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iya
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畅销书作家,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 他爱的是玫瑰,而你是蔷薇》《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行业。创立豆瓣小站:鹦鹉螺成长团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eiya

你在婚姻中有窒息感吗?|听听社会学博士谈婚姻

meiya  · 公众号  ·  · 2018-05-16 11: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 钱岳

来源 | 一席(ID:yixiclub)


  •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 为什么有很多高学历的女性选择不结婚?

  • 结婚应该选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

  • 是否会离婚在恋爱时有征兆吗?

  •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这些问题你有想过吗?婚姻在今天已经越来越不是必需品了。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也让我们看到经营一段长久幸福婚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心理咨询师,我看到如今的婚姻早就不是为了 满足物质需要,亦或者仅仅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了,我们对婚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婚姻满足精神、情感以及自我成长与实现的需要。


    今天推荐的文章作者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钱岳博士。 她也是公号缪斯夫人的责编,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她们的公号。这篇文章阐述她对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研究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我们为什么结婚


大家好,我叫钱岳。我是社会学博士,主要做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当助理教授。

首先我想说的是,非常遗憾,我的这个演讲是在一个异性恋为主的框架下讲的,我觉得还有很长的平权之路需要走,希望以后同性恋的人士也可以和我们有一样的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的权利。

说到结婚,大家可能最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结婚?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个问题。基于美国的历史研究来看,美国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 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 制度化婚姻 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 陪伴式的关系 。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 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期待在以前制度化的关系下是不存在的。



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的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地失去主导地位。因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当人们评估我到底对我的婚姻满不满意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他们的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 个人化婚姻


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配偶或者家庭牺牲你自己。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大家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不会给你梳理婚姻意义的变化,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

首先不说别人结不结婚应不应该左右我们的选择,我今天就带着大家退一步来想一想,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这里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些 亚洲国家及地区 30到34岁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人的比例 。蓝色的柱子是1970年的数据,红色的是2010年的数据。我把中国大陆的数据先遮起来了,大家可以先猜一猜,我稍后再揭晓谜底。


Jones, G. (2018). What is driving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in low fertility countries?   Low Fertility Regimes and Demographic and Societal Change (pp. 149-166). Springer, Cham.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红色的柱子远远地高于蓝色的柱子,这表示 从1970年到2010年,30到34岁女性中的未婚比例已经大大地增加了 。举个例子来说吧,中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只有2%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接近40%。

类似的,我们可以看一下韩国。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大概只有1%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也增加到接近30%。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红色的柱子都非常地高,这表明目前来说, 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女性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大家肯定心里很焦虑,中国大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Jones, G. (2018). What is driving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in low fertility countries?   Low Fertility Regimes and Demographic and Societal Change (pp. 149-166). Springer, Cham.


大跌眼镜吧?中国大陆的比例非常地低。我们可以看到,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女性里面只有1%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也只有5%左右,基本上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差不多。

大家心里担心了,糟糕了、糟糕了,这是不是印证了长辈们说的,大家都结婚了?其实这里的数据是全国的数据,也就是说包括农村和城市地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今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生活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面。

所以为了今天的演讲,我特意去北京统计局的网站上面找到北京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了一个类似的计算。我没有找到深圳的,是因为深圳统计局似乎没有提供这样的数据。


▲ 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蓝颜色的柱子表示的是30到34岁北京男性的未婚比例,红色的柱子表示的是同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我们看到, 在201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值。

这里的数据是各个学历的人的一个平均值。未婚比例会不会在高学历的人里面更高呢?我就算了一个本科及以上的数据。

▲ 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我们看到,2010年的时候,在北京30到34岁 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里面,22%的男性处于未婚状态,18%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 。也就是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面,即使过了30岁,也还挺多人没结婚的。


在东亚社会,为什么有这么多

高学历的女性不结婚?

我其实从二十六七岁就已经开始被各种长辈称为 “剩女” ,这也激发了我自己研究女性的学历和婚姻之间的关系。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两个我自己的研究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不说中国,先看看美国的情况。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是在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一个变化,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女性的教育程度反超男性的情况。我这里给大家展示的是美国从1970年到2014年女性在高等学历获得者中的百分比,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本科学历,黑色的线是硕士,蓝色的线是博士。


▲ 数据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Table 318.10


我们可以看到,1970年的时候,在本科和硕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大概只有 40% 是女性, 60% 是男性;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只有 10% 是女性。到了2014年的时候, 60% 的硕士和本科学位是授予给女性;同年,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也有超过 50% 是女性。所以我们看到, 在美国,高等学历的获得者中女性已经开始超越男性了。

我们知道,在中国,高学历女生的家长都很担心自己的女儿学历太高嫁不出去。那美国这样男女教育趋势的变化,难道会导致很多高学历的女性结不了婚吗?

有意思的是,美国很多的研究都发现, 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反而她们结婚的可能性越大 。而且我们传统认为的 丈夫应该比妻子学历高这样的婚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我自己的一个研究,我比较了1980年和2010年左右结婚的美国夫妻,蓝色的线表示传统的丈夫学历高于妻子的夫妻,绿色的线是丈夫的学历等于妻子的学历,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我们认为比较少见的丈夫学历低于妻子学历的夫妻。


Qian, Y. (2017). Gender asymmetry in educational and income assortative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9(2), 318-336.


