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真评十句
努力追求理性,认真保持趣味,犀利洞察世界,温柔观照内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航行警告!禁止驶入,实弹射击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马士基与这家大货主,签署10年海运服务协议!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  昨天  
青岛交通广播FM897  ·  上海海事发布最新通报 ·  3 天前  
青岛交通广播FM897  ·  上海海事发布最新通报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2月运力榜】马士基运力增长第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真评十句

是什么让教育堕落成虐待?

真评十句  · 公众号  ·  · 2017-11-23 20:39

正文

【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余波未了,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接踵而至,直接撕烂了你我的底线与三观。

比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中、孩子被老师强灌芥末的情形更加可怕,红黄蓝事件中,10余名家长反映孩子被扎针眼,被喂食不明白色药片。






有爆料称,白色药片是安眠药,老师给幼儿喂食,是为了在午睡时快点哄睡他们。




置幼儿的健康于不顾,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省点事,而且是工作的分内之事。你能想象,人心之险恶,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甚至有还有消息,称孩子被“脱光衣服罚站,关小黑屋”。


甚至还有更加触目惊心的说法,猥亵,性侵。简直是天理难容。


说起来,携程亲子园属于企业自办托幼机构,在审批管理方面不太清晰,它的规范性和专业程度,是有人质疑的。

而红黄蓝幼儿园则是证照齐全的知名连锁幼儿园,还是中国幼教领域首家独立上市的企业。今年9月27日,刚刚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

红黄蓝起家是1998年,截至2017年6月30日,已开设80所直营园,175所加盟园,853所亲子园,机构遍及307座城市,仅直营机构的学员就超过了2万名。

据了解,此次案发的红黄蓝北京新天地幼儿园,属于其管理相对严格的直营园,而出事的“国际小二班”,又属于收费较贵、相对高级的国际班序列。相对每月学费3200元的普通班,国际版每月学费5000元,还不包括其他杂费。

专业连锁,上市企业,国际班,这些耀眼的光环,仍然未能防止幼儿受害,在施虐者针扎药灌的淫威下痛哭乞怜,很可能还要接受扭曲变态的所谓“教育”——这些是为你好。

难道只有那些政府亲切关怀、或者安然藏在军队大院中的,平民百姓需要削尖脑袋才能挤进去的,高级公立园,“特供园”,才能让可怜的父母们稍微安心么?

他们其实奢望不多,不求望子成龙,不求阶层上升,求得只是孩子的健康长大,不受殴打侮辱残害而已。


▼▼▼

任何一桩个案都有自己的原因。此事的来龙去脉,目前还在调查。

对弱势者的看护与照顾,包括婴儿幼儿,也包括老人、病人、残疾人,如何防止看护者的施虐,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难题之一,不光中国如此。

一方面,受虐者的特殊弱势地位,使他们难以反抗、求助、指认。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中,无视他人痛苦甚至以折磨残害他人为乐的魔鬼型人格、甚至病患,始终未曾绝迹。

但对当下的中国来说,类似的事情还是太多了点。让人很难以单纯个案视之,或是以人类社会的通例开解。

根据财新报道,2010年至今,经媒体和网络曝光,发生在幼教机构的虐童或疑似虐童时间,已超过60起。

被曝光的恶行,包括针扎、殴打、喂食各种药物,还有对幼儿的猥亵。

和很多人的直观判断一样,虐童事件多发于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资质不全或无证机构占相当部分。以北京为例,2015年曝光的4起案件,分布于昌平、房山、石景山。

不过,红黄蓝事件敲响了警钟,也给了那些认为挑选知名机构、多花点钱就能心安的父母当头一棒。

其实,早在2015年11月,吉林四平红黄蓝幼儿园的部分家长就曾因孩子身上的针扎痕迹报警,最终4名涉案教师被判处有期徒刑。2017年4月,北京大红门红黄蓝,则爆出了老师脚踢孩子的视频。



而此次新天地红黄蓝事件的曝出,则更有理由让大家思考,去好好想一想:

光靠一个资质齐全,到底够不够?

