有“感觉棒极了”和“感觉糟透了”。当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糟糕的感觉是笼统的、弥漫性的:知道自己难过、生气,但是说不清到底怎么了,只能被情绪死死地捆绑住。
相反,情绪粒度小的人,能用更丰富的词汇,把情绪细分为不同的层次、类别。这样的人也被称为拥有“情绪智慧”,你把情绪看得越清楚,就越能驾驭它。
情绪粒度小,是打造高情商的一个关键
。
情绪粒度小的孩子,不仅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也更能理解其他人的感觉。很显然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建立和维持友谊,这在孩子今后的社交发展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么培养情绪粒度小的孩子呢?
其实,耶鲁大学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了。从2005年开始,耶鲁大学情绪智能中心在全世界1000多所小学教授孩子认知情绪。他们认为,孩子认知情绪应该涵盖5个层面,这个模式被他们称为“RULER”。这5个层面是:
-
知道自己和别人情绪的存在;
-
用准确、多样的词汇细分情绪;
-
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
表达情绪;
-
控制情绪。
现在咱们也都非常重视帮助孩子认知情绪,不过,
跟孩子说“你现在非常生气”,其实只完成了认知情绪的第一步。
通过这5步里的第2、3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情绪看的更清楚。
宝宝出生的第一年,大脑会主动内化一个概念系统,包括基本的情绪概念。这个概念系统不断的发展,从一开始只有“高兴”、“不高兴”,到3岁左右有了愤怒、悲伤、恐惧等更多的概念。从1岁左右开始,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扩展情绪词库,用更准确的词汇认识情绪。
比如,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每一次都说“你很难过”,可以改为说“你很失望”、“你很委屈”、“你很丢脸”、“你很沮丧”、“你很尴尬“、”你很疲惫“……
在中文里,表达情绪的词汇至少有500个。对于小宝宝,我们可以从7个最基本的情绪词汇开始:
开心、悲伤、害怕、惊讶、生气、骄傲、害羞
。接着可以引入下面这些。
随着孩子长大,还可以进一步地扩展情绪词库。
历史学家Tiffany Watt Smith对情绪的历史做了很多研究,她也是扩展情绪词库的拥趸者。她在TED演讲里说到一个故事:17世纪末,瑞士巴塞尔大学的一个学生突然出现沮丧、发烧、心悸的症状,大家认为他病的很严重,就把他送回家。结果到家之后,他的症状就基本消失了。一个医生给他的病取了一个名字叫“nostalgia”,在这之前,人们并不知道有一种情绪叫“思乡”。无法命名,就无法认识和处理。
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也是提高情绪粒度的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这样说:”看到那个小男孩了吗,他正在哭。他刚刚摔倒了,磕破了膝盖,很疼。他很伤心,可能希望爸爸妈妈抱一抱安慰一下。“
在读绘本、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详细地解释人物的情感。比如六六小时候看《小猪佩奇》,有时会问我”乔治为什么哭了“,这时候不要简单地用”他不高兴了“敷衍孩子。我会跟六六说:”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没有人陪乔治玩。乔治一个人,感觉有些无聊,还有些孤独,所以哭了“。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在为孩子提供解读自己和解读别人的工具,提供与自己交流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技巧。
这些技巧会内化成孩子大脑的自然反应,伴随孩子一生。
其实提高情绪粒度,不仅对孩子很重要,对于我们自己控制情绪也会很有帮助。
比如说,早上正要出门去幼儿园的时候,忽然看见娃的衣服上沾上了不少牛奶,这时候我们的下意识反应可能是火冒三丈地把孩子骂一顿。但是如果换个方式,思考下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是担心老师觉得孩子脏兮兮的不喜欢她,还是觉得这样会让人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而感到紧张?是因为新衣服被弄脏了感到心疼,还是郁闷晚上又要洗衣服了?
把自己的愤怒细分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要处理的根本不是对孩子的怒火,而是其它的情绪,或者只需要把衣服扔进洗衣机就能解决。
很多人花很多钱去看心理咨询师,目的就是重建情境、搞清楚自己内在的感受,帮助自己成为情绪分类的专家。而现在,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我们就能帮自己、帮孩子,构建这样的能力。
现在,给自己十秒钟问问自己,你是情绪粒度大还是情绪粒度小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