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新闻热线】010-8795595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气象北京  ·  2025年2月7日北京天气早知道,来看AI数 ... ·  7 小时前  
气象北京  ·  2025年2月6日北京天气早知道,来看AI数 ... ·  昨天  
北京本地宝  ·  14:00开抢!北京第三批冰雪体验券来啦! ·  2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全部免费!北京10个值得一去的室内博物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晨报

【名医专访】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病态,有三个最危险的致病因素

北京晨报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6-30 22:46

正文


回想起来,几次采访何裕民教授,都是在中医界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有一次是2006年,作为《医学与哲学》的副主编,他坚持要将一篇“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发表出来,想借此引发对中医的讨论,没想到,几乎成了那次“中医存废”之争的缘起。这次是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讲座,中医不科学的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之所以每次都想等何教授给个说法,就像他自己说的:“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个哲学家”——这样的认识高度,保证了争议中的犀利和兼容。也是因为这个,我时常把身边的癌症病人介绍给他,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妙方,而是因为他能在人们被癌症打蒙的那一刻,高屋建瓴地给出治疗决策。


在医学日趋发达的今天,我们缺的未必是药物和技术,而是使用它们的策略、智慧,后者,也是为医和为人的最高境界,这一点,荀子早就写在了他的《劝学》中:“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上篇专访稿件中,何裕民教授介绍了他的“心身医学”教学、肿瘤门诊独特的“圆桌疗法”以及易患癌的癌症性格等。


点此回顾↓

【名医专访】无不良嗜好也不乱吃却得癌症了,有种易患癌的“癌症性格”你有吗?

1

三个因素最致病

佟彤:癌症治疗中,治病和治人各自的意义是什么?


何裕民:治病肯定需要的,但病生在人身上,你不关注人,病治好了还会复发。因为病人的行为没改变,适合癌症生长的内外环境没消除,春风吹又生!所谓“治得了病救不了命”。所以,第一时间需控制病情,要让他长期稳定,治人就很重要了。


前段时间,我们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治未病及亚健康课”题研究中,调查了一万五千多例,发现从健康到亚健康、和从亚健康转向病态,存在着“撬动因子”,“撬动因子”的危险系数, 最高的就是对自我的满意感。


“自我满意感”是社会学概念,如果你学会调整认识,调整价值观,学会更快乐点,也许可避免很多病症危险,这就是治人的过程。其次的撬动因子是 持续疲劳状态和失眠 ,都是潜在的危害因素,都需要纠正。


2

中西医需择善而从因人制宜

佟彤:您的“治疗观”更中医还是更西医?


何裕民:念书时,我虽是学中医的,但当时对中医理解不够,很花精力在西医上。我当时考的第一届研究生是西医的,但被调剂回到中医学院,我为此放弃了。那时候刚恢复研究生考试,也许,我是当时唯一放弃研究生学历的人吧,因为我当时迷信西医。


后来逐渐认识到,中西医无所谓短长,我只是以中医药方法为主的医生,需择善而从,选择对病人利益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长久化的措施。


我看过一个93岁的肠癌患者,姓乐,她不想开刀,医生也不敢开刀,我就借中医药调整,活到现在,她107岁了。但有些人,像乳腺癌的,早期的我会建议她开刀,你身体能承受的,何必拒绝呢?就像我们吃东西,喝粥和吃面包都能填饱肚子,现在只有西餐,你为什么排斥西餐?当然,上了年龄的乳腺癌患者,我们也主张不一定强调创伤性治疗,关键看她能不能承受。


治病要因人制宜,这既是一个哲学原则,又是一个方法学诀窍。一个好的西医师,走向极致,一定是个好科学家;中医师好的,发展到顶点,一定是个哲学家。


何裕民教授的养生心得


养生从养心开始


何裕民:我很想打坐入静,我知道打坐入静对身体很有好处。但没有时间,也许我有个“劳模情结”,80年代初就被评为劳模,始终给自己加压,不是在门诊,就在搞科研;不是在上课,就在讲课路上。当然我也有自己养生之道:从养心开始。以前我好胜心非常强,凡事一定要争个明白,结果40岁时一查,健康出了很多问题,惊醒了!20多年过去了,学会快乐生活,从容、宽容、包容,工作一段时间,松弛一下,从小事做起,安顿好自己的心。


3

知识丰富了但智慧不如先贤

▲制图 / 北京晨报美编 许博超

佟彤:最近,朱清时院士做了一个关于“真气”的报道,他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等在那里多时了”。您怎么看这句话?