被主管部门认可的“正规”,是值得信任的吗?

资质齐全也好,正规机构也好,说到底,都是一种事前的审批和准入。但这肯定不能代替幼儿园运行过程中的严格监督和管理,全程监控。不能代替发现和曝光问题后的严打重罚,以儆效尤。既包括施虐的个人,也包括为恶性提供温床的机构。

就红黄蓝事件来说,以前发生类似事件时的惯常套路,拿民工园、无证园开刀,关一批拆一批,甚至和“疏解低端人口”的宏图大计配合起来,轰轰烈烈扫荡一下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肯定是不行的。

而人民日报开出的药方,非常系统。

法律要有牙齿,加大执法、惩处和量刑力度。

课堂要有阳光,实现监控探头全覆盖。

监管要有力量,理顺机制,加派力量和人手,提高治理水平。

老师要有素质,一方面提高准入门槛、建立淘汰机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完善培养、考虑收入补偿制度。

这样的多管齐下很有必要。同时,对于千千万万待遇并不优厚、责任极为沉重、却还要被一小撮恶魔污名所累的幼师来说,她们也需要足够的认可和保护。

当然,这里面有个基本前提——确实是真想做好这件事,不是应付一时的舆论压力,也不是顺带掀起一场运动,收获一些其他的成果。

纵使自己的儿孙安枕无忧,民族的未来,总还是要当回事的。


▼▼▼

这件事还可以想的更深一点。

还是从红黄蓝说起。与其说它是一家连锁幼儿园,不如说,他是一家在资本力量驱动之下,急速扩张的幼儿教育服务商。

这是一家公司,卖的是幼儿教育服务,在商业逻辑之中,和卖奶粉的、卖钢铁的、甚至卖军火的,本无二致。

虐童事件作为个案,有偶然性。但偶然背后的必然,是红黄蓝在资本市场股价和盈利压力下急速扩张,随之而来的管理摊薄效应。近三年来,红黄蓝的企业营业成本占比却在持续下降。

成本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采取加盟制方式大力扩张,加盟园的管理显然相对薄弱。而即便是直营园,管理松懈一点,老师门槛降低一点,甚至在很多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能省不少钱呢。

做企业嘛,千方百计压低成本,这无可厚非,这是商业逻辑,这是做生意。

问题是,幼儿教育,真的就只是一个生意吗?

不管什么国家什么社会制度,对于教育的公益属性,至少是承认的。

还没有谁,敢赤裸裸的直接喊出:教育就是生意。

但红黄蓝事件的背后,我们发现,两者其实早已纠缠撕扯,难舍难分。其实我们早就发明了一个足够冠冕堂皇的说法,教育产业化。

这是世纪之交的重大发明,也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贡献,很遗憾,是在无耻的那方面。

对于教育产业化的批判,可以说罄竹难书,我一个人就能骂三天三夜。

而简要的概括起来,我觉得, 在财力有限、教育发展任务沉重的年代,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加以引导和监管,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同时形成多元化的局面,是无可厚非的。

但以此为由逃避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逃避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和责任,把责任踢给市场,把孩子和家长抛给资本,成为资本大鳄饕餮餐桌上的羔羊,这就是无耻。

简而言之,虐童事件的背后,是机构自身管理的薄弱,是外部监管的松弛,而大背景就是教育产业化。

在教育产业化、商业化的逻辑下,商人们在抬高幼教服务价格的同时,不断压低成本。而幼教领域公共服务的稀少,则让商人们对于可能发生的丑闻并不特别担心,市场大得很,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照样盆满钵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航行警告!禁止驶入,实弹射击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昨天
青岛交通广播FM897  ·  上海海事发布最新通报
3 天前
青岛交通广播FM897  ·  上海海事发布最新通报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2月运力榜】马士基运力增长第一
4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