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胡子阿细
一个跟“阿富汗”和“奸细”都没什么关系的公众号。谎称每天从奇怪的角度分享电影、音乐与书籍。不求有用,但求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胡子阿细

这部当初只花了两天拍完的电影,后来成了经典的音乐剧

大胡子阿细  · 公众号  ·  · 2017-12-15 14: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玩过《植物大战僵尸》的,应该记得那里头的大嘴花吧?大嘴花能够直接吞食掉僵尸,弱点是需要大量时间来消化,这过程中无法还击。


大嘴花原名Chomper,取其咀嚼时会发出咯吱咯吱声音的意思


这个造型独特的大嘴花很像《超级马里奥》里从水管中冒出来的食人花,但据说这两个游戏中的设计,灵感除了来自捕蝇草,都跟今天要说的这个音乐剧有关系。


这部音乐剧就是《疯狂花店》,其最初的版本是1960年时的一部电影,导演是鼎鼎大名的“B级片之王”罗杰·科曼。



科曼老爷子今年91岁了,前阵子还来过中国。他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进入了电影行业,身兼导演、制片、编剧数职。别看他这辈子拍的都是些低成本的片子,他可是好莱坞的一些大佬,诸如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杰克·尼克尔森等人的领路人。这些人要么是得到过他的提携,要么就是从他的电影中汲取过养分。


斯皮尔伯格划时代的电影《大白鲨》上映时,《纽约时报》评价,“这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罗杰·科曼的电影吗?”,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曼老爷子的影响力。


科曼老爷子拍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效率很高,这辈子至今参与了300多部电影,值得称道的是,居然有280部都是赚钱的。他的电影并不是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有不少都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在大家一窝蜂地拍和幻片和恐怖片时,他在其中混搭了幽默的风格。 1960年的《疯狂花店》就是其中的一部,这是他拍得最快的一部电影,只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花费了28,000美元。 据说,是跟人打赌的结果。


1960年版《疯狂花店》的电影海报


1960年版《疯狂花店》的情节很简单,说的是花店的伙计西蒙意外得到了一盆奇特的植物,这株外形很像捕蝇草的怪花为店里招揽了不少客人,但可怕的是,这株植物是食肉的,它逼着西蒙杀人来喂食自己……


1960年版《疯狂花店》剧照


拍《疯狂花店》时,科曼像以往一样,怎么省钱怎么来。


拿演员来说吧,这部片子的编剧查尔斯·B·格里菲斯贡献了他好几位亲戚。片中的奶奶,是格里菲斯的奶奶,流浪汉是格里菲斯的父亲,他好几位亲戚都作为群演跑了龙套,他自己也演了个病人,并且,还为片中的那朵食人花配了音。


也许对罗杰·科曼来说,拍这样的片子太小菜了,他也没想过这部两天就拍完的片子会给他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所以版不版权的他也没太在乎,于是《疯狂花店》流入了公共领域。


罗杰·科曼和他的食人花


这之后的二十年里,这部片子的评价一直都不错,时常会被地方电视台一遍遍地播放。但恐怕谁也没想到的是,《疯狂花店》在1982年被改编为一部音乐剧后,会逐渐成了经典。


改编这部剧的是一对搭档,作曲家艾伦·曼肯(Alan Menken)和编剧霍华德·阿什曼(Howard Ashman),这两人后来以合作了多部迪斯尼动画著称,比如《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等等。


霍华德·阿什曼和艾伦·曼肯,一对黄金搭档


曼肯为这部剧写的音乐混合了六十年代摇滚乐、街头布鲁斯和“摩城”流行乐的风格,催生了多首经典的歌曲,比如“Skid Row(Downtown)”、“Somewhere That's Green”、“Suddenly Seymour”等等。


《疯狂花店》音乐剧的原声


阿什曼则在保留原版大致情节的基础上,将其升级成了更惊悚的版本。在1960年的版本里,故事的结尾是西蒙被食人花吞噬后,其面孔出现了所开的花上,在1982年的音乐剧版本里,则是所有人都被食人花吃掉了。


