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宜昌,91岁的老党员万官鼎离世,8个儿子、1个女儿遵照老人遗嘱丧事简办,决定不收礼金。亲朋很诧异,当地农村老人过世是家族大事,亲朋前来送行都要随礼。如果不记礼金,这笔人情就不算完整。后来大家一合计,对前来吊唁的219位亲属、乡邻只收10元随礼。有人送上1000元的礼金也被退回。葬礼当天,村民纷纷自发来送老人。(3月15日 《湖北日报》)
在传统乡村,“赶情”本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互助机制,但却在你来我往中有些却异化成为了攀比的擂台。礼金从几十元涨到数百元,人情债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有人为还礼打工攒钱,有人因随礼致贫。在党员万官鼎的葬礼上,村民田开芹揣着1000元参加葬礼,却被退回990元,最终在礼簿上登记了10元,这恰是对“金钱对捆情感”的反抗。
万官鼎一生坚守党员本色,临终叮嘱“丧事简办”。子女以“10元统一标准”进行回应,既延续红色家风,也为移风易俗提供范本:不取消仪式,而是用象征性金额保留情义;不回绝乡邻,而是用毛巾回礼传递温度。当219位村民自发送别,当攀比较劲让位于纯粹哀思,这场“党员家庭带头、村民集体响应”的实践,证明改变陋习未必需要强制,榜样示范更能唤醒共识。
村民不再纠结于“还礼压力”,转而专注追思悼念——送葬队伍中,有人回忆老人生前带领村民修路的往事,有人讲述他担任生产队长时的公正无私。仪式重心的转移,让葬礼回归情感本质,这正是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乡土重建”的核心:在现代化进程中重塑有温度的社会联结。
当前许多地区的移风易俗依赖行政指令,但万官鼎家的实践证明:真正可持续的变革源于群众共识。村支书郭忠彪观察到,葬礼结束后,已有十余户村民表示将效仿“10元礼金”模式。这种由党员家庭发起、群众自发跟进的“最小单元改变”,比强制性的村规民约更具生命力。
万官鼎用生命最后的嘱托,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特殊“遗产”: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让古老习俗焕发新生,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保有“有情”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