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按:我在得到的《亲密关系30讲》已经开课了。七夕的时候,得到做了一个别致的开课仪式。以下是我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陈海贤。很高兴见到大家,不仅是在坐的各位同学,还是直播的同学。
有多少朋友听过我的《自我发展心理学》?(都举手了)一个作者是用作品跟用户产生联系的。所以每次见到那些听了我的课的朋友,我都会感到很亲切,有时候我还会追着问:怎么样怎么样!
今天,我又带着新课来跟大家见面了。为什么要做一门《亲密关系》的课?在前一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里,我讲了自我是如何发展的。不过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我从来都不相信人能脱离关系而存在,也不觉得自我就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单元。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假设人的最基本单元是细胞,不同的细胞组成了器官,不同的器官又组成了类似消化系统这样的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就是自我,可是自我也不是终点。两个相爱的人组成了一对伴侣,伴侣就变成了一个单元。然后是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我们整个人类。可以说,把自我当作一个完整独立的单元,只是我们意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只不过,跟器官不同,自我是通过情感联结在一起的。
人是生活在关系中的动物,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受关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关系,就没有人的爱恨情仇,就没有诗歌、文学、电影,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演讲。
在关系里,最重要的当然是亲密关系。我们这儿讲的亲密关系,主要是伴侣关系,包括结婚的和没结婚的。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亲密关系质量好的人,会赚更多的钱,生更少病,活得比别人更长。比照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都希望爱人可以懂我们、爱我们,我们可以依赖和信任他。如果我们和爱人的关系是这样的,那我们的心就会定,就像扬帆远航的船只,知道港湾在哪里。如果我们和伴侣的关系不是这样的,那我们的心就会慌,会在孤独中迷失自己,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亲密关系是很重要的。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对它背后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经营好亲密关系,却所知甚少。很多时候,人们是凭着本能的冲动、想当然的应该、和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一些微薄的经验——有时候还是不好的经验,还有闺蜜的建议,走进了自己的亲密关系里,就像一头大象闯进了装满古董的瓷器店。
要经营好亲密关系并不容易,因为有太多的雷要避开。一不小心,关系就会变成伤害。想想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抱着美好的期待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却在其中伤痕累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不愿进入亲密关系。我就见过一个男生,他长得挺帅,工作也不错,可却一直单身。问起单身的理由,他说:
「如果不用太麻烦,那我也愿意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可是如果要让我去追,去哄,那还是算了,我一个人也挺好。」怪不得现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结婚的也在离婚。前段时间我还看到一个新闻,说90后的离婚率已经超过80后了。
这么多人没法获得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那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哪里出错了呢?如果我们不会电脑编程,我们都知道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没学过,可是对于怎么经营亲密关系,我们却有一种蜜汁自信:爱是我们生来就会的,不需要学习。我觉得不是。爱是我们生来就会的。可是要获得持久的爱,却需要学习。我们需要了解亲密关系背后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要了解亲密关系中我们容易踩的雷。
我们在亲密关系里会有哪些误区呢?今天我就来讲讲这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热衷于找到一个对的人。所谓的Mr Right。
这个误区有很深的文化根基。当我们在获得好的亲密关系时,别人会恭喜我们:「你找到了那个对的人。」如果不幸福,那我们就会想,也许是我们找错了人。
这种说法隐含的意思是:「选对的人,是爱情成败的关键」。