1960年的版本里,死者的面孔会出现在食人花所开的花上


在角色特点的刻画上,音乐剧的版本也更加地鲜明。


老实巴交的店伙计西蒙,被欲望引诱走向了深渊;心地善良的奥黛丽,憧憬美好却性格懦弱;唯利是图的店老板,只要能赚钱就会见风使舵;奥黛丽的男友,性格扭曲的施虐狂牙医,别人的痛苦就是他的享受。


还有真正的主角,那盘一直嚷嚷着要喝人血的食人花,也成了“奥黛丽二世”,以西蒙暗恋已久的奥黛丽命名。



曼肯和阿什曼将《疯狂花店》改编为音乐剧后,先是在外外百老汇的小剧场演出,那种场子大概能容纳不到100人,接着,因为深受欢迎的缘故,这出剧又移师到奥芬剧院外百老汇剧场,持续上演了五年之久。


《疯狂花店》音乐剧的成功也让电影公司嗅到了金钱的味道。1986年,这部剧的电影版再次启动。电影本打算找斯皮尔伯格来当执行制片人,导演的人选则是马丁·斯科塞斯,但老马想把这片子拍成3d的,于是黄了。老马拍3d电影的心愿直到25年之后的《雨果》才得以实现。


无奈之下,片方找了弗兰克·奥兹来执导,几乎是原汁原味地将音乐剧搬到了银幕上,包括“奥黛丽二世”吃掉了所有人,征服了整个纽约的结尾,这个高潮段落花了电影公司五百万美金,这在当时来说是个巨大的数字。


奥黛丽二世吃光所有人,征服纽约的结局后来在导演剪辑版里得以完整呈现


但在试映的时候,观众并不买帐。片方当时必须得到观众55%的投票认同才会发行电影,《疯狂花店》试映时只有13%,最后,为了能够让电影上映,只好重拍了另一个大团圆结局。公映版本里,西蒙最后用电缆电死了食人花奥黛丽二世,他和心爱的奥黛丽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公映版本里,西蒙电死了奥黛丽二世


导演后来回忆说,这事儿给他上了一课。在看音乐剧时,即便主角们死掉了,最后他们终归还是会出来谢幕的,但在电影里,主角们被吃掉后就不会再出现了。观众们太爱西蒙和奥黛丽了,这就是他们不喜欢电影版里主角死光,奥黛丽二世征服纽约的缘故。


《疯狂花店》上映后,票房低于电影公司的预期,但在次年录像带发行后,再次成了热门。并且,它还斩获了两项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以及最佳原创歌曲Mean Green Mother from Outer Space"。 这是奥斯卡第一次将原创歌曲的奖项颁发给了一首带有脏话的歌。


多年来,《疯狂花店》引发的口碑持续发酵。在2003年的时候,其音乐剧版终于迎来了百老汇首演,并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走到了世界各地,在百老汇、伦敦西区和澳洲常演不衰。


如今这部剧也来上海了,前天我去看了。



说实话去的时候有几分担心。


比如担心场景搭建会不会偷工减料,“汉化”台词和歌词会不会尴尬,音乐会不会打折扣,演员表现会不会不如人意,等等。但从当天现场气氛来看,观众的反应非常好,尤其是饰演牙医的那位演员一人分饰多角,演得很精彩,每次出场观众都是爆笑。


我自己也看得很开心,看完出来去吃夜宵,跟朋友唱了一路的“这是一个疯狂的花店~”。


所以,在上海的各位,不要错过这出剧吧。



购票:


1. 可在大麦网搜索「疯狂花店」购票;

2. 也可通过本条推送左下角的「阅读原文」链接抵达购票地址。



送票:


聊一个跟这部音乐剧有关的话题:

你觉得人最可怕的欲望是什么?

在评论区留言,我会选出六位来,送本周日下午2:00《疯狂花店》音乐剧的门票。



(End)




阿富汗奸细

一个跟“阿富汗”和“奸细”都没什么关系的公众号



合作请 咨询微信号 queenita 谢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