我们可以看一下,在美国最普遍的还是丈夫和妻子的学历是差不多的。1980年的时候,有 24% 的夫妻是属于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 22% 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

但是到了2010年左右结婚的夫妻里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9% 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只有 15% 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也就是说, 美国的这个学历匹配的模式,已经从男高女低变成了女高男低。

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是个什么情况?我自己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面,我看了2000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地区初次结婚的情况, 发现30岁以上的高学历女性确实比20多岁的高学历女性具有更低的结婚的可能性。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 高学历的男性结婚的时候,更可能与学历低的女性结婚。但是女性自己的择偶标准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出现太大的变化。

结合刚才看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女性的未婚比例非常地高,我们就不禁地要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在 东亚社会 里面,女性,特别是 高学历女性 ,有这么多人不结婚?


人口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 Marriage Package ,我把它翻译成“ 婚姻包袱 ”。提出这个概念的论文它主要是用来解释日本的现象,但是我认为它也适用于其他的东亚社会,包括中国。

它主要是说在东亚或者日本的传统家庭里面,结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很多的事情被捆绑在了一起。一般来说就是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些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婚姻就成为了一个包裹,甚至是一个包袱。

在日本传统的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结婚之后想要浪迹天涯,或者说是脱离大家庭当丁克家庭,是 不被社会认可的 ,会感受到很多的压力。而且很多时候当女性一旦做出结婚的决定了,就被期待着要以家庭为重。她们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并且要督促辅导、拼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取得学业的成功。

我们知道,现在女性在婚姻之外已经有了更多的机会了,但是在婚姻之内男性并没有相应地更多地去参与家务劳动或者抚养孩子。 以前如果女性不结婚,可能她们也不会有很大的事业或者经济上的成就,但是现在,对很多亚洲女性而言,她们一旦结婚,可能意味着她们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机会。

这个时候,很多女性就会觉得婚姻对她们来说失去了吸引力,由于高学历的女性在这种具有传统的性别分工的婚姻中所获得的回报和效用越来越少,所以她们可能选择推迟或者放弃结婚。



但是在中国城市地区,很多人和媒体用“剩女”这样一个歧视性的语言来描述大龄未婚的高学历女性。 剩女 这一称谓忽略了女性选择何时结婚或者与谁结婚的自主意愿,因为这一部分女性很可能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为了抵制中国婚姻中不平等的性别关系而做出的 选择

所以与其歧视性地称呼高学历的女性来贬低她们,与其通过社会压力去逼她们结婚生孩子,我觉得更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地改变社会传统,如何制定完善社会政策,去支持婚姻之外的更多的家庭形式。


怎么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


说了这么多结婚,下面我就来说说离婚。

去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做采访,采访了一个36岁的单身女性。她跟我说,她说我爸爸妈妈已经不逼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还没结婚呢,我周围的同龄的小伙伴已经离婚了。她爸爸妈妈就觉得,喔,原来结婚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生活的变数还挺多的。

我是人口学家,所以我还是给大家先看数据。这个是我从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找到的数据,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每年的结婚登记数量,是以万为单位,蓝色的线是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以万为单位。


▲ 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我们看到,对于结婚数量来说,从1985年的 831 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 1143 万,大概也就增加了 37%、38% 左右。我们再看一下蓝线,中国的离婚数量从1985年的 46 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 416 万,大概翻了 8 倍左右。

我还找到了北京和上海的数据。我们看到,在北京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从1990年的 1.47 万上升到了2016年的 10.58 万,大概是增加了 6 倍左右。


▲ 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上海是从1990年的1.64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8.26万,也是翻了大概4倍左右。


▲ 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而且我们注意到,如果我们说 结婚的趋势是平稳的、波动的,甚至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离婚近几年来是属于直线上升的状态 。所以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到了2016年的时候每年的离婚数已经快赶上每年的结婚数了。


大家可能就想,那怎么样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我就基于以往的研究给大家提供几点,供大家参考。

其实很多研究表明, 很年轻的结婚年龄是预测离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因为 年轻人往往对自己的认知不足,而且他们往往对自己未来另一半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错误的预期。

而且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多成年特征还没有显现,所以随着双方变成熟的过程,很难从一开始就选出一个和自己很适合的伴侣来。我自己回想一下从我没有读博士到现在,我觉得自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是我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预测不到的。

美国的研究其实发现 推迟结婚是获得稳定婚姻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 。学者认为那些结婚比较晚的人通常比较成熟,而且较少地做出那些选择配偶上的错误判断,并且他们也更能够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然这个研究是美国研究,我们在中国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可能还需要本土的研究。但是至少这个研究启示我们, 与其着急踏入婚姻,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弄清楚我是谁、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配偶,再做出婚姻的决定。

