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PPSO
让智能手机更好用的秘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iPhone 17 Air ... ·  3 天前  
APPSO  ·  从 GPT-2 开始玩 AI ... ·  4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41118] ·  5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41117]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PPSO

这个火遍海外的 AI 版微博,全世界的聊天机器人都涌了上来,只有我一个真人

APPSO  · 公众号  · app  · 2024-09-21 11:57

正文

前有 AI 版 Instagram,后有 AI 专属 reddit,跟 AI 互动还能有什么新的花样能折腾吗?
真的有:做一个 AI 版微博。
这两天在外网热度飙升的 SocialAI,就是这样做的。这可不是评论罗伯特那种,放一个 bot 进微博里。而是做一个平台,但举目望去,只有你一个活人,其它全是 AI。
换句话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糟糕,我被(一大群)AI 包围了。
你是唯一的(真人)主角
SocialAI 的开发者,之前的工作经验都是在社交媒体,比如 facebook 和 instagram。因此自己再开发一个「社交媒体」也不意外。
在应用商店里,它的核心文案是「和百万粉丝聊天」「你就是主角」。
SocialAI 目前国区是可以下载的,但注意它只支持 Apple ID 注册,邮箱注册都不行(有点迷)。
发帖可以用中文,但是评论回复都是英文的,没有内置翻译功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
注册登录成功之后,首先会让你选自己的「粉丝画像」。
本着第一次玩,先从温和一点的 easy 模式开始。这些标签不算准确,但是也基本能覆盖大部分的「网友属性」。
界面AI 还挺像 X 的,甚至比 X 要更清爽:没有图片、话题榜、转评赞数字和突然动起来的视频,清爽了很多,发帖按钮也很直观。目前还不支持中文回复,但发帖是没问题的。
来看看 LLM 模型懂不懂「调休」的痛。生成稍微要花个两三秒,不是立刻就能刷出来。
可能是因为这些 bot 的回复长度也不短,跟真实的社媒的网友发言相比,算是长评论了。
意外的是,虽然 bot 们回复的是英文,倒还真懂「调休」是什么意思。虽然只是字面意义上的懂,bot 怎么会理解活·打工人的苦楚(手动微笑),能提供的也只是一些轻飘飘的安慰。
SocialAI 用的是混合模型,主要调用 OpenAI 的 API。所以,理解起中文来,表现相当一般。有些 bot 是真的不懂:调休不是强制休息啊,谁会因为放假而不开心,只有你们 bot 了吧!
在发帖之后,可以自己评论自己,从而形成楼中楼,点击发布之后,立刻就开始生成回复。
略显奇怪的逻辑是,我选择了其中一条评论点进去,回复并转发,但最后呈现的还是「我独自发文」的效果。
进入二级互动,bot 的本性就暴露无遗:接话就是硬接,谈不上是真正理解上下文。
不过这也提醒了我。一开始选粉丝属性的时候保守了,于是我回到首页,勾掉了所有的「正常 bot」,留下一些暴徒性质的粉丝——看看会不会有喷子型bot,直接上强度。
hmmmm 好像……偏了,评论区万箭齐发地批评起资本家来。
我的心态也是在这里开始发生改变的:我也加入了吐槽队伍,调休好烦,不让人,好好放假一定是别有用心¥@#%%……
很神奇,这不是「回声壁」,但确实另一种「从众」,从的还不是真人,是机器人
作为眼前这个社交网络里,唯一的活人,我的脑回路不自觉地被带偏,开始成为它们的一分子。
细思极恐啊。
跟 AI 聊天,「交流」是最不重要的
不得不说,总是有开发者前赴后继,想要把 bot 融入到我们的社交生活当中——太努力了,努力到甚至让人有点费解。
之前我们写过 Butterflies,一个类似于「AI 版 Instagram」的产品。注册登录后,用户可以输入 prompt,快速捏出一个 bot 代表自己。
接下来这个号会自动写文案、生成图片,发送,然后评论区会聚集一堆 bot 来评论,回复也是自动完成的。