我见过很多伴侣,在遇到矛盾时,他们经常会说:我老婆就是这样,这么爱控制、我老公就是这样,这么固执己见。隐含的意思就是:「我没有找到一个对的人」,所以才会遇到现在的问题。这种误区所导致的关系的难题,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置身事外,觉得亲密关系好不好是对方的问题,而不是我们如何相处或磨合的问题。在关系里,我们总是等着对方做些什么来救我们,却没想到,爱是一种需要通过解决关系难题来培养的能力。
关于这一点,一行禅师曾说:
「当你种莴苣时,如果它长得不好,你不会怪那棵莴苣,你会去找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施肥、浇水或者少晒点阳光。但是,如果我们和家人产生了问题,我们却会归咎于对方。」
如果用经济活动做比喻,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一直有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投资模式。你把自己当作投资人,所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选对项目,然后等着收益。当然投资人跟创业者也有配合,但总体来说,投资人是置身事外的。选择是他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如果你做得不好,他还要考核你,甚至威胁撤资。
而另一种思考模式,是创业模式。创业当然也包括选择。但选择只是这个公司能否经营好的开始。它还包括无数的内容:与合伙人的磨合、应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策略调整、员工管理……它一直在对创业者的能力提出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的过程。
好的亲密关系是持续不断的创业,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投资。就像家庭治疗大师在回答「什么是理想家庭」时所说:
「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所以对于亲密关系,你也需要做这样的准备。你们需要在磨合中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怪对方不好,怪自己当初选错了人。
前几天我在录制一个关于夫妻互动的节目。节目里有一对特别恩爱的年轻夫妻。妻子原来是不打算结婚的,但是遇到老公以后就改变了注意。在谈到自己的婚姻时,她说: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好,两个人有两个人的好。但是如果遇到对的人,那还是两个人好。」他老公听到她这么说,也牵着她的手,一脸幸福。
我觉得这个妻子太谦虚了。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在表达对老公的感激、赞赏和疼爱,她老公也是。我觉得不是她找了一个对的人,而是他们对彼此的珍惜,把对方变成了那个对的人。
事实上,那些好的亲密关系,也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对的人。可以说,对的人不是开始,而是经营亲密关系的结果。
把亲密关系的问题看作是有没有找对人的问题,而不是学习经营和相互磨合的问题,这是我们在亲密关系里的第一个误区。
有些人可能会想,虽然我一开始没有找到对的人,那我能不能通过我的努力,把他变成一个对的人呢?这就讲到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第二个误区:想通过改变对方,把对方变成对的人。
刚刚我们说,我们通过对彼此的珍惜,把对方变成了对的人,这是一种改变。可是很多人不是这样。当婚姻遇到问题时,他们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强迫对方改变。
我就见过一个妻子,她自己是一个很热爱学习、努力上进的人,所以她就暗暗在心里给丈夫制定了各种KPI,希望丈夫要读多少书、要学多少东西,要赚多少钱。
而这种改变的愿望,又放到了社会要求进步的大背景背后,有了道义上的合理性。所以妻子想:我提的要求明明这么合理,你为什么不满足?可是丈夫呢,不仅不好好完成她的KPI,有时候连这个KPI本身都不认。这让妻子很抓狂。
遇到这样的伴侣,有时候我会跟他们开玩笑。我说:
「我看到这个房间里有三个人,你,你老公,和你心里幻想的那个理想化的情人。你老公不够上进,而你幻想里的那个情人比较上进,你现在是要选择这个理想化的情人呢,还是选择眼前这个老公呢?」
这其实也不是一个玩笑。当我们拼命想要改变对方的时候,我们不是跟眼前的这个人结婚了,而是跟我们自己的幻想结婚了。也许很多人爱的,并不是眼前的人,而是我们幻想中的那个人。
为什么我们这么热衷于改变对方?因为我们很容易在关系里把自己当作一个投资者,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把维护亲密关系的责任放到对方身上。
为什么要求对方改变不可行?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无理你的理由是什么,正当不正当,当你要求对方改变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说:「我不认可你,我并不觉得你是我理想的伴侣。」而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对不认可的信息是非常敏感的。大部分人的反应就是反抗,「为什么让我改?」「凭什么你不改?」也许抗拒的也不是改变,而是你不认可我这个事实。
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年轻的企业家。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知道我也是学心理学的,他就跟我说:
“我的前任女朋友也是学心理学的。她总觉得我太理性,不会表达。那时候我很爱她,觉得她说得对,总想为她改。可是,我怎么也改不好。每次我觉得有了一些改变,我女朋友总会说,你哪里哪里还是没做好。每次她这么说,我就会反省我自己。我们就这样一起过了三年。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好朋友问我:“跟这个女朋友在一起,你开心吗?你喜欢你自己吗?”我才忽然发现,为了想要的改变,我已经很久没有快乐的感觉了。我越来越讨厌自己,也越来越不自信。想到这儿,我就去跟女朋友提分手。我跟她说:我还是爱你的,但是对不起,我变不成你想要的样子。
后来我又找了一个女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婆。我再也没强迫自己改变,她也没有强迫我。她接受了我不太会表达,但她知道我心里有她。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不需要、也没办法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而一旦接受了这个事实,我反而变得快乐了。”
特别可惜的时候,他的前女友一直都没有明白这一点,这导致了他们的分手。
当然我也理解这种诉求: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爱人能够向我们表达他对我们的爱,我们需要确认这一点,却不确信的时候,我们越想要确认它。可是,爱的表达是有很多种形式的,有些只是你没读出来。最重要的是,爱是没法强迫的。通过强迫对方的方式改变,从来就不会奏效。
这是亲密关系的第二个误区: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
当然,如果改变对方的尝试总是不奏效,我们就会心灰意冷,放弃改变。可是我们心里又没法接受对方的样子。这时候,我们就会进入第三个误区:凑合过。
为什么凑合过也是一种误区?这是因为,我们总以为凑合可以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只要我和伴侣保持足够的距离,谁也不打扰谁就可以了。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甚至还能装出很亲密的样子。
可是,事实上,我从来没见过一对夫妻能一直维持凑合的状态。凑合不是一种稳定态,而是从好向坏过渡的中间态。凑合不是人自然的状态,而是压抑的结果。这种压抑会让人痛苦,最后很容易就会出现一方出轨,或者两个人越来越冷淡的情况。
现在有一个很红的形容亲密关系的词,叫做假性亲密关系。就是表面上,我们仍然维持着亲密关系,恋人该做的事情,我们一样不少,如果有需要,我们甚至可以在别人面前摆出恩爱的样子。可是我们心里知道,在情感上,我们并不亲近。亲近变成了一种形式而不是内容。这时候,我们的心是空的。
电影大师伯格曼曾经拍过一个讲述婚姻家庭的电视剧,叫《婚姻场景》。其中有一段,讲一个结婚多年的老妇人,去找离婚律师离婚。律师觉得很奇怪,年纪都这么大了,就不能凑合过吗?这个老妇人说:
「很早之前我就像离开。我先生是个好人,他也一直在问我,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我可以改。可是我不想跟他说,我觉得他不会懂。后来他说,那等我们孩子长大。现在孩子已经长大离家了。我也可以离婚了。」
律师奇怪地看着她。她说:「我知道你的想法:又是一个对生活不知足的老妇人。可是你知道吗?」她指着眼前的一张桌子说:「这是桌子,可是我已经慢慢感受不到它了。」
连桌子都慢慢感受不到了,更别提生活的其它。这就是长期压抑的结果。因为当我们不爱对方时,我们就会把对方当作是一个想要避免的刺激源。可是因为生活在一起,我们又没法避开对方。所以凑合的结果,就是人们会压抑自己的感觉,封闭自己的情感通道。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感觉的人。
这就是亲密关系的第三个误区:凑合过。没有人愿意凑合过,凑合过常常是我们无力解决关系中矛盾的结果。关系不是静止的,你要么让关系变得更好,要么让关系变得更糟,没有凑合过这回事。当你选择了凑合过时,你其实选择了忍受关系变得更糟。亲密关系,或者说爱情,就像是一盆盛开的鲜花,你要让它一直充满生机,就需要经常浇水,否则你就接受了它会枯萎的事实。
今天的演讲,我们分享了亲密关系的三个误区:把亲密关系当作人的问题而不是关系的问题;想要把对方改造成自己幻想的样子,以及想要回避关系的矛盾凑合过。
也许你要问,我怎么才能不陷入这种误区呢?或者陷入了误区该怎么办呢?
我的答案只有三个字:去听课。
(是不是很狡猾?)
因为亲密关系的经营说来话长,所以我们需要花整整30课的时间来说它。在这里我只想引用我们亲密关系发刊词里的一段话:
「在这门课里,你会学到关系的方方面面。而我希望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依赖你对面的那个人。你要跟他一起商量,共渡难关,而不是把他变成你的敌人或者是猪队友。
在亲密关系里,伴侣是伤害你的毒,也是医治你的药。你对他也是。你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完全无辜的受害者。这除了增加你的委屈和愤怒,对你们的关系,不会有什么帮助。
你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和改变者。我知道,这背后也有委屈和不甘心。也许你会想:「凭什么我学他不学」、「凭什么我改他不改」、「是他的不好又不是我的不好」。这些想法当然有它的理由。
可是,在亲密关系的某些关口,你没有退路。你必须携手眼前的这个人一起往前冲,你不能后退,不能赌气,不能争输赢,也不能无所谓。因为能否冲过这些爱的关卡,关系着你、你的伴侣,和你的孩子的幸福。你退无可退。」
亲密关系可以是伤害你的毒,也可以是医治你的药。希望你想起亲密关系,想起心里的那个人,心里感到温暖,脸上会心一笑。愿你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
谢谢大家!
课程链接:
陈海贤·亲密关系30讲
m.igetg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