另外有研究认为 婚姻的稳定程度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 了。

结婚选我爱的人还是选爱我的人?这是大家都争论的一个话题,如果有选择的话。

一个持续 14年的美国研究 讨论了恋爱时男女双方对爱的程度、结婚可能性的分歧程度与日后他们离婚的关系。他们发现其实 恋爱时双方爱的程度差不多,对感情的未来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预期,会提高日后婚姻的稳定性。

他们在解释研究结果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 shared reality 共享现实 。我们都知道很多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在恋爱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极力地表现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有时候会自欺欺人,忽略对方的劣根性。

但是婚姻理论就比较实际了。我们说婚姻就是一个幻想破灭的过程,你在恋爱的时候瞎了眼产生的想法,一旦结婚了都会被更接近现实的感受所代替。

所以对于那些在恋爱的时候就对爱、对他们感情的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想法、预期和判断的夫妻来说,这些比较一致的想法为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那怎么样才能建立这种共享现实呢?其实研究发现, 花时间在一起并且能够坦诚地聊他们感情的情侣,他们更能够对自己的感情、对未来的发展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 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不如爱得一致的人好。

我们知道人的想法、我们的经历以及感情本身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共享现实只有通过 沟通 来获得和维系,从而提高婚姻的稳定性。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说了离婚,下面我就来说一点积极的,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这里要回到我们最开始谈的婚姻三阶段。在 制度化阶段 的时期,婚姻主要满足的是我们 最基本的需求 ,比如说提供住所、提供食物,帮助我们免于外界的侵害。

到了 陪伴式婚姻 的阶段,由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已经可以在婚姻之外获得了,所以夫妻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 中层次的需求 ,比如说,爱、被爱、体验浪漫的激情。

到了 个人化婚姻 的阶段,人们想在婚姻中追求的是他们 比较高层次的需求 ,比如说自我实现、表达自我,或者说是获得尊重等。

我们可以把为什么结婚和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起来。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大家如果去过西藏的话都会知道, 登的山越高会觉得呼吸越困难,每呼吸一口能够给我们供的氧气越少。



所以当我们想象, 如果在婚姻中想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山的顶端,那么我们为婚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地能够为婚姻供氧 。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要求只是满足她的温饱,那么其实丈夫很容易满足这种不会因人而异的需求。

但是如果妻子要求的是丈夫能够满足她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定义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丈夫花很多的时间去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去倾听、去帮助她。

但是现代社会什么情况?现代社会我们工作压力变大了,生孩子养孩子压力也很大,我们可能很少有时间能够在一起。我们常常说,夫妻之间最常见的相处模式就是坐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手机。

一方面我们对婚姻的这种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其实花更少的时间和伴侣去交流、去诉说自己比较个人化的需求。简单来说, 由于想要登到山顶本来就是越来越难的,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 认真地去呼吸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现在在婚姻里面常常有一种 窒息 的感觉。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在婚姻中的窒息感呢?

今年情人节的时候,美国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Stephanie Coontz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

她在文章里面写道:


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 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 。而且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你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为什么呢?比如说有研究显示,很多人离婚丧偶了之后就觉得仿佛是世界末日了,其实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多问题并非是由于婚姻结束,而是这一部分人曾经 过度地依赖自己的配偶 ,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或者说是自力更生的能力。

研究发现,其实那些有着牢固友谊的单身老人,无论他们是否结过婚,他们都和已婚的人士一样幸福健康。友谊还会有益于夫妻,比如说婚姻幸福的妻子在婚姻中遇到冲突,如果她们能够和好朋友讨论,并且重新看待这些婚姻的问题的话,她们通常会觉得和丈夫更亲近。

现代社会人们对配偶的期待要求太高了,总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是其实“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

我的好朋友、上海交通大学的沈洋教授在最近给“缪斯夫人”公众号供稿的一篇文章里面写道:


“我一直觉得爱情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了,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 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习如何独处 。”

这里我想说的是像单身一样生活,并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说我们应该 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 。这不仅会让你,而且也会让你的亲密关系都从中受益。

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最后的最后,社会变化这么快,社会学家能不能预测一下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美国从制度化婚姻转变到陪伴式婚姻,再到个人化婚姻,越来越多的人推迟结婚,甚至永远单身。婚姻专家们开始倡导, 不要期待配偶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要学会独处,并维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同时我们应该理解和接纳更多元的家庭形式。



美国学者曾经预测婚姻会逐渐消失。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是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实婚姻根本没那么重要

最后我想说, 愿大家无论结婚与否,都能够积极、快乐、坦然地面对人生

谢谢。


以下是完整视频



相关文章:

你人生的精彩不该仅仅是穿上婚纱的那刻

不结婚会孤独终老是个伪命题

你为什么单身?是你的择偶观out了!

别被催婚父母洗了脑,你人生的价值不用婚姻来定义

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坚实的自我,在不幸的婚姻里只能当个被选择者




查看我的更多文章可以 点击菜单栏中的文章目录

新浪微博: meiya慢慢来

预约咨询&约稿&商务合作请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或添加我的工作微信: 18017052681 (添加时请注明理由)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新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