何裕民:我觉得这是哲学概括,有高度的人才能说出来的。佛教也好,中国的道教也好,儒家也好,看问题的结果已经放在那里了!现代人们不深入了解,就大放一通厥词,总认为自己比古人高明多少!结果,到了一定程度才发现:原来不见得!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本《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很走俏,作者是个物理学博士,探讨了科学和东方文化关系。25年间,重新修订了四版。一本科学著作,25年能够畅销不衰!说明是经得住考验的。


文化大革命时没书看,我看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我始终记得恩格斯说过:尽管当时(19世纪末)科学水平远较古希腊超出很多,但古希腊贤哲的许多教诲及认识,是十分深刻,后世受益无穷。今天,人们的科学知识也许长进不少,但并没有穷尽真相,也不可能穷尽真相。我们的知识是丰富了,但智慧却不见得高明于古贤哲多少,甚至大大不如古贤哲!


4

传统中医里有西医用药规律

佟彤: 朱清时院士说的是佛学,具体到中医呢?


何裕民:中国人以自我感知、观察及顿悟等方式,领悟了很多生命真相、世界真理,中医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一些已被实证方法逐渐揭示了,到了一定高度,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相通的。


2004年至2005年前后我们发现,在中医药配合下,癌症治疗的靶向药一旦见效,马上逐步减量,既可减少毒副反应,还能延长使用时间。有位患者,易瑞沙用了8年,开始2/3剂量,很快一半剂量,再后来3天一粒,这样维持了六七年。一位大学领导,肝癌晚期,用索坦全量,根本受不了。我建议他先中医药配合,同时索坦减1/8,半个月后再减到3/4,2个月后减至一半,最后,1/12维持至今,七八年了。


2014年,一位在印度药企专门负责追踪靶向药后续情况的国际药企外包公司的首席专家,和我聊天,他特别惊讶:我们居然在10多年前就发现这一规律,而当时他们刚总结出,报告还没写好。


我说,传统中医里就有类似智慧呀!《黄帝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问题在于,古人的智慧,我们未必能理解、接受,化为我们的对策。


今年3月份的《自然》杂志发表最新研究:肺也参与血小板的生成和血液的生成。其实,中医学早有这个说法,在中医学的价值观里,世界是万通、万联的,没有纯粹孤立的脏器与事件。


5

心身关系类似于“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

佟彤:您最新提出了一个“心身缠绕”理论,和新的“量子纠缠”很像。


何裕民:本月15日,中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这意味着量子通信向实用迈出一大步。


千公里纠缠?什么概念?“万物相通”,“通天下一气耳”呀!世间没有不相关的事。宋朝哲学家程氏兄弟说过:“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更有甚事?”这就是哲学思考,就是智慧,就是概括真相。这一点,也体现在心身关系上,所以我提出“心身缠绕”理论。


清初名医绮石说:“以先天生成之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译成白话,以发生学来说,精(含大脑等组织)产生气(功能活动),功能活动(气)伴生精神心理(神);神一旦产生后,又可驾驭功能(神役气),并进一步控制躯体脏腑所谓“气役精”。


它既肯定了精神发生学的物质第一性,又点出其产生后的决定性意义,比庸俗的哲学套话“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精当得多。这个观点与八十年代因裂脑人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斯佩里如出一辙。斯佩里的结论是:意识是大脑皮层下各级整体活动所突现的新特征,并非是简单神经—物理—化学诸事件之总和,但它一旦突现后,对其下各级层系均有决定性作用。


6

治病要从心身两个环节切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