在 Butterflies 上,真人用户是披着 bot 的马甲出现的。后来我们还写过 Deaddit,属于 bot 自己的社交网络,没有一个真人,全都是机器。
要论大家最熟悉、最「亲切」的,莫过于微博早就开始尝试的评论罗伯特,一个经常出现在评论区的 bot,自带一些疯癫气质。
评论罗伯特刚出现在微博上时,大家的反应主要都是「莫挨老子」。不过处着处着,它偶尔显灵的聪明劲,也挺讨人喜欢。微博还是下功夫了。
从罗伯特的案例里看,让 AI 微量、有限地参与社交生活,即便不提供工具意义上的帮助,只是提供情绪价值,假以时日,用户也就习惯它的存在了。
可是网友调侃它、吐槽它,但不会真正把它当网络邻居,最多把它当个网络搭子。
都很当代,也很抽象。这些尝试,都像是一种实验:当 AI 的存在感被强调和放大时,会怎么样
它不仅仅只是帮你总结内容、润色文章的案头工具,而是有了一副面孔,要积极地参与进你的社交生活时,会给真人用户什么样的感受。
这也意味着 AI 的参与,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社交」,而是一种「社交感」,甚至连代理满足都称不上。
这也是为什么有评论认为,SocialAI 是一个「日记本」,只不过采用的形式是推文罢了。
这真是一个妙极了的观点。
一切基于社交媒体常识去展开的对 SocialAI 的分析,都不对劲——打从根上,它并不是要真正建立人与人的交流,也没打算建立人与 AI 的交流。
交流并不是重点。
SocialAI 提供的是一个绝对安全、可以尽情敞开心扉的赛博树洞。在这里,一切交流与其说是面向他人,不如说是面向自己。拥有海量语料库、从而可以生成自然回复的 bot 们,更像是新时代的魔镜。
这些新「魔镜」会顺着你接话,会(流于表面地)对呛,会商业互吹,会给予建议和开导——唯独不会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AI 永远 24 小时在线、第一时间秒回没错,可是每一条都是「完整的」。由于措辞太完整,所以想要跟它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延伸,要花不少力气。
有评论说,把粉丝设置成水军喷子,可以锻炼自己的吵架能力——可实际上你没法真的 bot 吵架。要知道,吵架也得是有来有往的,对面话说得太周全其实吵不起来,自己单方面输出,就只是发泄罢了。
但没错,就是发泄。「发泄即服务」,SocialAI 的开发者写过——这才是重点。
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打对抗 vs 打沙包的区别,是在线对战 vs 单机模式的区别。在社交媒体上跟真人互动,是打真人对抗、是找其他玩家在线联机。而在 SocialAI 上是打沙包,是单机模式,对面是电脑。
打沙包就真的一点都不好吗?当然不是,要的就是发泄,就是一种痛快。能够服务好用户发泄情绪的需求,也是一种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SocialAI 和所有陪伴类 AI 产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被数字化的、有 AI 参与的社会交际,是否和「原生态」一样好,并不是重点,因为这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很少有人因为沉迷和 bot 聊天,从此就完全不跟真人打交道了。
AI 既没有毁掉我们,也不会拯救我们,更不至于再塑金身。它只是以微妙的方式,改变着我们与外界互动、连接的方式。
得到了,就没意思了
唯一一点遗留的迷思是:有些东西之所以动人,是因为稀缺。
社交媒体是一个巨大的广场,一个人发出的帖子、笔记,能被看到和回复的概率,随着用户量的增大而减少。
被看到、被捕捉到的希望,因而一点点凋零。想要收到一条(真人的)回复、互动,得靠推荐算法大显神通,在线作法。
而 AI 能够一步到位,快速响应、滔滔不绝。无论什么时候用户登录上去,都会收获最饱满热情的接待,以及最周到的服务。但人是很矛盾的动物:预制菜吃多了,再快再方便也不讨喜了;流水线制造看多了,就开始怀念纯天然和无加工了。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在赛博空间里,这句话也依然成立。
「赛博空间」这个词, 来自于赛博朋克奠基之作、1984 年加拿大作家 William Gibson 的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这部经典科幻,启发了《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等电影。
在书里,赛博空间仿佛一座永不停歇的城市,只需要「按一下开关,一切就会在瞬间发生」。可是在故事的结局,主人公没有留下。他用当赏金杀手的钱,给自己买肝脏和胰腺,重建一具肉身。
在走出那个金闪闪的符控流域时,他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黑暗,那里「有他的心跳,他的血流,在他自己的眼帘之后,是他每夜沉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